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如果你觉得在生活中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是窝囊货,没出息,要敢怒敢言、敢恨敢骂的话,就大错特错了。你要了解,现实中你看不惯、不公平的事实在太多了,你时时生气,也是气不过来的。所以,你应该做到“心平气和”。
生气归根结底是一种情绪,它与理智永远是对立的。一个爱发怒的人,常常不等被别人打败,就败给了自己;而保持平和之心的人,则能因冷静与和气,立于不败之地。
有一位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讲道说禅。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
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
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呢?”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气也没办法呀。”
“你的气并未消,还压在心里,爆发后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还知道值得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高僧道。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高僧:“师父,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高僧让妇人知道了,生气只能是自己受罪,完全不能伤害让你生气的人,这样更得不偿失。何苦要气?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著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某案件中受审时,因为在面对对方的询问时持平和的态度并不动声色地答复,他赢得了这场官司。那个质问他的律师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失误。
“洛克菲勒先生,我要你把某日我写给你的那封信拿出来!”那位律师用一种很粗暴的声音说。这封信是质问关于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些事情,然而那个律师在法律上并无权力去质问这些事件。
“洛克菲勒先生,这封信是你接的吗?”法官问。
“我想是的,法官。”
“你回那封信了吗?”
“我想我没有。”
然后那位律师又拿了许多别的信出来,也照样宣读了。
“洛克菲勒先生,你说这些信都是你接的吗?”
“我想是的,法官。”
“你说你没有回复那些信,是吗?”
“我想我没有,法官。”
“你为何不回复那些信呢?你认识我,不是吗?”那位律师问。
“啊,当然!我从前是认识你的!”
洛克菲勒所答复的这句话如此之明显,以致那位律师气得差不多要发疯了。全庭寂静得毫无声息,而洛克菲勒坐在那里丝毫不移动一下。最后,那位律师被激怒了,不仅提出的问题漏洞百出,其无理的态度也让众人纷纷把天平的一端移向了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正是因为冷静而使自己赢得了官司,所以说,不要因为别人发怒,你便怒不可遏。要知道那正是你应该保持心境平和的时候。
生气是对自己施行的一种酷刑,这种酷刑使自己越来越快地衰老,严重地损害了自己的健康,也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生活中,偶遇的人何其多,我们自身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能教育好自己身边的人已经不错了,而别人有犯错误的权力,我们也没必要来惩罚自己。
当你想要发怒的时候,应该先想想这种爆发会有什么影响。如果你知道发怒必定有损于你自己的利益,那么你最好约束好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多么吃力。因为别人犯了错误,你却生气、愤怒,那样根本无济于事,倒不如调节好你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每天都拥有一份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