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不演义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征黄祖:孙权的复仇

自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继承大哥孙策的基业后,年轻的孙权以雷霆手段平定了孙辅、李术等人的内部叛乱,又调兵遣将对遍及江东各地的山越暴动进行镇抚,前后大概用了三年时间,就稳定了人心,安定了整个江东六郡,并成功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及之后数年),不论是孙坚、孙策留下的元从宿将,还是孙权上位后着意提拔的后起之秀,都陆续团结在了他的周围,逐步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人才队伍。我们不妨在此开列一张名单,看看都有哪些牛人。

周瑜,张昭,张纮,鲁肃,诸葛瑾,顾雍,太史慈,吕蒙,甘宁,陆逊,黄盖,程普,韩当,周泰,陈武,董袭,徐盛,贺齐,蒋钦,凌统,吕范,潘璋,朱桓,朱然……

这是一份不完全名单,却足以见出江东集团的人才之盛。

到了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终于坐稳了主公之位的孙权立刻把一件大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件事,是孙权最大的心病,也是大哥孙策当年未能完成的一桩遗愿——剿灭黄祖,为父复仇!

黄祖是刘表麾下最重要的大将之一,任江夏太守,长年驻扎在沙羡(今湖北武汉市西南),扼守着长江要冲夏口(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地区)。所以,攻克沙羡、诛杀黄祖不仅是为了替父报仇,也是孙权集团扩张地盘、夺取荆州首先要做的事。

早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年仅十八岁的孙权就曾跟随孙策西征黄祖,那一仗打得异常激烈,虽然重创黄祖,歼灭了他的有生力量,可惜还是让他给溜了。

这几年,黄祖休养生息,积极募兵,重新训练了一支部队,显然已经缓过劲来了。所以,孙权不想再等,决定动手。

当年十月,孙权亲自挂帅,命周瑜、徐盛、吕范、程普、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大将水陆并进,大举进攻黄祖。

战事进行得很顺利,孙权大军很快便击溃了黄祖的水军,遂一路西进,兵临沙羡城下,将其团团包围。黄祖不想坐以待毙,企图率部突围,结果被孙权军打了回去。

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孙权方面牺牲了一位将领。他就是凌统之父凌操,时任破贼校尉。而杀死凌操之人,就是上面那张牛人名单中的一位、日后的东吴虎将甘宁。

当时,甘宁还在黄祖麾下效力。据《三国志·甘宁传》注引《吴书》记载,黄祖突围失败,被迫撤退。甘宁自告奋勇,负责断后。凌操率部追击,结果被甘宁一箭射杀了。

凌操阵亡后,孙权大军更是同仇敌忾,遂全力攻城。眼看已经胜利在望,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孙权的后院却突然起火了。后方传来急报,说豫章、丹阳、庐陵、吴郡、会稽等地的山越部族全面复叛,形势异常危急。

孙权无奈,不得不下令大军班师。

如果算上建安四年孙策指挥的那场西征,这已是江东集团第二次征讨黄祖了,可同样是功亏一篑。

这条复仇之路,看来要远比孙权想象的艰难得多。

不过,短短数年后,孙权就卷土重来了。黄祖的脑袋,只不过是在肩膀上多扛了几年而已。最后帮助孙权砍下黄祖脑袋的,不是别人,正是甘宁。

那么,甘宁又是怎么到了孙权麾下的呢?

这就要从头说起了。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县(治今重庆忠县)人,少时便喜欢当游侠,曾纠集了一帮“轻薄少年”,自己当起了黑老大,没少干杀人越货的事,连当地官府都怕他三分。后来年纪渐长,人也慢慢成熟了,遂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开始刻苦读书,学习诸子。此后进入官场,历任县吏、郡丞,不久又弃官归家。

数年后,甘宁离开益州,率部属八百人投到了刘表麾下,可惜却不受重用。甘宁看出刘表不是个成事的主,迟早会被人吞并。为了免于跟他一块儿完蛋,甘宁决定投奔江东。可是,他带着部众刚走到夏口,就被黄祖拦住了。

甘宁当然不敢说自己要去投奔孙权,那可是黄祖的死对头,而自己手下又只有八百人,想打也打不过。怎么办?

