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武则天论字

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很有才学,对文字也有所研究。一次,她对群臣说:“我发现,射字由身、寸构成,一个人身高只有一寸,这不是矮字吗?矮字由矢、委构成,委原是发放之意,把矢(箭)发放出去,这不是射吗?所以我说,矮、射两字应该互相调换过来使用,大家说对吗?”

群臣听了,无不拍手叫好,齐声称颂圣皇的独到见解!

趣味解读

“射”在金文中是个由弓、矢、手三部分组合成的会意字,意即箭搭弓上,以手发射,故其本义是射箭。“矮”字右边委的甲骨文形体是一个跪在地上的女人手拿一蔸干枯蜷曲的禾的形象,稻禾枯萎蜷缩,比盛长挺拔之时显得短小;矢加委,表示枯萎的禾只有一箭之长了,故矮的本义为短小。

枇杷不是此琵琶

明代有个叫沈石田的文人,一次他收到友人捎来的礼物和一封信,信中说:“送上琵琶一盒,请笑纳。”沈石田打开一看,里面装的不是琵琶而是枇杷。他在回信中跟友人开玩笑:“蒙赠琵琶,不胜感激。然开奁视之,叩之无声,食之有味。”这位友人见了沈石田的回信,知道自己把字写错了,羞愧之余,写了一首诗自嘲:

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趣味解读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 pa。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琵”,“杷”“琶”都是形声字。它们有相同的声旁“比”和“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jué)”,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

不合时宜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为酬报上天,准备祭天,并令大臣起草祝词。

起草的大臣在文中以“予、我”等词作为皇帝的代称,没用“朕”字。朱元璋见后大怒,以为是轻视他,暗示他配不上朕字,便准备将起草大臣统统杀掉。

这时,文臣中有个叫桂彦良的出列,顺着朱元璋的话意指责起草的人:

“你们所拟的祝词,不合时宜,太拘泥于古典。商朝的成汤在祭天的祝词里自称‘予小子履’,意思是‘我是你的小儿子,名字叫履’;周朝的武王在祭天祝词中又用过‘我将我飨’,意思是‘我用酒浆与食物祭祀,请受祭者享用’。事到如今,你们这些儒生竟然还套用商汤时的陈旧词语,把‘予’‘我’搬进祝文中,以致烦劳皇上谴责,实是罪有应得。”

朱元璋听了桂彦良的一番话,才明白自己少学寡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打消了加罪起草人的念头。

趣味解读

商周时期,“予”“我”多作帝王的自称,这在《尚书》中用得较多;后来转为一般人的自称。“朕”在秦朝以前,是表通称的第一人称代词,如屈原《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朕”便是屈原自指;从秦始皇开始,“朕”被用作帝王的专称,后世相沿不变。

菅管同官

清末有个叫何秋辇的人。有一天,他接到一位留学生的信,信里把“何秋辇”写成了“何秋辈”,信里还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何秋辇看了信后,连连叹息,说:“读书认字不认真啊!竟然把我的名字都写错了。”他拿了信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副对联:

辇辈共车,夫夫竟作非非想

菅管同官,个个多存草草心

他在给留学生的回信里,写上了这副对联。不久,那位留学生亲自登门道谢。

妙趣横生

草菅人命

民国初年,四川陆军第三师师长孙兆鸾,识字不多,却喜爱在大庭广众之下卖弄斯文。

部队要上前线了,他召集士兵训话:“我们军人应当丧命疆场,马革裏(里)尸!”

有一次,他当众宣读布告,竟将“草菅人命”念成“草管人命”。

后来,在一次宴会上,有人为了捉弄他,便写了一副讽联,请他当面指正:

山管人丁水管才,草管人命;

皮裏袍子布裏裤,马革裏尸。

孙兆鸾连称:“好得很,好得很!”就在这赞扬声中,爆发出一阵戏谑的笑声。

送礼越重越好

相传,河南邓州的庞振坤,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才子,为人正直而诙谐。在他所住的村子里有个财主,贪婪吝啬,搜刮成性。有一次,他老婆生了第八胎,于是他就令家丁通知各个佃户,为表庆贺,十二天后请客,送礼越重越好,不送的不能种田。依照当地习俗,不是第一胎不兴请客,财主却屡屡破戒。佃户们又气又愁,于是找庞振坤想办法。

请客的日子到了,庞振坤领着身背石头的佃户们来到财主家。财主十分气愤,大加斥责。庞振坤声色不动,只是笑道:“你不是说送礼越重越好吗?”说完,与佃户们吃酒席去了。财主气得哑口无言。

