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训练:打破思维定式,激发无限创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其实,你不懂创新

创新就是看到旧的东西会萌发新的想法。(7)

——(英)莎士比亚

1.2.1 游戏:一站到底

上课时,老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然后问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全班排前50%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是”,请保持站立,回答“否”的同学请坐下。你不需要思考太长时间,凭直觉做选择就可以了。

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全班排前10%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是”,请保持站立,回答“否”的同学请坐下。

第三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全班排前三名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是”,请保持站立,回答“否”的同学请坐下。

我在大学教授“创新能力基础训练”课程已经14年了,每学期第一节课,我都会问选课的学生3个问题。首先,我请全部同学起立,然后问大家第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全班排前50%吗?”大概1分钟内,陆续有学生会选择坐下,此时大概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站着,这时,我会问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全班排前10%吗?”这时,剩下的同学会有大部分选择坐下,仍然站着的同学会显得有点犹豫不决。接着,我会问出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的创新能力在选课同学中排前三位吗?”此时仍然站着的同学已经寥寥无几。有时,所有的同学都会在听到最后一个问题时一起坐下。偶尔会有3到5个同学坚定地站着,但无论如何,结果都是只有不到5%的同学会坚定地站到最后。这个游戏常常引发我深刻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对自我的创新能力有如此巨大的认知差异呢?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发现,这是因为我们对“创新”的理解不同。虽然这几年“创新”成了一个热词,但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创新”的真正含义。生活中和媒体上,甚至经常出现乱用“创新”之名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为“创新”正名!

1.2.2 创新不等于创造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让“创新”成为教育界的焦点。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出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此次“新课标”改革中,正式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正式划入新课标。由此可见,从普及小学阶段的少儿编程课程到推广中学阶段的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已经在全国全面落地并逐步开展。那么,什么是创新呢?

国内很多人把创新与创造混为一谈,认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同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与“创新”其实是有区别的。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的解释,创造(create)是指“to make something exist that did not exist before”,强调的是事物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这个事物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因此“创造”一词经常与“发明”换用。创新(innovate)是指“to start to use new ideas or methods”,强调的是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创新思维(innovative thinking)就是以新的方式重新定义旧思想,突破观念上的障碍的思维方式。我们提倡的少儿创新思维,是鼓励孩子发展新方法去重新认识问题,突破思维上的局限。如果孩子能借助思维训练打破思维惯性,发展出别具一格的想法去解决问题,那便达到了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孩子们之所以不敢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抱有自信,是因为他们大多把创新理解为“创造”,以为要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才算创新,如果这样理解创新,那拥有创新能力的人自然是少之又少。如果我们把创新理解为“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去看待问题”,那么创新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的。

1.2.3 创客与创新

随着“双创”的蓬勃发展,“创客”与“创新”经常被相提并论。那么,什么是创客?创客与创新有什么关联?创客运动与创新有什么关联吗?

首先,创客(maker)的本意是“制造者”。回顾创客运动的发展史,我们会清晰地看到,早期的创客其实是热衷在地下室、车库和社区中心制造东西和分享想法的人。2005年,随着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推出《Make》杂志,创客运动发展势头越来越盛。2006年,多尔蒂组织了第一届创客盛会“Maker Faire”,它被形容为一个“适合家庭的发明、创造和智慧的嘉年华”。从制造传统的手工艺品到制造高科技的机器人,Maker Faire的展会里应有尽有。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几百次创客盛会在世界各地涌现,吸引了数百万工程师、艺术家、设计师、企业家、教育家、父母和孩子们。(8)2012年,创客运动进入中国。2014年,随着Maker Faire在深圳的成功举办,创客运动迅速在全国铺展开来。

