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简二十余载不屈节
作为一名外交使臣,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机敏的头脑、能辩的口才,更重要的还应具备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气节。因为在外交场合中所遇到的不仅有丰盛的宴会、激烈的辩论,还可能遇到种种的凶险。在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下列所述就是一例。
古语云:“事上之道莫若忠”、“事君贵于兴国”。意谓古时大臣的根本职责在于忠君、治国安邦。
忠君思想是封建社会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是为维护封建皇权的统治服务的。北魏大臣于简奉诏招降冯跋,宁死不屈于冯跋,正是其忠君思想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于简誓死捍卫北魏皇权统治的不屈不挠的外交气节。
魏太宗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年),海夷的冯跋灭掉了高云,僭用帝号,自封为大燕天王。代地(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人于简,字什门,为太宗时的谒者,于神瑞元年(414年)八月,奉太宗诏,出使招降冯跋。
于简鞍马劳顿,风尘仆仆赶到和龙(今辽宁朝阳市)。他深知身受圣命,责任重大,而冯跋自立为王,气势正盛,不肯臣服魏朝,此行必有坎坷,唯有处处小心谨慎,礼节尊卑,尤要分明,以维护大魏王朝的尊严,不辱使命。于简一到,先在外面择一处房舍安顿下来,并不急于入宫求见,而先派手下前去通知冯跋:“现有大魏皇帝诏书,须冯主出来受诏,于简方敢入见。”冯跋称王不过数年,气焰嚣张,虽然北魏仍将他视为属国,但他占山为王,自认为也是一国之君,哪能屈尊接受魏帝的诏书。无奈于简坚守朝命,只要冯跋不出来受诏,就说什么也不肯见,冯跋一再派人催逼无济于事,只好用强硬手段,将于简生拉硬拽带进宫中,命他跪拜面“君”。于简哪里肯就范,凛凛正气,厉声抗争,只拜魏帝,不拜冯主。冯跋恼怒,喝令手下强按于简低头施礼,于简大喊:“冯主若能下拜受诏,我自当以宾主相待,向冯主致礼,何必苦苦相逼。”于简与冯跋当堂辩白论理,声色俱厉,毫不示弱,不屈不挠。冯跋见于简这般抗争,料想难以压服,遂强止于简,不许他再争辩下去。于简不从,索性在大庭广众之中,扭转身来,背对冯跋,将衣服披在后裆,故意羞辱冯跋。
于简宁死不肯屈节,冯跋恨恨不已,下令将他关押起来,想让他尝尝牢狱的滋味,不得不就范。拘留日久,于简的随身衣服早就烂成碎片,哪里还有衣服的模样,终日不能洗浴,虮虱遍体,完全是一副乞丐的样子。冯跋以为于简饱受折磨虐待,必然打熬不住,便派人赠送衣物,小施恩惠,谁知于简是诤诤铁骨,拒不受纳。和龙人听说了于简的事情,都钦佩地说:“即使是古代忠烈,也不过如此而已。”
于简被扣留在和龙,不见天日,没有人身自由,真是度日如年,苦苦地打发漫长岁月,斗转星移,二十余年过去,冯跋弟冯文通袭位向魏上表称臣,这时才将于简释放送归。此时,已是世祖临朝,遂封于简为治书侍御史,并颁诏书称:“什门奉诏出使和龙,正值狂徒肆虐,却志勇气壮,不肯屈节辱命,即使昔日苏武,也难与之比肩。”于是,又赐赏羊千只,帛千匹,加封上大夫,又书告祖庙,颁布天下,使人人知晓,视为榜样。
【简评】
在外交活动中,外交气节最为可贵,也最为难得。北魏于简奉旨招谕冯跋,矢志不移,宁死不屈。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塞外,长达十九年,终于全节而返,其精神气节青史留名。于简二十余载苦熬岁月,忠贞无二,不辱使命,其人其事也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