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自1981年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筚路蓝缕,砥砺前行,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优秀的高等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被师生校友亲切地称为“五道口”(有时也简称“道口”)。40年来,五道口始终与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紧密相连,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40年风雨兼程,五道口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他们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设计者、金融制度的建设者、金融监管的践行者和金融实务的创新者。五道口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教育之路,成就了“金融黄埔”的美誉。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为五道口创造的机遇,得益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兄弟院校和金融机构的无私支援,得益于全体教职工的辛勤付出,得益于五道口学子的刻苦拼搏与在工作岗位上的优异表现。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基础上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五道口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学院高度重视五道口优秀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凝练与传承,积极开展院史研究工作。一方面,从梳理五道口历史中解读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脉络,总结高端金融人才培养经验,探索中国特色金融教育之路;另一方面,通过对五道口办学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对五道口金融学院继续保持高级金融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发挥重要借鉴作用。为此,学院决定编写《五道口纪事(1981—2012)》一书,并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部门、清华大学校史馆、北京市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以及五道口广大师生校友的大力支持。本书是清华大学“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首批资助项目之一和北京市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五道口史料征集与大事记编写”资助项目。
《五道口纪事(1981—2012)》分为“五道口大事记”与“院史访谈录”上、下两篇。我们对五道口的历史档案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分类整理、认真复核,还联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人事司、金融研究所等部门查询整理了与五道口相关的档案资料。由于五道口曾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原财政系)等有着紧密合作关系,也对其与五道口相关的档案资料进行了查阅。除档案资料外,根据一些已有线索从《金融时报》《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年鉴》《五道口论坛》《当代金融家》《五道口校友通讯》等报纸杂志中查阅扩充史料,通过采访五道口创始人、老教师、各年级校友等广泛征集核准史料,按照时间先后编撰五道口大事记。同时,为从另外的视角更加生动地反映五道口办学历史,一方面,我们专门采访了部分校友,根据记录整理成访谈录;另一方面,我们筛选整理了《五道口论坛》《当代金融家》《五道口校友通讯》等对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领导、研究生部负责人、导师、授课教师、校友的访谈或者他们的自撰文章,重新编辑形成访谈录。对这部分文章的改编和整理,我们尽量保留了原文的口语风格,以帮助读者了解原汁原味的五道口往事。
上篇“五道口大事记”,以历史档案记录为准,按时间顺序以编年体的形式简述五道口重大事件,真实客观地反映五道口建校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公正客观的角度审视五道口整体的发展脉络。大事记将五道口2012年3月之前的办学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创办背景(1978年至198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1981年5月至199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94年11月至2012年2月)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2012年3月)。
下篇“院史访谈录”,主要根据被采访人员的回忆和口述,生动地记录五道口创立和办学过程中的真实往事。与大事记的客观史料相呼应,人物访谈录更凸显了人性化和个性化色彩,让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访谈录中包含对五道口创办者、教师、各年代校友的访谈,共42篇。
《五道口纪事(1981—2012)》如实地记录了五道口办学历程与主要事件,为我们回顾五道口的办学历史和总结五道口的办学经验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可以为五道口未来的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并激励我们传承“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的五道口传统,弘扬“专兼融汇、知行合一、创新卓越”的办学特色,践行“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的使命,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顶尖金融学院而不懈奋斗。
在《五道口纪事(1981—2012)》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界的鼎力支持与帮助。感谢北京市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的经费支持以及基金会全体同仁的无私帮助!感谢清华大学“学科院系部门发展史编纂工程”的资助!感谢五道口创始人刘鸿儒、原研究生部学生督导李燕明、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范宝龙、金融时报社原资深记者李文玲、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司林霄竹、清华大学图书馆原馆员郭泓等,以及诸多五道口师生和校友对本书编写工作的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史料不全、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写组
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