妙趣横生

明天是哪天

有一年,庞振坤和几个朋友一起进京去赶考,途中暂住在一家饭店里。当时饭店的大门上写着“明天吃饭不要钱”几个大字。朋友都觉得很有意思,就故意在第二天吃饭的时候点了很多的菜。但等到吃完了饭,店老板还是要收钱。当有人就门上的那些字问这位店老板时,他竟狡辩说:“我说的只是明天,却没说是从哪一天算起的明天啊!”聪明的庞振坤觉得店老板的这种做法应该受到惩罚。所以等到下次吃饭的时候,当店老板来结账时,庞振坤却对他说:“明天再给。”连续几天他都这样说。店老板终于沉不住气了。这时,庞振坤说:“我说的只是明天,却没说是从哪一天算起的明天啊!”店老板无言以对了。

斋戒丢功名

从前有个监生,姓齐,虽然有钱,却识字不多。有一天,当地太守写了一张条子要买鸡两只,兔一只。差役不识字,就请求齐监生帮忙看看。齐监生念道:“买鸡两只,免一只。”差役买了一只鸡回来,送给太守。太守大怒:“条子上明明写着鸡两只,兔一只,为什么只买一只鸡?”差役告诉太守是齐监生说的。太守便把齐监生拘来,关进斋戒库。监生一进库内,见碑上有“斋戒”二字,以为是他死去的父亲齐成的姓名,因为“斋”的繁体字“齋”和“齐”的繁体字“齊”形近,便大哭起来。别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这是我父亲的灵座,不知道是谁建立的,睹物伤情,怎能不哭?”太守听了后,一怒之下,革了他的监生功名,让他苦读诗书。

妙趣横生

汉字的对话

“飞”对“乙”说:“亲爱的,你慢慢飞,翅膀丢了你怨谁?”

“斤”对“所”说:“告诉我,我俩真的是双胞胎吗?”

“四”对“兄”说:“姐姐,几年不见,儿子都长这么大啦!”

“凸”对“凹”说:“小样儿,你把脑袋缩回去我就不认识你啦?”

“月”对“用”说:“小样儿,你扎条领带我就不认识你啦?”

“占”对“毡”说:“小样儿,你穿件翻毛大衣我就不认识你啦?”

“口”对“日”说:“小样儿,你系条裤带我就不认识你啦?”

“戋”对“贱”说:“哥们儿,跟我装是不?你以为有钱就高贵了吗?”

“本”对“笨”说:“姐们儿,听我一句话吧,咱还是别戴帽子了!”

“恳”对“恨”说:“亲爱的,心大点吧,天天咬牙切齿的牙不疼吗?”

“女”对“奴”和“妃”说:“看到两位姐姐我才知道嫁错人的后果是多么严重啊!”

狐女戏书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狐联》中讲了一个故事:章丘焦生在园中读书,半夜有两位美女前来,焦知其为狐精,拒之。美女不肯离开,说能对上她的对联,就自行离开。联云:

戊戌同体,腹中只欠一点。

焦凝思良久,不能对。女笑曰:“名士固如此乎?我代对之可矣。”对道:

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说罢,一笑而去。

同体,是说“戊戌”二字基本结构一样。欠一点,即“戊”只比“戌”少中间一笔。按:“戊”中加一点为“戍”,但干支无“戊戍”,故此言“一点”,只是权宜的说法。这“一点”言外之意又可以理解为“墨水”“变通”之类。足下,既指“己巳”二字的下部,又是对焦生的尊称。“己”字古时并不上挑,问何不双挑,因此而发。双挑,又指两女都要。这些均语带双关。

趣味解读

“己”读音(jǐ),是天干的第六位。“已”读音(yǐ),如已经,表示停止、后来等。“巳”读音(sì),如巳时,表示地支的第六位。

“戊”读音(wù),是天干的第五位。“戌”读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戍”读音“shù”,表示守防,如戍边等。

为了区分两组不同的字,曾有两句顺口溜,念起来很顺口,也容易记:“己”开,“已”半,“巳”封严,(指的是上面那个口,由开,到一半,到封严);“戊”空,“戌”平,“戍”一点。(指的是里面,由空,到一平,到一点)。

瘦死的狱囚

清朝有个大臣叫刚毅。他官至刑部尚书,学问却马马虎虎。有一次,看见监狱送来的报告,上面有“狱囚瘐死”的文句,他便提笔把“瘐”字改为“瘦”字。本来是他自己写错了,他还训斥手下的人,说:“‘瘐死’真是胡写。你们不识字,还做什么官?以后再错,非重重处罚你们不可。”有人悄悄告诉他说:“‘瘐’就是罪犯死在监狱里的意思,这是个形声字。”刚毅听了,仍然狡辩,他说:“罪犯在牢里,由于吃得不好,慢慢地瘦下去,死了。所以只能是瘦死,哪儿来的瘐死呢?”

