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国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赛马谈兵,齐威王拜师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助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成了孙膑智慧的象征。

魏惠王时(前369~前319年),孙膑遭庞涓陷害,被魏惠王处以刖足的酷刑,当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来到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时,孙膑以受过刑罚的罪犯身份,秘密地会见齐使,游说齐使,谈论治国兴邦、兵法军旅之策,齐使见孙膑谈吐非凡,知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将孙膑载于车上带回齐国。

齐国的将军田忌听说孙膑入齐,便亲自出迎孙膑,将孙膑请进自己的官邸,用上宾的礼节款待他。一经谈论,田忌更是庆幸自己喜遇良才,对孙膑越发肃然起敬。

田忌暇时,常跟齐国的王族们赛马打赌,田忌马力不足,屡次失金。孙膑见田忌的马力与王族们的马力相距不远,便对田忌说:“来日比赛,您尽管下最大的赌注,我定会设谋使您取胜。”田忌甚信服孙膑,便回答说:“闻先生言,我当请于齐王,以千金为赌。”临近比赛,孙膑对田忌说:“齐之良马,聚于王廷,您若按马的等级,依次与王族们决赌,恐难取胜。现在请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赛毕,齐威王及王族们只胜了一场,田忌却胜了两场,赢了齐威王千金。齐威王大为惊奇,询问田忌取胜的原因,田忌便以实相告,齐王对孙膑敬佩不已,田忌乘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见孙膑才智出众,愉快地接见了孙膑,并向孙膑询问兵法军旅之事,孙膑侃侃而谈,对答如流,主张于列国纷争之际,国家安危存亡之秋,必须“战胜而强立”。孙膑对战争的深刻分析及关于指挥作战的一系列独到主张,深深地打动了齐威王,使齐威王心悦诚服,齐威王发现孙膑乃是争霸天下,兴邦定国的栋梁之材,便越发敬重和信赖孙膑,毕恭毕敬地拜孙膑为老师,不久,又拜孙膑为齐国的军师,将军国大事委以孙膑。后来,孙膑果然两败魏军,使韩、赵、魏三晋君主臣服于齐,齐国国势也由此日见强大,威震四方,成为当时称霸一方的强国。

【简评】

孙膑助田忌赛马的事何以引起齐王的震惊?何以二千多年以来被人们传为佳话?只因为这件事深刻地反映了孙膑高超的军事策略思想。赛马场上马的角逐,与战场上军队的角逐,表面上看各不相干,但究其内涵,却是同出一理,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何以见得?其理由如下:首先,孙膑指出:国之良马皆集于王侯之家,臣下之马远远不及。这就是说赛马之前,对双方马的实力应该清楚地了解,同样的道理,交战时对双方军事实力不是也应该有清楚的了解吗?这不正体现了孙膑“知彼知己”的策略思想吗?

其次,利、膑否定了田忌按照常规分等比赛的赛马方法,这实际就是主张:在强大的对手面前,避免硬拼,而要以智取胜。

再其次,孙膑在承认得与失、胜与败是相伴随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的两个方面的前提下,放弃只得不失,只胜不败的幻想,而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主张得大于失就是胜利。这是确定策略的指导思想。孙膑让田忌以下等的马与齐王上等的马比赛,就是要以小的失败换取大的胜利。第四,在总体上我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利、膑主张我方在局部上必须力争占有绝对优势,以便在一个个局部上战胜对方。孙膑让田忌以上等的马与齐王中等的比赛,以中等的马与齐王下等的马比赛,正是使自己一方在局部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以保证战胜对方。这正是扬我之长、避我之短;避敌之长、攻敌之短的策略思想的生动体现。

赛马之事虽小,但却闪耀着孙膑军事策略思想的光辉,焉能不使齐王震惊?

纵论削藩之策

实行中央集权制还是实行分封制,是关系到封建皇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汉高祖刘邦曾准备采纳谋臣郦食其的建议,分封六国的后代为王。张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此,汉王也就不能够统一天下了。刘邦恍然大悟,辍食吐哺,气愤地骂道:“竖儒,几败而公事!”