打不过就加入呗,还能有啥办法。

就这样,甘宁阴差阳错地成了黄祖的手下,然后在他这儿一干就干了三年。

黄祖跟刘表一样,有眼无珠,愣是没看出甘宁是个人才,一直拿他当普通的兵头使唤,甘宁为此十分郁闷。转眼到了建安八年,孙权大举来犯,甘宁摩拳擦掌,认定立功的机会到了,所以才会在前面讲的那场战斗中那么卖命。

果然,他一出手就了不得,一箭射杀了凌操,生生救了黄祖一命,这回可算是立下奇功了。

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黄祖竟然一扭头就把这事给忘了,非但没为他庆功,也没赏他一官半职,甚至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

甘宁越发郁闷,却又无计可施,只好抱着混吃等死的态度,在黄祖手底下又熬了几年。

当时在军中,甘宁交了一位朋友,名叫苏飞,官居都督。此人知道甘宁绝非久居人下之辈,同时也替他打抱不平,便多次在黄祖面前力荐甘宁,可黄祖还是听不进去,始终不为所动。

甘宁彻底绝望。

看来,不想办法摆脱黄祖,这辈子就没指望了。可是,此地是前线,黄祖的防备异常森严,若带着手下那八百人逃跑,穿越防线去投奔江东,其性质属于叛变投敌,一不留神就会被干掉,危险性太大,所以断不可行。

苏飞很仗义,见甘宁束手无策,便替他想了个金蝉脱壳的办法。苏飞又去找黄祖,建议派甘宁去当邾县(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县长。

之前苏飞推荐甘宁,定然是希望黄祖重用他,比如拜他个偏将、都尉什么的,现在却只建议让他去当一个小小的县长,这样的要求在黄祖看来,显然是可以接受的。于是这回,黄祖总算是答应了。

甘宁如蒙大赦,就这样一溜烟跑到了邾县,在这里又招了数百人马,然后挂冠而去,头也不回地投奔了孙权。

从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一年,孙权用了很大的精力一一平定了山越的叛乱。到了建安十二年冬,他就迫不及待地对黄祖发动了第三次西征。

这场战事在史书中的记载极为简略,只有一句话:“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三国志·吴主传》)

几乎没有任何值得一记的战功,只是带回了一些百姓。

此次出征为何如此草草收场,《三国志》没有给出原因。但据《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记载,很可能是因为孙权的母亲吴氏病逝了:“权母吴氏疾笃,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而卒。”

第一次随孙策西征,让黄祖逃之夭夭;第二次西征,因后方叛乱不得不撤兵;这第三次西征,又碰上了这么一个天大的噩耗——孙权内心的悲愤与不甘,可想而知。

按《资治通鉴》的记载,孙权很可能是心急火燎地往回赶,却还是没能见上老母亲最后一面。吴氏没等到儿子归来,只好召见张昭等人交代了后事。

倘若如此,那么孙权一定会把这笔账又记到黄祖头上——老子就是为了去讨伐你,才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孙权的心头,最后必然化为一种毁天灭地的可怕力量;当这种力量再一次爆发,也必然会将一连三次侥幸逃生的黄祖彻底碾为齑粉!

甘宁的到来,就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孙权的第四次西征。

孙权麾下多的是明眼人,所以甘宁一来,周瑜、吕蒙等人就极力向孙权举荐。孙权当然也不是刘表、黄祖那种脑子进水的老板,他一接见甘宁,便看出此人才堪大用,于是丝毫没把他当新员工看待,直接破格给了他元从老臣的待遇。

老板如此大气,甘宁岂能不感激涕零、拼死报效?

他很快就给孙权献上了一套扩张方略。这个方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鲁肃之前所献之策可谓异曲同工,同样都是把目光瞄向了荆州和巴蜀。

甘宁是这么说的:“今汉室衰微,曹操终有一天会篡夺皇权。荆州之地,山川险要,与我西边接壤。我观察过刘表,此人既无深谋远虑,两个儿子又不成器,都不是能传承基业之人。主公当尽快行动,不可落于曹操之后。具体的策略,就是先取黄祖。黄祖现在老糊涂了,脑子越来越昏聩,军中的粮秣给养都很缺乏,左右亲信皆贪墨放纵之徒,将士们都心怀怨恨,且水军的舟船战具皆破烂不堪,农民不愿耕种,部众军纪涣散。主公若现在出击,一定能灭掉黄祖。然后大军一路西进,夺取楚关(今湖北长阳县西),地盘就能得到极大扩张,到时候,便可进一步规划如何夺取益州。”