趣味解读

瘐,读作yǔ。动词,忧郁的意思。如瘐瘐指忧郁之病,瘐困指疲乏,瘐弊指囚犯病困。瘐死是指囚犯在狱中病死。例如:

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汉书·宣帝纪》

那门丁熬刑不过,便瘐死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1930年5月,中原大地上爆发了国民党党内大战。冯玉祥、阎锡山等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在河南省南部拉开战争序幕,双方共投入了一百多万兵力。

战前,冯玉祥与阎锡山约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集中兵力歼灭蒋军。然而,冯玉祥的作战参谋在下达命令时,把“沁阳”写成“泌阳”,多写了一撇。无巧不成书,泌阳也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只不过,沁阳在黄河北岸,而泌阳在河南南部桐柏山下,两地相距数百公里。冯玉祥的部队依照命令错误地开进泌阳,没能和阎锡山的部队会合,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时机,让蒋军夺得了主动权,致使冯、阎在后面的作战中处处被动挨打,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当时参谋不多写那一撇,冯、阎联军得以顺利会师,中原大战的结局可能就会改写,历史也可能会呈现出另一幅画卷。

趣味解读

沁:形声字,从水,心声,本义指沁河。沁河即今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南流至河南省武陟县,最终流入黄河。沁阳即由沁河得名。

泌:形声字,从水,必声,本义指泉水涌出的样子。泌阳为河南省县名,在河南省南部泌阳河流域。汉置泌县,明改为泌阳县。

再见,华佗

华佗是三国名医,曾为关云长刮骨疗毒。几千年后,却发生了“再见,华佗”的故事。

有一位青年,英语学得很好,单位领导就叫他陪同外宾,兼为翻译。在参观访问时,他对答如流,受到外宾的赞赏。有一次,他陪同外宾来到一家医院,仰面看见门额上挂着一长方匾,上面黑底金字,写着“华佗再见”。一位外宾问这位青年:“请问,这块匾上的字是什么意思?”

他说:“再见,华佗!”

外宾感到迷惑不解:“怎么把我们叫‘华佗’呢?这是尊重还是蔑视?”

外宾虽有这样的想法,也只好藏在心里,继续参观。

其实,“华佗再见”的“见”通“现”,是说这医院的医生医术高明,如同华佗再世。

知识链接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独特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又叫作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又叫作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

查无此人

有一姓马的人,儿子叫马小明。马小明十八岁后,到外地当兵,到了部队稍做安顿,马小明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待到要邮寄时,发现别的新兵在信封上的落款处写着“王缄”“李缄”等。“缄”在这里是封口的意思,马小明不懂,想问别人,又怕被人小瞧了;想着别人都写了,干脆自己也照写吧,就写上“马缄”。

父亲接到信,先是一愣:以为寄错了,后来看到字迹是儿子的,心想:这小子怎么刚进部队就改了名?看信时,落款处仍是马小明,想了半天,忽然醒悟:准是部队里讲究起个新学名,于是回信时便在信封上写了“马缄”收。

这样过了一个月,父亲给儿子写了三封回信,均因“查无此人”而退回。看着这一封封被退的信和儿子信中埋怨父亲不给他回信的话,做父亲的怎么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第四封信封上写着“马缄”收的信送到新兵连时,被细心的指导员发现了,他见地址和连队唯一的一个姓马的新兵马小明家的地址一样,猛然闪出个念头,让通信员给马小明送了去。马小明见到父亲那熟悉的字迹,急忙拆开,映入他眼帘的是:“缄儿,我给你已经去了三封信,都因‘查无此人’而……”马小明看到这,全明白了。随后赶到的指导员细心地为马小明讲述了“缄”的意思。马小明表示要在部队里好好学文化。

趣味解读

信封上何以写“缄”字?溯其源,“缄”,原来是捆箱子的绳子,《说文解字》载:“缄,束箧也。”“箧”即箱子之类的东西。“缄”又引申为“封”,指的是把公文或书信封盖上,使内容保密。缄由“捆”引申为“封”与古代公文书信有关。东汉前,公文书信多写在木板或竹简上,叫“札”,并用绳子捆上,绳子打结处再加一块泥,然后在泥上盖印章,叫“封泥”,以防被拆。用绳子捆叫“缄”,用泥盖印叫“封”,解开绳子叫“开缄”。“缄”和“封”的目的均为保密。

傻女婿拜寿

从前有个傻女婿,要给岳父拜寿。临走的时候,妻子嘱咐他说话时要多带个“寿”字。于是,他到了岳父家,见了蜡烛叫“寿烛”,见了点心、桃子叫“寿糕”“寿桃”,见了面条叫“寿面”。岳父见女婿说话处处带个“寿”字,十分高兴。

