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书籍装帧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了解书籍装帧设计

书籍装帧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一般包括选择纸张、封面材料,确定开本、字体、字号,设计版式,决定装订方法以及印刷和制作方法等。书籍装帧设计是完成从书籍形式的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过程,它包含了艺术思维、构思创意和技术手法的系统设计。

☆提示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只有从事整体设计才能称作装帧设计或整体设计,只完成封面或版式等部分设计的,只能称作封面设计或版式设计等。

1.1.1 什么是书籍装帧

书籍装帧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人们运用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以阅读和使用为实用目的的物质载体。

书籍装帧是一门“构造学”,是将书籍外在造型与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的综合学问。书籍装帧不应只是书籍的文字解说或简单的外包装,而应是以书籍的整体设计为载体,包括书籍的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录、文字、版式、插图、页码等一系列的设计,最终将书籍做成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感情与特质的生命体。

☆提示

“装帧”一词的由来,该词是丰子恺在1928年引用的日本词汇。他在为上海《新女性》杂志撰写的文章中,曾引用该词,但当时人们对其理解主要是书籍的封面设计。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装帧这一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日本著名的设计师杉浦康平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投身书籍装帧设计,是被公认的书籍装帧设计界的大师,杉浦康平如图1-1所示。他把内文排版、文字、标题、目录、封面、腰带和版权页的设计融为一体,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甚至连书籍的宣传品也作为书籍整体设计中的一部分,图1-2所示为杉浦康平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图1-1 杉浦康平

图1-2 杉浦康平的书籍装帧作品

由此可见,书籍装帧设计不仅是为书籍设计一件美丽的外衣,而是以书籍的整体形态为载体的多层次、多因素、多侧面、立体的综合工程。书籍装帧设计是集平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插图设计、印刷装订设计为一体的综合设计,图1-3所示为一些较为成功的书籍装帧效果。

图1-3 书籍装帧效果

1.1.2 书籍装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与文化遗产大多是通过书籍的形式记载并传承下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书籍的演变,有益于从另一个侧面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加珍惜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而增强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书籍在最初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因为它是刻在龟甲、兽骨、石头、青铜器上,不同于我们现在书籍的形式。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

远古时期,在纸张发明之前,文字是用刀刻在乌龟的腹甲和牛羊的肩胛骨上,因而称之为甲骨文。这些龟甲、兽骨成了书籍雏形,图1-4所示为甲骨文字。

图1-4 甲骨文字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从商代末期直到东汉初期,出现了一种铸刻在青铜器内壁上或器盖背面上的文字。青铜器的文字内容为我国有关专家研究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统治制度及重大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图1-5所示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图1-5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在石头上刻字,盛行于秦汉时期。古人有刻字记事的传统,在石头上刻字比在金属器物上更方便,取材更广泛,还能长期保存,所以刻石记事在当时盛行。石刻文字承担、记录着统治者们的功德伟绩等,此外,还有名人的书法文字。有些石刻文字、石刻画艺术至今仍在沿用,图1-6所示为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图1-6 刻在石头上的文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在实物上雕刻文字,逐步向着书籍的方向发展。我国古代书籍发展很早,并且在书籍出现时就非常注重书籍的装帧。我国早期书籍的装帧分为简牍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

·简牍装

简,即竹片,竹片做成的书称为“简策”,如图1-7所示。简又有两种:一是汗简(也称汗青,就是把竹子放在火上烘干,这样可以避免腐朽);二是杀青(削去竹片青皮,防止新竹的腐朽和虫害)。牍,即木片,木片做成的书称为“版牍”,如图1-8所示。

图1-7 简策

图1-8 版牍

木片做成的“版牍”和竹片做成的“简策”,二者合称为“简牍”。简牍开始于周代(公元前10世纪),它的盛行阶段是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的800多年的时间。现在我国已大量出土了战国时期、秦、汉代的简策。我国古代的许多著作都是写在简策上的,例如《诗经》《春秋》《周易》《离骚》和《礼仪》等。

☆提示

简策有很多缺点,首先在材料方面,竹木的分量很重,占空间,也不方便阅读。尤其是翻阅次数多了,容易出现脱简和错简的现象,难以修复。但是,简策是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我国书籍的真正雏形,并为后来纸质书籍装帧形式的产生起到了启迪作用。

·卷轴装

我国历史上使用较长的书籍形式就是卷轴装。卷轴装的形式始于汉代,主要存在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卷轴装的材料开始是帛的,伴随着纸的发明,便开始用纸制作卷轴。

帛书在装帧上与简策有很多相似之处,是将文字书写在丝织品上的一种形式,如图1-9所示。帛书质地轻软、画面宽阔,便于携带与保存。其优点远胜于简策。但是,由于它的材料主要是丝织品,价格昂贵,产量较少,只有少数的达官贵人才能使用,所以它无法普及。

图1-9 帛书

直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总结各种造纸经验,运用植物纤维造纸,发明了成本低廉、可大量生产的纸张。纸的发明,使书籍从此走入平常百姓家。特别是在公元4世纪时,玄帝下令废简用纸,并规定了纸张的颜色与规格,于是纸成了普遍的书籍材料。

纸书时代从公元2世纪到公元10世纪,统治长达八九百年之久。初期的纸书是完全模仿帛书的形式,如图1-10所示。到隋唐时期我国的纸书达到极盛,并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一套系统的卷轴制度,因此在书史上称为卷轴时代。

卷轴装由卷、轴、、带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如图1-11所示。卷轴装书卷的末端大多是粘在轴上,一般为刷漆的木轴。

图1-10 卷轴

图1-11 卷轴装

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比简策有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多缺点。卷轴装的形式在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其原因在于制作一本书需要经过粘纸、加轴、装裸、系带等环节,在阅读时,要展卷、收卷,查阅某一地方非常不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人们又发明了旋风装和经折装。