甘宁是益州人,在家乡当过好些年黑帮老大,又在荆州待了不少年头,对两地的政风、民情都很了解,对黄祖的军事部署更是了如指掌。所以,他给孙权献上的,绝不仅止于上面这套宏观战略,一定还有很多具体的情报,如黄祖的兵力布防情况等,只是史书没有记载而已。

孙权得到这些情报,自然是如获至宝,喜出望外。尤其是这一次极有把握干掉黄祖,孙权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可是,当时在座的还有一个人:张昭。

这位老成持重的顾命大臣听完后,却一点都不兴奋,只是淡淡道:“如今江东不宁,人心浮动,倘若大军西征,恐怕会发生变乱。”

当时,孙权虽然已经将山越叛乱镇压下去了,但山越人本来就散居于各地的深山老林,尽管大部已被击溃,却很容易化整为零、四处藏匿,自然也就很容易死灰复燃、卷土重来。所以,张昭担心的应该就是这个。

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内,倘若内部不稳,大军的确是不宜出征的。

可在斗志昂扬的甘宁看来,这白胡子老头就是太保守了。要是成天怕东怕西、瞻前顾后,那还复什么仇?成什么霸业?

更何况甘宁一来便受到孙权厚待,正急于建功回报老板,哪能被张昭一句话给堵回去?他当即很不客气道:“主公将当年萧何一样的重任托付于先生,让先生留守后方,而先生却担忧变乱,还怎么效法古圣先贤?”

以甘宁初来乍到的身份,敢跟两朝元老、顾命大臣这么说话,丝毫不给老人家面子,实在是有些鲁莽和不自量力了。如果孙权不给他撑腰的话,那甘宁接下来在江东的命运,恐怕不会比在黄祖那儿好多少。

所幸,孙权是一位明主,而且是一位血气方刚、锐意进取、一门心思想要复仇的明主。他当然不想受制于张昭。更何况,即使没有复仇这件事,启用甘宁这样的少壮派来制衡张昭这样的元老,本来便是一个霸主必定会采用的驭下之术。

所以,孙权压根不去理会脸色变得很难看的张昭,而是举起酒杯对甘宁道:“兴霸,我今年一定起兵讨伐黄祖,喝完这杯酒,这个方略就交给你了。爱卿只管尽力筹划,彻底诛灭黄祖,只要建立大功,何必在乎张长史说什么呢?”

当着张昭的面说这种话,乾纲独断的霸气可谓表露无遗,且制衡和敲打的用意也相当明显。闻听此言,张昭也只能悻悻闭嘴、保持沉默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经过一番精心筹划,第四次西征黄祖的战役终于拉开了帷幕。

孙权仍旧亲掌帅印,然后以周瑜为前军主将,以偏将军董袭、破贼都尉凌统、平北都尉吕蒙三人为前锋将领,又率前两次西征的其他将领,水陆并进,对黄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

黄祖严阵以待,布置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以两艘“蒙冲”(即艨艟)战舰横在沔口(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地区),然后用棕榈搓成粗绳,下面系着大石头,以此为锚固定舰船,封锁江面,并在两舰之上共部署了一千名弓弩手。

所谓艨艟,是汉代水军的主力舰,以生牛皮蒙住船身,船形狭长,船速快;船舷两侧开有小孔,船桨可从孔中伸出,并在其上部开窗,用以射箭及伸出长矛。

第二道防线,由都督陈就率水军组成战阵。

第三道防线,由黄祖亲率步兵坐镇沙羡城中。

孙权大军发起进攻后,在第一道防线就遇阻了。两艘艨艟上面的弓弩手拼命发射,一时间箭如雨下,极大地阻遏了对手。

身为前锋的董袭和凌统见状,马上各自组织了数百人的敢死队,每人都身披两层铠甲,然后乘坐巨型战船,突入两艘艨艟之中。董袭身先士卒,挥舞长刀砍断了那两根固定船身的粗绳。两艘艨艟同时失去控制,顺流而去,孙权军成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

紧接着,吕蒙率部与陈就激战,双方短兵相接。经过一番鏖战,冲锋在前的吕蒙亲手砍下了陈就的首级,将黄祖的水军彻底击溃,突破了第二道防线。

随后,水陆两路大军齐头并进,包围沙羡,对黄祖发起了总攻。

黄祖,你的末日到了。这一次,我绝对不会再让你逃出生天!