正吃着寿面,看见岳父头上有一只苍蝇,傻女婿连忙用手拍过去,一边拍一边还说:“不要怕,我不会拍痛寿头,打伤寿脑的。”岳父听了他这话,气得手直发抖,把碗里的面汤洒在了自己的新衣服上。傻女婿连忙用毛巾替岳父擦干净衣服,又说:“好好的一件寿衣上浇了面汤,怪可惜的。”岳父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吃完了寿面,傻女婿摆弄着桌子上一个红木匣子,当着岳父的面说:“这寿木、寿材真够漂亮的。”岳父听了,气得昏死了过去。

趣味解读

傻女婿之所以闯了祸,就是因为他不了解“寿”的含义和用法,不管“寿”的感情色彩和使用场合。“寿面”“寿桃”是“寿”的正面用法,是吉利的字眼;而“寿头”“寿脑”在吴方言里是“傻头”“傻脑”的意思;“寿衣”“寿木”“寿材”则是指为去世的人准备的衣服和棺材。故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词。

吝啬两先生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称吝先生,一个称啬先生。

有一天,吝先生去城里办事,路遇啬先生,二人谈得十分投机。临别时,彼此相约,中秋佳节,两人一起赏月;还约定,吝先生带酒,啬先生备菜。

中秋之日,天高气爽,两人依约前往指定地点。这两人都是有名的小气鬼,虽言定各备一物,可是谁也不愿花一文钱。见面后,见对方手中都空空如也,不觉大笑,但仍然镇定地坐在石桌旁边。

吝先生首先站起来,他用手做成一个杯的形状,遥指高空,高声说道:“月光如水,水如清酒,请啬兄开怀畅饮!”啬先生也毫不示弱,随即伸出两个手指当筷子,指着荷塘缓缓地说:“池中游鱼,鱼便是菜,请吝先生大饱口福!”吝先生做出喝酒的模样,自夸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逊色三分!”啬先生也假装吃菜的样子,说:“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无法与之相比!”

过往游人见他们二人荒唐的举动,无不笑得前仰后合。其中有一位游客认识吝、啬二人,于是风趣地挖苦道:“你们喝的是吝啬酒,吃的是吝啬菜,活着是吝啬人,死了是吝啬鬼,吝啬相伴,永不分离!”

知识链接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或无双声叠韵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

眼下没有什么

从前,有一个姑娘因为缺了一块嘴唇,一直嫁不出去。有一个小伙子因为没鼻子也娶不到媳妇。他们虽然相貌有点缺陷,但找对象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不要残疾的。有一个巧嘴媒婆计上心来,开始撮合他们两个。巧嘴媒婆对小伙子说:“这个姑娘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小伙子说:“嘴不好不算毛病,好好调教一下,慢慢她就会改嘛!”巧嘴媒婆对那个姑娘说:“这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姑娘听了笑笑说:“眼下没什么怕什么,我陪嫁多点,以后勤快点,就是了。”巧嘴媒婆见双方都表示同意,于是要他们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省得以后有麻烦,口说无凭。新婚之夜,真相大白。双方都指责媒婆骗人。巧嘴媒婆拿出字据说:“我不是对你们说了‘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没有什么’吗?怎么能说我骗人呢?”姑娘和小伙子这才恍然大悟,但木已成舟,又有什么办法呢?

知识链接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或基本意义的引申。人们在生活中要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词来表示相关的其他事物,使新旧词义并存。多义词大多是一些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常用词,以动词、形容词居多,以单音词居多。多义词在使用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多义词在比拟、比喻、借代等修辞中,因其“多义”的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赋有贼形

古代有一个富商,识字不多。一日,他带领几个家人坐船到外地做买卖。

船行到某一地方,远望江中有座小亭。当船经过小亭时,亭上“江心赋”几个大字突现眼前。商人一见,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禁不住大叫起来:“不好,江心有贼,赶快返回!”

家人一听,赶忙叫船家掉转船头。不料船家仍继续航行,他一边笑,一边指着那几个大字说:“先生,你看仔细,那不是‘江心贼’,而是‘江心赋’啊。”

富商一听,心中不服,只好附和着说:“赋就赋吧,可是还有些贼形。”

还有一个常读别字的先生。一天晚上,他给学生讲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把“赋”念成了“贼”。

恰在这时,有个小偷藏在窗外,听先生大声道:“这《前赤(念成拆音)壁贼》呀!”小偷听了大吃一惊,暗想,他们已经知道前边有贼,不如到房后去偷。

此时,先生讲完课与学生来到后房睡觉。上床后,又与学生论起《后赤壁赋》,照样把“赋”念成“贼”。小偷正好又在外面听见了,不禁叹息说:“这教书先生真是神通,主人请上这样的先生,连看家狗都不用养了!”

趣味解读

“赋”和“贼”字虽然形体相近,却有根本上的不同。“赋”为形声字,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为“征收”。

“贼”也是形声字,从戈,则声。“贼”的读音应该念“则”(zé),修订版的《辞源》和《辞海》注的就是这个音,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5年12月27日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将这个字的读音审定为zéi,废弃了zé的读音,本义为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