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查村庄概述
(一)区域选择
满族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河北,这3个地区的剪纸代表分别为长白山满族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河北丰宁满族剪纸。从3个地区剪纸的不同特点看,长白山满族剪纸非常淳朴,带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中融合了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河北丰宁满族剪纸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保留较少。
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区,这一地区的满族人创造的剪纸艺术称为长白山满族剪纸,该名称并非指狭义的长白山脉地理概念范畴的满族剪纸,而是强调满族的民族文化特征。本书以长白山满族剪纸为调查对象。由于长白山区满族分布较分散,剪纸人数少且其掌握的剪纸技能不全面,本书无法以一个村落为调查对象,而是设定了区域相近、生活背景和文化习俗相近的地区为调查范围。该范围包括吉林省通化梅河口市、辽源东丰县、长春市九台区、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和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另外,笔者从吉林省长春市的德惠、农安和吉林市的舒兰三地征集到大量的布帛剪纸。
选择这些调查地点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新宾是清王朝的发祥地,倪友芝、侯玉梅这些优秀的传承人的祖辈均来自那里,腰站村是清宗室后裔聚居村落。桓仁、通化、辉南一带与新宾接壤,文化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其二,乌拉街和九台一带至今仍然遗存着萨满教信仰,并保留了野祭习俗,对这些地区的调查有助于了解满族宗教信仰类剪纸的文化背景。在近20年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对通化、柳河、辉南满族剪纸已有很多资料积累和跟踪记录。
(二)区域文化背景
满族在12世纪初的辽代末年改族称为女真,明代中后期,形成了三大部落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和海西女真居住地相对较近,文化上近似。本书调查的地点主要在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分布的地区。
清代为维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重地”而修筑柳条边。柳条边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1米左右的土堤,上植柳条。柳条边始筑于1638年(崇德三年),1681年(康熙二十年)基本完成。后来由于关内移民的不断涌入,柳条边荒废失修,形同虚设。1840年(道光二十年)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完全废弛。柳条边的设置对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柳条边设边门驿站,只有采参、狩猎、捕鱼等几种行业的人可以进入,所以边内留存最多的是从事人参采集、狩猎的人,边外的地区则更多保留了满族的传统生活民俗。
笔者调查的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辉南、富江地区均位于柳条边内,吉林省吉林市、长春市九台区以及辽宁省新宾、清原等地均位于边外。这里的村庄一直有人居住繁衍,生活一直在延续。
努尔哈赤出生在新宾,新宾满族聚居区流传着大量努尔哈赤童年时期在长白山区打猎贸易的故事。富江与新宾只有一江之隔,新宾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作为龙兴之地,这里曾由重兵把守,至今保留着祭祖等传统习俗。笔者近年来走访富江、大川、新宾、桓仁一带,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喜欢讲故事、听故事,会讲大青二青、罕王(努尔哈赤)救难民、清王朝野史、乾隆私访、满族始祖传说、人参故事者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