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鼓励于赞美之中
不是任何赞美都会产生正面效应,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对学生、下属、晚辈等表示赞美,如过分使用溢美之词则可能会助长对方骄傲、自满、浮躁的情绪,不利于对方学习、工作、做人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如一位母亲赞美孩子:“你是一个好孩子,你这种刻苦的精神让我很感动。”这种话就很有分寸,不会使孩子骄傲。但如果这位母亲说:“你真是一个天才,在我看到的小孩中,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你的。”那就会使孩子骄傲,把孩子引入歧途。
这就要求我们在赞美这类人时应当把握好分寸,适可而止。少一些华丽的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引导、肯定和鼓励,既满足对方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又令其感受到肩上的责任和期冀,从而更加懂得上进。
丰子恺考入浙一师后,李叔同教他图画课。在教木炭模型写生时,李叔同先给大家示范,画好后,把画贴在黑板上,多数学生都照着黑板上的示范画临摹起来,只有丰子恺和少数几个同学依照李叔同的做法直接从石膏上写生。李叔同注意到了丰子恺的颖悟。一次,李叔同以和气的口吻对丰子恺说:“你的图画进步很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学生。你以后,可以……”李叔同没有紧接着说下去,观察了一下丰子恺的反应。此时,丰子恺不只为老师的赞扬感到欢欣鼓舞,更意识到在老师没有说出的话当中包含着对他前程的殷切希望。于是,丰子恺说:“谢谢!谢谢先生!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李叔同对丰子恺的赞扬,激励他走上了艺术生涯。丰子恺后来说:“当晚李先生的几句话,确定了我的一生……这一晚,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变。”
将鼓励寓于赞美之中,一定要注意赞美须具体、深入、细致。
抽象的东西往往很难确定它的范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美的东西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感受得到的,像前面的母亲夸孩子刻苦,很具体。如果要称赞某人是个好推销员,可以说“老王有一点非常难得,就是无论给他多少货,只要他肯接,就绝不会延期”。所谓深入、细致就是在赞美别人的时候,要挖掘对方不太显著的、处在萌芽状态的优点。因为这样更能发掘对方的潜质,增加对方的价值感,赞美所起的作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