孙权命众将遴选出一批最精锐的士兵,然后不惜代价,轮番攻城。黄祖自知不敌,在抵抗了一阵之后,再次故技重施,率残部拼死杀出了重围,企图再度上演一场死里逃生的戏码。

然而这一回,幸运女神终究还是抛弃了他。

孙权的部众奋力追击,在城外不远的地方追上了黄祖,然后手起刀落,砍下了他的首级……

十六年前,孙坚在襄阳城外的岘山被黄祖部下射杀,当时的孙策虚岁十七,而孙权年仅十岁。可想而知,当父亲被杀的消息传回江东,复仇之念必定已在他们的心中深深扎根了。当年的黄祖断然没有想到,这两个孩子日后竟然会相继成为江东之主,并矢志不渝、前仆后继地要拿他的脑袋祭奠亡父的在天之灵。

哥哥孙策没做完的事情,弟弟孙权不但接着做了,而且一连做了三次。

这场复仇之旅虽然旷日持久,艰辛而曲折,但有志者事竟成——黄祖那白发飘飘的首级,最后还是沾着尚未凝固的鲜血,被送到了孙权面前。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曹操五年后在濡须口(今安徽无为县东南)所发的一句感慨,不过我想,当黄祖被砍下脑袋的这一瞬间,他的心中一定也会闪过类似的念头。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甘宁并未参加这场由他全力策划的西征。

前文说过,大企业都有这种先来后到、论资排辈的毛病,甘宁要想一飞冲天是不大可能的。除此之外的具体原因,应该还有两个。

其一,甘宁毕竟在黄祖麾下待了不少年头,那边的朋友应该不少,比如都督苏飞便与他交情深厚,所以让他参战不太合适;其二,甘宁之前杀了孙权这边的骁将凌操,而凌操之子凌统不仅继承了其父的破贼校尉一职,且担任了此役的前锋将领,若是让仇人甘宁与他一同出征,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妥当的。

虽说没有参战,但庆功宴自然少不了他这个策划有功之人。

在宴席上,甘宁一边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一边又心情沉重,因为对他有大恩的好友苏飞要被砍头了。

这次西征,孙权志在必得,所以事先命人做了两个木匣子,一个准备装黄祖的脑袋,而另一个,就是为黄祖的副手——都督苏飞准备的。

现在,黄祖的脑袋已经装了进去,苏飞的脑袋虽然暂时还扛在肩膀上,但也快了,顶多这场庆功宴过后就得搬家,住进匣子里了。

甘宁能有今天,全靠苏飞仗义相助,甘宁是游侠出身,最重这个“义”字。所以,他绝不能眼睁睁看着苏飞脑袋搬家。

酒过三巡,甘宁忽然离席,跪在地上,对着孙权连连磕头,磕得血都出来了,同时涕泪横流,对孙权道:“苏飞对我有恩,若是没有他,我早就转死沟壑、曝尸荒野了,更不可能在您麾下效力。如今苏飞虽然大罪当诛,可我还是想请求将军饶他一命。”

孙权听了,颇为感动,便道:“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可以免他一死。不过,他万一逃跑怎么办?”

甘宁大喜,忙道:“苏飞能免于身首分离之祸,受将军再生之恩,恐怕赶都赶不走,又怎么会逃跑呢?假如他真的跑了,甘宁就代他把自己的头颅装进匣子里。”

孙权很欣赏甘宁的义气,于是赦免了苏飞。

就这样,甘宁保住了苏飞的脑袋,可他自己的脑袋却很快就被人盯上了。

这个人就是凌统。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凌统岂能放过他?

孙权就怕凌统来这一手。虽然凌统的心情他完全能理解,可当初是各为其主,甘宁也没想到后来会跟凌统成为同僚。眼下既然都在一口锅里吃饭了,孙权当然不能让凌统跟甘宁自相残杀。所以,孙权就给凌统下了死命令,让他绝不能动甘宁。

为了防止凌统一意孤行,孙权下完命令后还是不放心,就索性把甘宁调了出去,让他领兵到外地驻扎,省得二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早晚惹出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