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孩子实现从冲突到合作
容易害羞或者敏感的孩子,他们面对的困境不只是与陌生人打招呼,还有与父母好好合作,以及与别人愉快相处。在大人看来,与人相处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对孩子来说,他在与人相处时容易形成对抗甚至逃避。
怎样让孩子在社交中从冲突走向合作呢?我总结了两个方法。
做好孩子的“翻译”
如果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见不熟的人,你可以鼓励他:“等你做好准备了,再去尝试。”接下来,你可以建议他:“如果你不想用嘴巴说的话,可以用手挥一挥;如果你没有想好说什么的话,可以给叔叔阿姨倒杯水,用各种方式去表达你的善意。”
当然,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扮演好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翻译家”。有的时候,孩子可能没有办法直接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那些内隐的需求说出来,父母就要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拆解,不停地解读,不停地帮助他跟外界进行各种各样的连接和翻译。
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去工作,有半小时没有理他,他说:“妈妈,我不喜欢你工作。”我说:“宝宝,你是不希望妈妈下次做事情的时候不理你,是吗?你觉得很难过是不是?”他说:“嗯,是的。”孩子接着说:“妈妈,我下次还想跟你一起工作。”我说:“你是希望能够一直陪着妈妈,对吗?”他说:“嗯,是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父母的解读很重要。如果孩子第一次跟我说:“妈妈,我不喜欢你工作。”我说:“你怎么能不喜欢妈妈工作呢?!妈妈工作是为了你,是为了赚钱给你更好的生活。”孩子就会觉得很挫败,其实他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你工作或不工作的状态,而是你有没有回应他。
读懂孩子的言外之意,并从积极的视角翻译给孩子,是帮助孩子放下对抗、走向合作的关键。
很多小朋友在每个新阶段都会有分离焦虑,比如刚刚进入幼儿园,或者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其实孩子并非不喜欢新环境,有可能只是不愿意跟父母分离。
因此,孩子在社交和学习生活中,面对新阶段、新问题时,家长的翻译很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亲子沟通的前提。忽略了这种翻译,就容易造成沟通困难,甚至曲解了孩子的意思。
比如孩子打了爸爸一下,说:“爸爸,我讨厌你。”其实,他不是讨厌爸爸,很可能只是讨厌爸爸刚刚批评了他,想通过打或者说“讨厌”来去除爸爸不好的那部分,留下爸爸好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动作背后都隐藏着大量没有表达的信息,我们需要扩充自己的“婴语词典”来翻译出孩子的行为、语言,这样沟通就会变得非常顺畅了。
鼓励孩子尝试,并肯定他
不论孩子面临怎样的社交困难,你总有一些机会可以鼓励他尝试并肯定他。不放过鼓励的机会,就是在对孩子进行正面强化。
比如,你可以说:“妈妈看到你今天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了,而且叔叔阿姨刚刚给妈妈发信息,说你特别有礼貌,希望下次还跟你一起出去吃饭。叔叔还说过两天给你寄一套书,因为你表现得很好,大家特别喜欢你,主动提出要送你一个礼物。”
在获得肯定后,孩子下次见到叔叔阿姨就会主动打招呼。因为他获得了成就,当这个成就多次被强化后,就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社交经验,因为这样的方式对他来说能获得肯定。越做,越擅长做;越能得到鼓励,越容易形成习惯。
其实,鼓励不仅对孩子有效,在夫妻关系中也奏效。很多人抱怨的丧偶式婚姻,就与缺乏鼓励有关。如果每一次爸爸去做什么事情,妈妈都会嫌弃或抱怨他做得不好,对方就会觉得:“这事我干不好,因为我做得没有你好,而且我做了还老挨批评,那我干脆就不参与了。”同样,亲子关系、职场交往也是这样。
从冲突走向合作,首先,要通过示范、鼓励、建议,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过程;其次,要通过助推和肯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最终帮助他获得社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