汉高祖刘邦虽然最终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但时隔不久,得到封地的刘氏诸王,势力逐渐扩大,影响了中央集权,汉景帝时,号称“智囊”的谋臣晃错便主张“削藩”,建议景帝削夺王国封地,这无疑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明智之举。

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已形成了同中央集权的对抗势力,如不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国家的统一与安定,谋臣杜黄裳正是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同晃错一样,力排众异,力主“削藩”。

藩镇割据是唐中后期的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多加以节度使的称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节度使都拥有强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不入中央,甚至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唐中央只能事后追认,不能更改。“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藩镇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藩镇和唐中央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所以,它们经常 “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使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

唐宪宗时,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故,节度使一职出现空缺,节度副使刘辟竟自命为西川留后,亦即节度使的继承人,并指使诸将领上表请求任命自己为节度使。虽然朝廷最初没有认可,并准备召刘辟回朝任职,以调虎离山。刘辟自认为天高皇帝远,朝廷奈何不了他,拥兵自守,不肯应召。在封建社会,违抗君命应治以死罪,但毕竟是鞭长莫及,最后宪宗还是任命刘辟为西川节度使。

尔后,在讨论这个任命时,右谏议大夫韦丹上疏主张,“如今开释了刘辟的死罪,朝廷可以挥臂指使的地区,便只有东西两京了。除在两京以外,有谁不想背叛朝廷呢!”宪宗对刘辟的任命,大大助长了地方官吏拥兵自重之风,各地节度使争相效仿刘辟,蔑视朝廷,皇帝的权威大大降低。再加上刘辟在得到节度使任命以后,贪心越来越大,又要求兼管整个三川,并擅自出兵兼并周围地区,宪宗随起讨伐刘辟之念。但因刚刚继位不久,担心没有足够的兵力去讨伐,所以犹豫不决,不愿轻易开启战端。

就在宪宗左右为难之际,杜黄裳就藩镇问题上书皇上:“德宗自从经过朱讹(卢龙节度使,曾搞兵乱,自立为帝)作乱的忧患以后,总是无原则地宽容藩镇的行为,不肯在节度使生前免除他们的职务,有节度使故去,他就先派遣中使探察军中人心归向的人物,而将节度使授给其人。有时中使私自收受大将的贿赂,回朝后称誉其人,德宗便立即将该人任命为节度使,对节度使的任命从来都不是出于朝廷的本意。如果陛下准备振兴法纪,应该按照法令制度削弱和约束藩镇,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杜黄裳认为:为了巩固国家的政权,应该而且必须削弱藩镇势力,而且首先应拿刘辟开刀,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宪宗虽然认为杜黄裳的话有理,但仍信心不足。

为了坚定宪宗的信心,杜黄裳上书说:“刘辟没有什么可怕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心气狂傲但又戆直无谋的书生,征服他就如同拾取芥子一般容易。”为进一步促成宪宗下令征讨刘辟。杜黄裳又举荐了有勇有谋的神策军使高崇文为将。这样宪宗才采纳了杜黄裳的建议,调兵遣将,征讨蜀中。

高崇文果真不负重望,一路上几次重创刘辟,最后攻克成都,刘辟向西逃往土蕃,最后落水后被生擒。至此西川全境便完全平定了。

西川平定以后,百官入朝祝贺,宪宗望着杜黄裳说:“这都是你的功劳啊!”宪宗十分感激杜黄裳力排众议,力主削藩,给国家带来了安定。

刘辟被平定以后,藩镇极为恐惧,多数请求入京朝见,自此不再敢于违抗君命。

藩镇势力的扩大,是国家不得安定的主要原因;藩镇的相对独立,使皇权受到削弱。藩镇问题是当时社会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杜黄裳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力主削藩,从而大灭了藩镇威风,巩固了中央政权。另外,杜黄裳敢执意削藩是因为他对削藩成功与否早已心有定数。藩镇首领,本属朝廷官吏,拥兵割据一方,还敢违抗君命,实属大逆不道,而且在其辖区内横征暴敛,民怨沸腾。兴师征讨,实属正义之举,必将旗开得胜。灭刘辟之举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简评】

人体是一个整体,其各部的大小粗细都有一定的比例。试想,如果一个人的手指和胳膊一样粗,小腿和腰一样粗,这个人会成什么样子呢?

国家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部也有一定的比例。

封建社会,中央和地方有过多次比例失调,最严重的是汉代的诸侯强盛和唐代的藩镇割据以及清亡以后的军阀割据与混战。他们曾给中国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如今,封建统治早已结束,时代不同了。但历史的经验及教训我们能忘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