·旋风装

旋风装在外观上看与卷轴装一样,只有展开阅读时才能发现,它是由一张比书页略宽的长厚纸来做底版,首页全幅装裱在卷的右首,单面书写。从第二页开始,双面书写,依次按序排在上一页的下面。

这种装帧形式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捆绑,在外形上看与卷轴装无差别。里面的书页,随风飞翻犹如旋风,所以后人把它形象地称为旋风装,图1-12所示为应用了旋风装的书籍。

图1-12 旋风装

·经折装

经折装也称为折子装,就是把本来用卷轴形式的纸书不用卷的方法,而是改用左右反复折叠的办法,最后折成长方形的折子状,如图1-13所示。

图1-13 经折装

这种形式出现在公元8世纪唐代中后期,它采用较厚的纸张或木板粘在书本的前后做封面,以防损坏。它的形态完全改变了卷轴装的形式,对其进行了彻底改造,是书籍装帧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至今,这种装帧形式仍在使用,如企业宣传册、旅游景点介绍、房地产广告册、画册等,都是由这种装帧形式发展而来。

·蝴蝶装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末五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我国最早的册页形式。它的产生与当时的雕版印刷技术密不可分。当时为适应单面印刷和一版一页的特点,将书页沿中缝把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再把折好的纸张按照先后顺序对齐排列,然后将有折缝的一面逐页粘连,这样就形成了书脊。用一张厚纸包装整本书籍作为封面和封底,既美观又起到保护的作用,最后裁齐成册。如图1-14所示,看其外表,就如同现在的书籍,但翻阅起来犹如蝴蝶的翅膀翻飞飘舞,所以称为“蝴蝶装”。

图1-14 蝴蝶装

蝴蝶装虽比卷轴装有很大改进,但还有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它连翻两页才能看到文字,粘连也不够牢,书页容易脱落。因此自宋代以后,蝴蝶装逐渐变为包背装。

·包背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装帧形式恰好相反,它是将书页带字的一面向外,无字的一面向里折,将折好的书页按序排列。装帧时与蝴蝶装相反,如图1-15所示。

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背面为防止胶粘不牢固,采用纸捻装订技术,将韧性强的纸捻成条状,在书左侧打孔,以捻装订,这样翻阅次数多了,也不容易散乱。最后,再用一张厚纸绕书背贴住,作为书籍封面,这样包背装就完成了。

图1-15 包背装

它出现在南宋末期,元、明、清时较多使用,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都是采用了包背装的方式。图1-16所示为应用了包背装的书籍。

图1-16 应用了包背装的书籍

·线装

线装书是我国传统装帧技术史中最先进的一种,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书是从包背装发展而来的,始于明代中叶(公元14世纪),盛于清代。线装书的结构分为书衣(封面)、护页、书名页、序、凡例、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与现在的书籍次序大致相同。从封面到正文、行、阑、牌、界以及插图,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设计,如图1-17所示。线装书传统专业术语如图1-18所示。

图1-17 线装书

图1-18 线装书传统专业术语

☆提示

由于线装书牢固、美观,封面和封底柔软可卷,书脊又不会像包背书一样坚硬,书本破了还可以重新装帧,并且在修整旧书时,还可以添加书页等,故其流行时间达到百年之久。

《二十四史》和《四部备要》等书籍都是线装书的典范。为了更好地保护珍贵典籍或明藏孤本,藏书家往往特制书卷装置以保存书籍,如木制书盒、书箱、书屉、藏书柜等,如图1-19所示。

图1-19 保护书籍

☆提示

鲁迅先生也给了线装书一个很高的评价:看大厚本的洋装书,拿在手里就像举块砖头,不如看中国的线装书方便。可见,当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而产生的线装书,已经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地步。

1.1.3 近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

受西方的影响,我国书籍装帧从清朝末期才开始从线装书向近现代书籍形态过渡。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文化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现代书籍装帧艺术才真正兴起,书籍文字也开始由竖排改为横排,同时改变了版面的格式,如图1-20所示。

鲁迅先生是站在中国书籍艺术革新运动最前沿的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中国现代书籍艺术的倡导者,图1-21所示为鲁迅先生画像。他对传统的书籍装帧形式有精深的研究,对于外国书籍艺术精华也吸收利用。他设计的书籍既能把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融为一体,也能体现出其内容与封面设计的整体性。

图1-20 书籍文字版面格式

图1-21 鲁迅

鲁迅倡导并亲自进行书籍装帧设计,常常将国外的优秀书籍装帧作品介绍给国人,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热爱版画和书籍装帧的年轻人。一时间,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呈现出百家争鸣、蒸蒸日上的态势。

☆提示

鲁迅是我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和倡导者,“天地要阔、插图要精、纸张要好”是他对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他自己还动手设计了数十种书刊封面,如《呐喊》《华盖集》《引玉集》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印刷、出版、经济、思想等的影响,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发展空前缓慢。出版的众多图书中,只有封面设计,而封底多是留白。到了20世纪70年代,书籍装帧开始有了整体设计的概念,设计内容逐渐包括封面、封底、书脊、勒口、环衬等。

20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图书的设计也得到快速发展,装帧设计不仅包括封面、封底和书脊等整体设计,还包含了对内文的版式设计、书籍材料的选用、印刷装订工艺等,并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和研究的队伍。图1-22所示为一些设计精美的书籍装帧效果。

图1-22 精美的书籍装帧设计

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计算机被广泛地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计算机的设计软件帮助设计者任意地创造图形、处理图像,使书籍装帧设计更加精美,具有更加丰富和美妙的视觉效果。同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一些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也应运而生,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为书籍装帧设计者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