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犯的三个错误:溺爱、剥夺、催逼
孩子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或品德上的缺点及不足。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给学校、社会、家庭带来许多困扰,更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这个问题已引起医学专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当然,父母们对此也很关注。
据有关方面调查研究,造成孩子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
父母关系不和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父母权威丧失,孩子缺乏温暖和安全感;
对待孩子简单粗暴,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会造成孩子孤僻、忧郁;
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父母不良的行为习惯容易传染给孩子;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让孩子不堪重负;
父母及祖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等等。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必须在家庭的参与下改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促进家庭成员相互了解和沟通,让问题孩子重新回到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中。
我总结归纳了一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常犯的有三个错误:
1.溺爱是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我们大多数父母都知道溺爱对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尤其溺爱能培养出孩子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可是许多父母还是不知不觉地在溺爱孩子,其理由非常简单:“现在就这么一个孩子,不用那么严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何必对孩子那么心硬。”父母们千万要明白,爱孩子是必须的,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溺爱却是要不得的,尽管有时爱与溺爱仅有一线之差。
我举一个自己家孩子的例子。因为我和孩子妈妈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请岳母岳父过来帮助照看孩子。有一次,家里吃水饺,四盘水饺放在桌子上,我以为都是同样的馅,也没多想,就近一盘吃了起来。这时,岳母说:“这盘你别再吃了。”我问:“为何?不都是饺子吗?”岳母说:“这盘是虾肉馅的,是专门给孩子包的,孩子爱吃虾肉馅的。”我一听,就觉得有问题,说道:“这就不对了。要吃虾肉馅的,大家都吃,为何单单给孩子搞特殊呢?如果这样惯下去,孩子就会自己总吃独食,越来越自私。”从那以后,我们家吃饭大家都一样,孩子也不能搞特殊。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可见父母之爱、亲人之爱对子女的智力等因素发展的影响之大。然而,若这种爱变成了溺爱,就会走向反面。
现在有很多父母总想将孩子置于“保险柜”里,让他们生活在“安全圈”中,不准孩子到外面玩耍,生怕孩子受了委屈和挫折。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抬到了家庭的中心位置,使他们成为什么“小皇帝”“小公主”“小天使”“小霸王”“家庭第一把手”。久而久之,对孩子由溺爱到放纵,由放纵到管不了,最终甚至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乃至发展到亲情反目成仇。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放学回家,看到父母精心为他准备的晚餐,略扫一眼,就大发雷霆,说没有一样菜是他喜欢吃的,非让父母陪他下饭馆。父母带着“爱子”到了一个装修考究的饭庄,让他自己点了几个菜,而他们心甘情愿地充当了“伴吃”的角色,脸上还美滋滋的。
一个五年级学生,到了该上学的时间还赖在床上。母亲无奈,只好急匆匆跑到学校,竟然恳请老师到他家去一趟,劝孩子起床上学。这位母亲的举动,让老师哭笑不得。
天津市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之事:一个8岁男孩因嫌奶奶给压岁钱太少而大发雷霆,致使祖母气急昏倒。这位男孩的奶奶王老太太,平时靠扎纸盒为生,手头没有什么积蓄。她考虑到下面有5个孙子、孙女,便决定每人给20元压岁钱。这个8岁的孙子和父母到奶奶家拜年,见奶奶只给了20元压岁钱,很不高兴,非让奶奶给一张100元的大票子,气得奶奶心脏病复发倒在沙发上,继而昏迷不醒,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全力救治,老人总算脱离了危险。
有位山东夫妇年过30才喜得千金,对其独生女极为溺爱,致使女儿虽只有6岁就养成骄横的性格,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对父母施以拳脚。后来为了一根冰棍,这个6岁的独生女竟用老鼠药把母亲毒死。父亲一气之下把女儿掐死,自己也悬梁自尽,好好的一家三口人都葬送在溺爱之中。
我总结了一下,溺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关注。生活上关注、帮助是必须的。但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孩子不守家规、淘气,也不教育、不引导,放任自流,结果使孩子养成任性、固执,不接受教育的坏毛病。
(2)过分迁就。孩子犯了错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更不要说惩罚了。于是,孩子离家出走、孩子任性、嘲弄父母,甚至吸毒等一切行为都来了。个性的迁就比生活上的过分帮助作用还坏。如果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孝敬父母、服务社会,那么就该结束过分迁就的做法。该说就说,不能迁就。
(3)过多照顾。家里的糕点、水果等美味食品,只让孩子一个人享受。爸爸、妈妈不吃,爷爷、奶奶也不尝,让孩子吃个够。长此以往,孩子便认为一切好东西都理应属于自己,独占玩具,吃“独食”,自己的东西不许别人碰,滋长起自私的心理,遇事“独”字当头。
(4)过多禁区。因怕孩子出事,父母给孩子设置了种种禁区,不许独自到院子里玩,不许摸这,不许动那……这样,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由于孩子缺乏与外界接触,家中又没有伙伴,因而只能与收音机、电视机、电脑为伴,从而形成了孩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
(5)过多许愿。有些父母在孩子哭闹时,随便许愿,孩子要什么都答应,连根本无法兑现的也答应,父母说了不做,就会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造成施教困难。
(6)过多偏食。父母爱子心切,只根据孩子的爱好,而不根据孩子的营养需要进行喂养,使孩子形成偏食和忌口。有的孩子长期不吃蔬菜而造成习惯性便秘;有的孩子只吃某些单一食物而造成贫血;还有的不按时定量进餐而造成营养不良。
(7)过多包办。父母唯恐孩子受苦受累,稍有困难,就出面解决。例如,孩子作业不会做,父母就动手包办代替。结果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如许多四五岁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洗脸、穿衣、系鞋带……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养成嫌脏怕累的懒惰习惯,缺乏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经受不起打击和挫折。
(8)过多满足。孩子只要哭闹或耍赖,父母就满足其要求。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要买什么,父母就给买什么。久而久之,稍不如意,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发展到孩子在家称王称霸,不讲道理,蛮横粗野。
