2.2 《易经》的哲学文化内涵
《易经》的形成经历了伏羲始作八卦,周文王完成周易六十四卦,老子的道教哲学思想,以及孔子和学生们学习《易经》并创作出《易传》十翼。《易经》凝聚了伏羲、周文王、老子和孔子四位圣人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易经》的智慧为中国的儒、道、释等诸子百家及医学、建筑、武术和书画等百工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支持。
《易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老子以来发明的一对哲学概念,认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属性的事物,而相反事物的推摩作用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它们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变化之中,保持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态势。《易传·系辞》中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够囊括天地间的一切道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经》囊括了天地的一切变化而又不过度,成全万物而无一遗漏。洞悉阴阳变化之道而充满智慧,所以大道没有一定的套路,《易经》之道也没有一定的形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生性存存,道义之门。”天地确立了高下的位置,《易经》之道也就在其中运行了。它成就万物的本性,保存万物的生存,是通往道义的大门。
《易经》是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思维的精华,辩证思维是其核心。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形象思维、想象力或悟性,以事物性质分析和系统设计见长。而西方文化和思维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其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孤立性、准确性和确定性,它强调形式化和形而上学的方法,以数量分析、逻辑推理和系统分析描述见长。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要相互交融,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本书主要研究探讨计算机学科的设计策略和算法思路层面的问题,当然以辩证思维和《易经》模型及理念为主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