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高中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6 无监督与半监督学习

除了监督学习以外,机器学习还包含另外两个重要的模块: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和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它们与监督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是否有标注。如果对于所有的输入数据x,正确地输出数据y,则称为监督学习;如果对于所有的输入数据x都没有输出数据y,则称为无监督学习;如果有些输入数据有对应的输出,有些没有,则称为半监督学习。

因为数据标注工作往往非常繁琐费力,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在实际中都比较常见。不过人们发现,虽然在没有数据标注y的情况下,任何关于标注的预测学习都难以实现,但我们仍然可以完成一些重要的计算。下面用图2.9中的简单例子,介绍最常见的一个无监督学习的任务,叫做聚类(clustering)。

图2.9 聚类举例

所谓聚类,就是对于给定的数据按照某个标准分类。这种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例如我们会对用户人群进行分类,对考试出现的题型进行分类,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等等。虽然这种分类问题不一定有统一或者确定的答案,例如可以把用户人群按照收入分成3类,也可以按照年龄分成5类,或者用别的标准分类,等等。但是适当的分类可以让我们对数据有更加清晰地认识,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或者快速找到相似的数据。

以图2.9为例。首先,我们注意到图中包含了很多个没有标签只有位置信息的点。这时,可以根据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把它们分成3类,分别标成黄色、蓝色和红色。这个聚类结果并不唯一,这是因为虽然大部分点确实形成了一个聚类,但在边缘上的点的归属并不非常明确。在图2.9的例子中,注意到最边缘的黄色点其实也可以被标成别的颜色。

下面介绍一个常见的聚类方法——K平均算法,用以将给定点集分成K个聚类(K为事先设定)。K平均算法的目标是找到一个聚类方案,使得它包含k个聚类,且各个聚类的点到其中心的平均距离尽可能小。具体来说,假设第i个聚类Si的中心点是ci,则K平均算法的目标是找到一个聚类分割方案,使得最小。

当然,要找到这个问题的最优解非常困难,K平均算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启发式算法。

K平均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随机选取K个中心点作为初始值;

(2)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个点,分别找离它最近的中心点,将其归为相应的聚类;

(3)根据已有聚类的分配方案,对每个聚类(包括中心点和数据点)重新计算最优的中心点位置。具体来说,最优的中心点位置应该是该聚类所有数据点的平均位置。

(4)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算法收敛,即中心点的位置与聚类的分配方案不再改变。

步骤(1)中随机选初始值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采用固定的方法选择中心点很容易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导致K平均算法给出较差的结果。通过采用随机选择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另外,随机选择也保证可以通过重复K平均算法选取最好的结果。

图2.10是一个K平均算法运行的例子。

图2.10 K平均算法举例

图2.10(续)

由于K平均算法是一个启发式算法,它不一定总能找到最优的解。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它往往能够给出较好的聚类分配方案。同时,也可以证明K平均算法一定会收敛,因为它每次给出的聚类分配方案中,每个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是在不断减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