(9)过多打扮。有的父母喜欢将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奇形怪状。这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发育异常,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
溺爱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孩子长大后则会形成各种不良性格,影响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甚至成为劣根性。这是父母们应十分注意的。
英国有一句谚语:“娇养儿不能成大器。”事实上,我们做父母的,是不可能保护孩子一生的,当然也不应试图这样去做。现实告诉人们,做父母的应摆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能将对孩子的责任延伸得太长太宽,从而形成畸形的教育。在关爱孩子的幌子下,放纵孩子,娇宠孩子,使他们在父母无限宽大的温床上,完全丧失了做人的准则,甚至走上歧途,这样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父母要避免对孩子溺爱,就是要保持爱的节制,以科学的爱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2.剥夺是不良行为的助长剂
剥夺是指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孩子所需要的东西没有被满足,例如孩子需要相应的营养、相应的教育、相应的爱抚,父母没有给予。
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次,某幼儿园阿姨对她所教的中班进行心理测试,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小妹妹病了,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衣吗?”结果,孩子们半天都不回答。当老师点名时,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可巧,这位老师的孩子也在这个班,她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就问自己4岁的儿子:“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得直哭,你正吃早点,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十分干脆地回答。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然回答道:“他活该!”
这不是特例。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有些举动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剥夺的形式已不是物质、教育条件不能被满足了,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心理需要的剥夺。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尤其是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短,没有时间陪孩子,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这极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2)剥夺孩子处事权力。我国老教育家刘绍禹曾经说过,“不要太关心儿童”,“太关心了容易养成孩子相反的自我中心心理,结果变成自私自利的人”。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宝贝,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有的甚至想要知道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隐私。有的孩子遇到困难了,父母表现得比孩子还忧心。有的孩子出现失误,父母自己感到有很大责任,坐立不安。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自我,完全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观察社会,剥夺了孩子的处事权利。
(3)溺爱也会导致剥夺。溺爱往往剥夺了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与权利,扼杀孩子的创造欲、动手欲,使孩子丧失了锻炼、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孩子永远长不大。
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把孩子当作手中的风筝,因为担心孩子飞向天空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测,而舍不得放开手中的线。如果是那样的话,孩子只会在这条线的牵引下围着父母转而失去飞翔的机会。如果有那么一天,父母牵不动这条线了,或许风筝就没有高飞的动力了。如果到那时候才明白,悔之晚矣。这是因为,父母的剥夺早已伤害了孩子。
3.催逼是不良行为的助力剂
我们有些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一时看不到孩子的潜能就心急,开始催逼孩子努力,达到某些目标,未来要如何如何等。其实,有许多天才少年的失败,就是因为父母的催逼。
过去,父母对孩子的催逼还不十分明显。那时,孩子们自然成长的成分更多一些。可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较大丰富,随着广播电视手机电脑网络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体深入到家家户户,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人与人的竞争,尤其是升学的竞争,催逼已经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当今大量播放的电视剧中那些优越的生活条件、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都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成为不可忽视的催逼源。这些催逼在孩子身上表现出如下的作用:
(1)生理、心理发育不协调,某些发育因素大大提前。以女孩子为例,已有统计发现女孩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已比20年前提前了两年多,从过去的11~13岁提前到9岁,甚至7岁。究其原因,主要是食物构成的变化。自然的食品越来越少,加工食品越来越多,而后者往往加入人为的食品因素,如添加剂等,这是导致孩子提前发育的原因之一。强化食品的过多摄入。例如含有大量激素的强化食品,孩子摄入后势必引起提前发育。社会文化因素,这是促进发育的因素之一,就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能从电视上模仿接吻、拥抱。可见,新的文化因素对孩子的影响。生理发育提前尤其是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提前往往导致孩子一系列问题,使家庭教育任务变得更加繁重。
(2)心理成熟期缩短。社会越现代化,需要孩子掌握的现代文化也就越多,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掌握这些文化。也就是说,需要更长的心理成熟期,否则,就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可是,物质的、环境的催逼又使孩子过早地、支离破碎地发展某些心理因素,如性心理。这样一来,这些表面上看上去成熟的孩子,实际上离独立生活的能力还相去甚远,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3)智力过分早熟。由于社会竞争的影响,使得许多父母看到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催熟孩子的智力。可是,其中的一些父母往往只注意了智力,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忽视了个性的发展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相应的人生经历才能完成的特征。
孩子自有孩子的世界,孩子也自有自己的言语、行事和社交方式,必要的规矩是需要的,但父母也不能以大众的标准和要求去束缚孩子,要还孩子自然的本来的面目,给孩子创造一个真正的爱的环境,不要人为地催逼孩子,而应主动缓解孩子的压力,使孩子有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