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注今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1。虽小2,天下莫能臣3。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5

始制有名6,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7,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8

【注释】

1 道常无名、朴:老子以“无名”喻“道”,如四十一章“道隐无名”。“朴”,乃无名之譬。木之未制成器者,谓之“朴”。(释德清说)

“道常无名朴”,历来有两种断句法:一为“‘道’常无名朴”;一为“‘道’常无名,朴〔虽小〕”。第二种断句法,是将“朴”字属下读,但三十七章有“无名之朴’句,所以在这里仍以“无名朴”断句。

2 小:“道”是隐而不可见的(“道隐无名”)所以用“小”来形容。

范应元说:“‘道’常无名,固不可以小、大言之,圣人因见其大无不包,故强为之名曰‘大’,复以其细无不入,故曰‘小’也。”

张默生说:“‘小’字,指‘无名朴’说,亦即指道体而言。道体是至精无形的,故可说是‘小’。但此‘小’字,不是普通大小之‘小’,因有时从另一方面看,此‘小’字又可说是‘大’了。下章有云:‘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这都是形容道体的。《庄子》上说的‘其大无外’,是就‘大’一方面来说;‘其小无内’,是就‘小’一方面来说。”

按:通行本“虽小”,简本作“唯妻。”“妻”,微、细之意。

3 莫能臣:“臣”下王弼本有“也”字,傅奕本及唐宋诸本皆无,与简帛本同,当据删。

高亨说:“‘也’字衍文,以‘臣’‘宾”均为韵知之。”高说可从。

4 自宾:自将宾服于“道”。

5 民莫之令而自均:五十一章说“道”之生育畜养万物时云“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言无人指令而“道”能自然化育万物。这是说人们无需指令而“道”之养物犹甘露之自然均普。

6 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始”是指万物的开始。“制”,作(林希逸注)。“始制有名”即二十八章所说的朴散为器。

王弼注:“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傅山说:“‘始制有名’,‘制’即‘制度’之‘制’,谓治天下者初立法制,……后世之据崇高者,只知其名之既立,尊而可以常有。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读老子〉,《霜红龛集》卷三十二)

7 知止:知道行事的限度。“止”,适可而止;即行事有个限度。或“止”谓行止,指处身行事。

8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蒋锡昌说:“此句倒文,正文当作‘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盖正文以江海譬道,以川谷譬天下万物。”

【今译】

道永远是无名而处于朴质状态的。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人能臣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们不须指使它而自然润泽均匀。

万物兴作就产生了各种名称,各种名称已经制定了,就知道有个限度,知道有所限度,就可以避免危险。

道存在于天下,有如江海为河川所流注一样。

【引述】

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侯王若能持守无名之朴的道(亦即是持守它那自然无为的特性),人民当能安然自适,各遂其生。

道的功用,均调普及,“民莫之令而自均”。这具有一往平等的精神。

这原始朴质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定名分,设官职,处身行事就有着适度规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