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七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满族剪纸及调查村社概述

一、满族剪纸概述

(一)满族剪纸概述

满族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纸进入这一地区是很晚的事情。皇太极时女真(后定称满洲)人开始造纸。生活在长白山区的女真人称纸为“豁山”,“夏秋捣败萱、楮絮,沤之成毳,暴为纸,坚韧如革”。女真人也用桦木造纸,“东山桦木,性柔而坚好,麻性绵而坚,可以造纸”。这种纸是就地取材、土法生产的,质地粗糙。王纯信.满族剪纸与萨满教[J].满族研究,1988(1).

纸的使用只限于少数人家,非纸材料的使用延续至今。这些非纸材料包括兽皮、鱼皮、桦树皮、树叶、苞米叶、辣椒皮、布帛等。满族人的生活方式经历了渔猎、农耕两个时期,渔猎时代的非纸材料以桦树皮、鱼皮、兽皮为主,农耕时代以布帛、苞米叶、辣椒皮、树叶为主。非纸材料的特点是材质厚,难以镂空,造成了剪刻技艺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满族剪纸形成了重轮廓、少打扮、古朴粗放、颇似远古岩画的造型特点。满族剪纸内容多反映满族的信仰崇尚、民俗生活,技艺独特,有香烧、烟熏等手法。简洁、古朴、大气,是满族剪纸的风格特征。

满族剪纸应用于萨满教仪式和日常生活,用途广泛、手法多样,很难用单一的词语进行概述。关于日常服饰纹样类剪纸,在调查中,满族老人称其为云子卷或铰花,这些老人多已经不会说满语,也就没有相对应的满语词语。在采访满族专家富育光时,他告诉笔者,铰花的满语发音为“伊尔哈”本文中关于剪纸的满语发音均受益于富育光先生的精心查阅和帮助。富育光,1933年生,满族,致力于满族等北方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及萨满文化研究,笔者在鄂伦春族调查时,“剪花”一词的当地发音为“伊尔嘎”,二者发音极为相似。

满语词典中关于“剪”的词语有剪缝、剪裁、刻画。这些词中,“剪缝”是满族沿用至今的传统手法。吉林永吉县口前镇的老人称之为“缝绣”。吉林省德惠、农安称之为“拨云”,拨是布帛剪后用针窝边的动作,云是指所剪纹样,这一词语形象地描述了这一技艺流程。长春九台东哈乡的郎守贤称之为“夹布”,夹是剪的意思,夹布即剪布,也就是传统的剪布帛。从现在留存的实物看,剪布之后往往需要缝,与满语词典中的剪缝比较近似。“剪缝”的满语发音为“过萨拉么布菲”,“过萨拉么”为剪,“布菲”为缝。

满族剪纸中的剪样子可以用满语词汇中的“剪裁”一词表示,但剪裁的范围要远远大于剪样子,本书使用“剪样子”一词表示。“剪裁”的满语发音为“哈斯哈烂比”,“哈斯哈”是“剪刀”之意。

萨满教的神服、祭祀用品上多用剪、贴、缝等形式制作各种与信仰相关的造型,这些造型在萨满教中称为“灵魂”,是各种神灵的符号,满语发音为“翁衮”,满族剪纸中常表现“翁衮”。针对满族剪纸的不同用途,本书会使用相应的满语表达,在概述时还是使用“剪纸”一词,以便于本书整体的叙述和读者阅读。

(二)满族剪纸学术研究综述

满族剪纸的研究对象以长白山满族剪纸和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为主,这两地满族剪纸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得益于王纯信和王光两位老前辈,他们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孜孜不倦的研究,推动了这两个地区满族剪纸的研究和保护,并身体力行地培养满族剪纸研究人才。

长白山满族剪纸的发现和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时任吉林省通化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的王纯信在一次基层的画展中发现了倪友芝的嬷嬷人及龟、蛙剪纸,这些独特的剪纸引起了他的注意。此后他通过大量深入的田野调查发现了鲜为人知的长白山满族剪纸,随后提出“满族剪纸”的文化概念,并通过撰文、展览、教学等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和保护。

王纯信于1985年举办满族剪纸培训班,培养了倪友芝、侯玉梅、于凤仙、金雅贞等一批优秀的满族剪纸传承人;指导通化市育红小学开设满族剪纸课,提出满族剪纸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同年,王纯信收集整理的满族剪纸首次在全国剪纸展览中展出,在美术界、满学界引起轰动。1987年,王纯信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长白山区满族剪纸刺绣作品展,溥杰、启功、常书鸿、胡絜(洁)青等为展览题词并参加开幕式,首都十余家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1990年,王纯信调到通化师范学院,带领年轻教师开始了系统的长白山满族剪纸的学术研究、资料收集、博物馆建设及教育传承工作,出版《长白山满族剪纸》《萨满剪纸考释》《满族民间剪纸》《吉林民间美术》《满族民间美术》等6部满族剪纸类专著。2000年,他开始在通化师范学院开设满族剪纸必修课和选修课,在通化县多所小学建立少儿满族剪纸传承基地,使满族剪纸的传承落到了实处,收到良好的效果。2010年,王纯信在通化县主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满族剪纸传承培训学院成立,学习时间为3年,暑期授课,已培养教师百余人。

此外,还有诸多研究者对满族剪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王光对满族剪纸进行收集整理,出版了《大山的神灵: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人——汪秀霞》等,主编《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医巫闾山卷》。

进入新世纪,长白山满族剪纸研究以多学科、多角度开展,有关满族剪纸研究的文章开始增加,主要侧重于艺术特点、剪纸应用研究、剪纸教学等方面。使用田野调查、实物论证方式的研究者减少,出现从剪纸纹样进行分析、寻找其文化根源,以及套用文化理论对满族剪纸进行解析的研究,这类研究有可能把人们对满族剪纸的理解带入文化误区。

长白山满族剪纸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随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