其次,制造促成创新自信。创客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创新思维+制造能力,也就是不仅要“创想”,还要“制造”。在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育中,长年累月的3R’S(read/ write/ arithmatic style)训练使我们的学生在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不断得到加强,但动手造物的能力却非常低下。这使得孩子们在面对“你是否有创新能力”这个问题时,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十分不自信,因此会选择回答“否”。在创客运动的文化中,只是做点事情是不够的,你需要制造出东西来。根据创客的原则,最有价值的学习经验来自当你积极参与设计、建造或创造某样东西的过程中,即当你通过制造来学习的时候。目前在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创客运动可以很好地解决孩子们“创想”与“造物”断裂的问题,从而帮助孩子们找到把想法变成现实的创新自信。

瑞士的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发现孩子会通过与人和周围事物的日常互动,积极地建构知识。知识不会像水倒进花瓶那样倾注在孩子身上,相反,孩子在与玩具和朋友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创造、修正和测试他们自己关于世界的理论。(9)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领导“终身幼儿园”团队开发了Scratch编程语言,鼓励孩子们用Scratch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项目中发现创新的乐趣。我们采访过经常在Scratch社区中交流作品的孩子,无论是为朋友送上节日祝福还是设计避障小车,他们都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做成电子贺卡或者用各种传感器制作避障小车。当我们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是否有创新能力”的时候,“当然!”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回答,坚定而自信。

再次,创客不仅是maker,同时也是thinker。如前文所说,“创新”作形容词时,指的是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称某开拓者具有创新精神,是指他具有用新视角和新方法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神;作名词时,“创新”指的是从创想到造物,再到生产应用的动态过程,例如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新产品的想法,还包括从产品原型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创客强调的是“做”。但要完成整个创新活动,创客还要加入前端的创想的过程。因此,创客活动其实包含两个部分:think和make,创客应该是thinker和maker的完美结合。

下面的训练为3个“坚强青铜”任务,完成本次思维训练,将获得一枚“坚强青铜”勋章。

1.2.4 “坚强青铜”训练:穿越纸片

训练内容:在一张3cm×5cm的卡片上剪出一个洞,使你的头能够顺利通过。

训练目的:动脑与动手能力的结合,感受从创想到制作的过程。

答案见最后一页。

1.2.5 “坚强青铜”训练:编排集体节目

新年晚会、国庆庆典、儿童节演出……每次集体演出都需要班级表演有创意的节目。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集体节目脱颖而出呢?我们一起来创编一个节目,一起用环保材料为节目制作道具和布景吧。

训练目的:初步训练创新思维和制造能力。

训练步骤:

1.节目创想。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想创意,什么样的节目最受大家喜欢?

2.确定方案。投票决定最终表演方案,根据节目内容进行分工,如导演、演员、音乐、道具等。

3.制作道具和布景。使用可回收材料(纸板、饮料瓶、纸盒、旧衣物等)制作道具和布景。

4.排练节目。结合道具和布景进行排练。

5.演出。

1.2.6 “坚强青铜”训练:制造火星登陆小车

到目前为止,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它们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数据。同时火星探测也充满了坎坷,大约三分之二的探测器,特别是早期发射的探测器,都没有能够成功完成它们的使命。但是火星对于人类却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因为它是太阳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体之一。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火星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火星登陆小车。

训练目的:初步训练创新思维和制造能力。

训练步骤:

1.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火星的知识,如气候、环境、地质、温度、湿度、大气层等。

2.查阅已有的火星登陆设备。了解它们的名称、结构、功能、任务、结局等。

3.设计火星登陆小车,画出设计稿。

4.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火星登陆小车模型。

范例:“2018年第一届四川科技馆XMaker创客挑战赛——火星登陆小车项目一等奖作品”。

2018年第一届四川科技馆XMaker创客挑战赛——火星登陆小车项目一等奖作品

这是一个具有蓄电池、风力发电、太阳能板等发电设备,可以探测火星外貌、岩石和金属含量的火星登陆小车模型。黄色的冰糕棒是铲除石块等路障的设备模型。

完成训练,恭喜你又获得一枚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