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性别呈现:中国当代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这句话出自1852年马克思所撰写的文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文中除却对法国“二月革命”到路易·波拿巴政变的科学分析和高度评价,还重点讲述了无产阶级被压迫的苦难与被解放的荣光。而这句话,则是对无产阶级长期以来缄默而凝滞的话语与形象的一声叹息。

而论及沉默、被书写却毫无反抗之力的群体,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女性,也是一样。千百余年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社会,奠定了夫妻、君臣、父子等一系列阳盛阴衰的二元社会结构和文化逻辑,也将女性的表述和被表述的声音,扼杀在了沉默无语、词不达意或者言不由衷之中。

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在我国浩瀚的叙事史上,曾经数以千年也只能被称作徒有其表。她们是史书中的点缀与装饰,是词赋中的托物和隐喻。学界较为公认的对女性的真正书写,始自“五四”时期:时代风云中,她们的形象是对父系秩序最好的控诉证物。自彼时起,百年之间,对女性的书写模式经历了“五四”话语、革命/解放话语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寻根/伤痕话语等多重变迁后,在后新时期,有了新的可能。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电视媒介在这一转型期中崛起为中国大众接受的“第一媒介”,而电视剧,作为电视媒介内容的中流砥柱之一,则成了大众消费故事的“第一载体”(尹鸿,2008)。社会转型也为女性在电视媒介中的塑造提供了更多元的维度、更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在中国女性本身的角色意识、生存状态、自我设计上,还是在社会观念对女性价值的构建上,都有所体现(陆晔,1997)。

于是,在中国叙事文化空前的大众化、世俗化和消费化后,女性和女性的形象在这场社会结构的分化和社会秩序的重组中,具有了新的讲述空间和方式,也勾勒出了新的性别想象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