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形象思维,提高记忆效果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听到不如看到的可靠。它还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即直观形象的事物能给人更深的印象。其实,我们的记忆也有这样的特点,直观形象的材料比枯燥抽象的材料更容易被记住。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老师向同学们出示十个形象的实物和十个抽象的词语,然后当场请他们回忆。结果,学生们能回忆出实物八个,而词语只能记起七个。几天后,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实物能回忆出六个,词语却只能回忆出两个。
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相对于死记硬背而言,我们更提倡形象记忆,所谓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对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质地、颜色、声音、气味等等具体形象的识记、保持和重现。它带有显著的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的,儿童出生6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如能辩认母亲和熟人的面貌,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形象记忆是由感知到思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是直接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象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强调形象的重要,他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鲁迅先生也很重视形象记忆的作用,他在任教时就常用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我们在记忆时应尽量多印留直观形象,尽量多运用形象思维,以提高记忆的效果。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位学生是怎样运用形象记忆法的:
也许很多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形象的事物容易记忆呢?这得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谈起。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依靠感知器官,而感知正是从直观形象开始的。实物形象是最原始、最容易记忆的,而对于抽象概念、系统知识的记忆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做基础。
形象记忆法是最能在人脑中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也是最能挖掘潜力的一种记忆方法,是目前最合乎人类的右脑运作模式的记忆方法,它可以让人瞬间记忆上千个电话号码,而且过一个星期之久也不会忘记。人们在利用语言作为物质的外壳和思维的材料的同时,不断促进意义记忆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促进左脑功能的迅速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推动人的思维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完善,并发挥无比神奇的作用。但是,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却犯了一个本不应犯的错误——逐渐忽视了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
于是,人类越来越偏重使用左脑的功能进行意义记忆和运用抽象思维了,而右脑的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功能渐渐遭到不应有的冷落。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终于发展到今天的“左脑占优势”的社会,左脑这个后起之秀已成为公认的“优势半球”。
其实,我们对右脑形象记忆的潜力还缺乏深刻的认识。那么,形象记忆和意义记忆之间的差别究竟有多大呢?据日本创造工学研究所所长中山正和推算,我们一般人“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为1:1000”。
因此,我们在记忆时,可多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对那些艰深抽象的知识材料,也可设法使之形象化。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运用模象
例如,学习时可借助于模型、图象、照片、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片等,通过对它们的观察来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2.形象比喻
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比喻需识记的材料,例如用“皇冠上的明珠”来比喻“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命题,妙趣横生,易于记忆。
3.语言描述
对于抽象的材料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阐述,也就是所谓的深入浅出,记忆起来就会快得多了。
总而言之,直观的实物形象易于记忆。亲眼看一只动物,亲手做一件标本,亲耳听一首歌曲,亲口尝一个水果,亲身到一个风景区游览,得到的印象要比听别人讲的鲜明得多,要比从书本上看的生动得多,记忆也自然要牢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