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明确拟解决问题和分析目标
分析建模一般是业务问题或业务目标驱动的,即业务面临特定问题或设定特定业务目标,由分析建模人员设计模型和策略,以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
1. 定义正确的问题
在开始分析和建模之前,正确定义问题很重要,只有正确定义问题,才能确保“看透本质”和“方向正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定义了错误的问题,即定义的问题并非核心问题,未能抓住问题本质,因此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方向正确比努力更重要,如果从一开始就没能正确地定义问题,后续所有的努力都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定义了正确的问题,就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在建模前应思路清晰,多问为什么,多思考提出这个需求的原因和依据是什么,是否满足了所提的需求就一定能解决业务所面临的问题。
2. 明确真正的需求
一般来说,可以把业务需求分为3个层次:需求提出方理解的需求、有效的需求、可实现的需求。
1)需求提出方理解的需求即业务部门基于对业务的理解所提的需求。大多数情况下,业务部门理解的需求是比较准确的,而且作为需求提出方具备信息优势,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但有些情况下,业务部门因已有经验和视角局限,或者不清楚技术和数据情况,提出的需求不一定都是有效且正确的需求(即伪需求或非现实需求),此时需要分析建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业务部门共同讨论、分析并确定需求目标。
2)有效的需求是对业务部门理解的需求做进一步分析并去除伪需求后所得到的需求,并且如果还有其他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则也应当纳入需求考虑范围,最终形成能真正解决问题的需求。
3)有效的需求不一定都是在当前资源条件下可实现的需求,例如需求依赖于数据积累,虽然短期内实现不了,但是随着业务发展,会逐渐具备实现条件。从有效的需求中结合对当前资源情况和实施能力的评估,确定可实现的需求,同时制订实施蓝图和规划,分步骤、有计划地执行。
3. 确定分析建模目标
在完成问题定义和需求明确后,需要确定分析建模目标,即要做什么以及要做到什么程度、实现什么效果。不论是建立预测模型还是优化模型,都需要明确目标,并且目标应当是清楚定义且可以量化的。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就无法量化地评价模型结果。
在银行风险管理领域,一般会有多业务目标,例如对于信用审批,最常见的评价目标包括审批通过率、自动化审批率、(审批通过)坏账率等。一般来说,这些指标是彼此制约、此消彼长的,在建模前需要明确核心目标,例如:当前业务已经不是快速扩张阶段,建模的核心目标是在审批通过率不降低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坏账率(相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