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讲唐史·唐高宗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 初登帝位 勤政爱民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李治即位于唐太宗灵前,成为唐高宗。根据一般的惯例,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徽。

这个时候,朝廷大臣中,李负责尚书省,是左仆射,但是,在他的上面有更大的官,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是太尉,负责中书省、门下省的事情。褚遂良是中书令,当然拥戴长孙无忌。于志宁为门下侍中,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简单地说,大臣中长孙无忌是领袖。李属于另外的系统,基本上是孤掌难鸣,无所作为。李自己也洞悉这种政治局面,所以一直谨小慎微。

年轻的皇帝,希望继承父亲的遗志,好好干一场。还记得太宗皇帝怎么教导太子的吗?耳提面命,又是比喻,又是情景教育,其实说到底就是六个字:勤政、纳谏、爱民。六个字,三个概念,其实也就是三种关系。哪三种关系呢?对自身,对大臣,对百姓。任何一个君主,要真的能够做到这三点,在主观上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皇帝的条件。

刚刚当上皇帝的唐高宗,应该说踌躇满志,很想大有作为一番,即使不能超越父皇,至少也不能相差太远。一个年轻的皇帝,有这样的想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

首先,他履行皇帝的录囚职责。

录囚,就是每年一次的到监狱视察,重点是审核死刑犯人的情况。这是皇帝拥有最高审判权的体现。在贞观时期,因为唐太宗勤政爱民,在这个环节上做得很出色,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所以,录囚工作,不仅体现勤政,更能体现爱民。

贞观二十三年(649)十月,高宗录囚,视察监狱的情况。他问得很细致,发现大理卿唐临执法公允,很高兴,对唐临提出表扬。

其次,他亲自召见刺史,询问地方政治与百姓疾苦。

转年正月,永徽元年(650)正月,皇帝亲自召见朝集使。《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如此记载:

上召朝集使,谓曰:“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自是日引刺史十人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这一年的正月,皇帝亲自召见来自地方的刺史,每一天召见10名。当时唐朝有360州,大约有360位刺史或者地方的主要领导来到首都。每天召见10名,皇帝这一项工作就要进行36天。为什么史书会记载这样一件事情呢?因为连续36天从事同一项工作,其实对于皇帝来说是很辛苦的。一个一个的刺史,他都要问当地百姓疾苦,询问当地政治,刺史们呢,一个一个地回答。就此而言,我们现在很少见到其他皇帝的同类做法。因此我们也可以明白,这是扎实肯干的做法,不是作秀给人看的。

通常,政治家喜欢作秀,喜欢通过别人的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做一点点,让人感到很多很多。比如面对地方刺史,完全可以召集来开一个大会,亲切地表达对地方事务的关心,对于民众的关爱,对于移风易俗的重视等,其实已经足够。但是,高宗的做法不是这样,他是扎扎实实地工作,一个个地面谈。相信这些地方刺史,对于皇帝的扎实应该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

唐高宗的做法,除了表示自己的勤政爱民之外,也表达了对地方工作的重视。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当时的信息传播条件下,中央要很有效地控制地方,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工作。

总之,上台伊始,唐高宗工作很努力。他肯定也希望成为像父亲一样的成功皇帝。但是,他的努力见效了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