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人都需要的7项社交必杀技
你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和社交。也许你每天的时间只够解决孩子遇到的一个困难,而你自己还有忙不完的事,那么我愿意伸出援手。
我的关注点绝不仅仅停留在孩子每天的社交活动是否顺利上面。当我们观察孩子,留意他们的执行功能相关技能的发展情况时,需要时刻牢记最终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技能引导孩子在生活、工作以及寻找归属感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尼尔今年10岁,是个优秀的小男孩。他妈妈非常担心他,因为她觉得尼尔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具有严重的态度问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的破坏行为。这些行为会干扰其他同学,让老师不得不进行干预。他的功课也成问题。他倒不是学不会,只是完全放任自己,作业想不做就不做。他很烦上学和写作业。他认为有没有朋友无所谓,反正自己也不需要朋友。这就是尼尔的情况。
尼尔的父母最担心的是他的学习成绩,因为他需要更优异的成绩才能升入高年级,然而他的行为显然事与愿违。他父母跟老师沟通过很多次,请老师不必让尼尔亦步亦趋,说他在学习方面比其他同学领会能力强,跟别的同学凑不到一起。后来有一天,尼尔的妈妈看到《福布斯》杂志上一位专家的访谈,讲述职场上必备的人际交往技巧。她浏览了全部的能力清单后,意识到“这些技能我儿子都不具备啊”。看到那些基本技能的描述以及缺乏那些技能最终将会如何影响人们生活和职业的发展,迫使她不再为儿子寻找任何借口。尽管尼尔的某些科目比较领先,但是在基本必备的社交技能方面明显落后很多。有了这样的先见之明,尼尔妈妈迅速确定了帮助尼尔的具体目标,就是帮助他培养将来在现实世界中必备的人际交往技巧,最起码等10年之后,长大成人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份工作,能够自立。
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作为父母,我们都要帮孩子做好将来生存和发展的准备。社交问题可能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进入成年时期后,缺乏社交技能不仅让他们在社会上受到排挤,而且可能影响他们就业、职业转换或者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可能影响与上级的沟通和升职。我们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努力了,就像教他们系鞋带或者学习阅读一样,他们最终会忘记学习的过程,而学到的技能则变成了他们的第二天性。
人人都需要的社交必杀技
·学会控制情绪而不要被情绪控制。当发生剧烈的情绪波动时,你自己心中要有所警惕。你需要学会调整自己,而不要期望他人为你做出改变。你需要学会应对失望,学会控制情绪,而不要被情绪击溃。
·学会观察环境。一个环境中的主导情绪、主要氛围是什么样的?人们是不是正在进行某项活动或者正在进行一场对话?这些活动是预先安排、角色确定的,还是组织松散、自由随意的?你在这个场合里需要如何表现,采用什么样的语调才显得言行得体?他人对你有何期望?
·主动一点。这包括主动介绍自己,主动发起一个对话,或者听到别人的询问后积极应答。甚至一个微笑或者礼貌的感谢都足以向他人发出一个信号,告诉他们你待人友善、乐于交往。有时候,主动一点还包括主动向前迈一步而不是远远观望,甚至宅在家里不出门。
·读懂社交信号和隐秘规则,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不仅需要你学会察言观色,还需要懂得随机应变来适应这些规则。口头信号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求你能听懂他人的言外之意,如果你通常只在乎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他人的想法,那么这一点也不容易做到。
·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角度,是指要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他人的动机和反应。你不仅要看懂他人的行为,还要理解你自己的每一个行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而别人会根据这种印象对待你。
·保持灵活和适应。不要当规则审查员,要懂得自己不是永远正确的。你要意识到,让步是社交活动的组成部分,有时候友谊和群体的想法比分辨对错更重要。不要热衷于争辩,要懂得适时放弃争论和接受拒绝。
·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这就是指分辨公开场合和私密场合,说话不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那会让老师和同学感到伤心或者尴尬,比如不要说“你穿裙子显得很胖”或者“我妈说你很懒”。10岁的孩子则需要学会判断朋友希望听到哪些内容,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们喜欢谈论什么。这个年龄的孩子还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语气、表达方式,根据周围人的年龄和兴趣选择谈论的内容。
一般来说,孩子总会在某些技能方面有所欠缺,所以他们才需要父母的帮助。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们会具体讨论沟通方式、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些都有助于孩子获得改变自身行为的技能和信心。后面对行为调整的分析和教授方法的设计都参照了有关的科学依据,具体步骤都来自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次成功的经验会使孩子尝试的信心倍增
当孩子打算改善自己所不擅长的行为方式时,他首先需要相信改变是可能的。那些能够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的经历,都是一种激励。
我们一向期待孩子能够取得进步,然而最难的地方在于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进步。所以,我们谈论很多的一个话题就是“笃定”。如果孩子擅长某方面的事情,并且记得自己曾经表现非常出色,那么我们就帮助他回顾过去的经历。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时刻。这样做可以让记忆中的经历重新变得鲜活起来。在社交场景中,吸取经验并在新的场景中运用,是一项有多种好处的执行功能类社交技能。这样孩子就能够明白自己的行为什么时候行之有效,什么时候效果不佳。他会记住别人的具体反应或者某个具体场景,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就会吸取经验教训。
记忆中任何一段成功的经历,都是通往自信的捷径。我们身为父母,通常会对孩子的成绩表示赞赏。然而作为教练,我们关键的任务是让孩子记住成功的自信与喜悦。要反复提醒孩子“你曾经有过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说“告诉我你上次怎么做到的,当时有什么感受?”对过去经历的肯定和探讨,会让记忆变成对自己的“确知”。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自己的经验表明,很多事情他是可以做到的,尤其是他们擅长的事情。孩子在训练活动中遇到新的挑战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勇敢地向前跨越。这勇敢的一步并非出于盲目的自信,而是他们对自己的“确知”。
通过点滴的实践和积累,社交技能会转化成行为习惯
我们讨论的人们必备的社交技能,不仅是指某项技能的临场发挥,而且是指人的行为习惯。在《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一书中,作者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称,一个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18~254天,或者说需要平均66天的时间。社交技能训练计划也符合这一规律。练习观察环境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它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对某种认识和某种思维习惯坚持得越久,这种认识和习惯就越稳固。大脑回路,即神经元组成的网络所构造的路径也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大脑会主动消除很少用到的路径而强化用得多的路径。因此,孩子自己的叙事逻辑会变成一种自我对话,成为鼓励或者压抑孩子行为的内在声音。研究表明,在人的头脑中,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会强化自己对消极想法和经历的反应,削弱积极想法和经历对人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自我对话会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不行。我太笨。我不会……我不是……我永远不……这类自我对话让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难脱离原有轨道,反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尽早消除阻碍孩子发展的思维习惯,防止那些消极的思维习惯变得根深蒂固,引导孩子修正自己的叙事逻辑和内心对话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点滴之间积累,帮助孩子掌握这些技能,强化大脑中产生积极行为的脑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