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剪纸的传承
(一)传承人与代表作品
班雪仁,男,1971年生,文县铁楼藏族乡麦贡山人,小学学历,从父亲班定西(1921—2000)学艺,平时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每年正月期间,是文县各地进行传神仪式的高峰,掌坛者会邀请信任的师家共同完成传神仪式。班雪仁是当地有名的高师,常常被邀请。他技艺高超,唱腔洪亮,舞步遒劲,受到群众爱戴。因此,麦贡山寨的一应祭祀活动─请愿、过愿、送瘟神等也都由他来主持。谈到师家,班雪仁的父亲班定西在当地十分有名,他曾在县城上过3年旧学,有古文功底,拜演武坪何银生、下墩上李向月、铁楼刘法仁为师。何银生是一位高师,因他侄子也在学艺,传授班定西技艺时有所保留,所以班定西并未学得他的全部技艺。于是班定西又到下墩上另拜师父学艺。17岁时班定西学成掌坛,后在村中带3人到县城给闫家传老爷。同时清水坪有杨、梁两位老秀才,都有残疾,一人脚跛,一人手臂蜷曲,他们也正好在给张家传神。两位老汉知道班氏在传神,就在闫家门外窥视了一会儿,然后进到院内询问班定西是谁,班定西报上师门,二人惊叹道:“何银生的徒弟够八成,可以在县城传神。”二人非常欣赏这位后生,于是给他改名为班定西(其本名为班学林)。班定西仪表堂堂,阴阳端公尽通,游历多地,阅历丰富。在九寨沟马家乡,老人们至今还对他的故事津津乐道,他以“扎够”之名深深地烙刻在故识的印象中。班定西是一位严苛的文化守望者,据说,他晚年坐在家中,听见后辈在外唱的歌不对,就会跑出去大声呵斥并指正。去世后,尊他的遗愿,后人将他葬在村中那块名为“高搭赏”的坪子上,这是跳池哥昼的必经之路,他要永远守在这里,看着池哥昼跳下去,看着文化传下去。班雪仁继承了父亲的技艺,颇具声名,并收了几个徒弟。(图2-94至图2-97)
图2-94 班雪仁(2016年1月15日)
图2-95 班雪仁的剪纸作品
图2-96 从班定西墓地位置可以俯瞰坪子上池哥昼行进的队形(2016年2月21日)
图2-97 坪子上班定西的墓地(同上)
班建强,男,1946年生,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人,修佛20多年,现任文县佛教协会副会长,师承文县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班尚信。自称传佛半个文县,专管铁楼乡。主持佛事道场要能唱、念、做、写、剪,他的弟子中能真正掌坛的有6个人,其中一个是丹堡沟的女信徒。他认为佛教不能保守,要普度众生。班建强既会剪制经忏道场剪纸,也会剪制传神剪纸。在文县,大多僧人并不会剪纸,需要使用的时候,也要请他代为制作。(图2-98、图2-99)
图2-98 班建强(2016年1月28日)
图2-99 班建强的剪纸作品
杨扁扁,女,1939年生,文县铁楼藏族乡麦贡山人。杨扁扁是跟母亲学的刺绣,1954年从枕头坝嫁到麦贡山,出嫁时,将曾祖母传下的绣片与花样子带到麦贡山,至今保存完好。她的曾祖父与祖父家境都很好。因此,当时留下的绣片无论在材料上还是在制作技艺方面都堪称上品。杨扁扁继承了祖辈的珍贵遗产,擅长制作民族服饰,同时还跟随丈夫习得羊毛腰带的纺织技艺,是一位多才的传统技艺传承者。(图2-100、图2-101)
图2-100 杨扁扁(2016年2月28日)
图2-101 杨扁扁的剪纸及刺绣作品
班神英,女,1955年生,文县铁楼藏族乡麦贡山人。年轻时从婆婆杨五娃(已去世)学习刺绣,并继承了婆婆传下的花样子。35岁丈夫去世后,再也没有拿起绣花针,含辛茹苦抚育二儿一女,花样子夹杂在书册中与年轻时做的绣片一起被打包,常年压在柜中。(图2-102、图2-103)
图2-102 班神英(2016年1月25日)
图2-103 班神英的剪纸及刺绣作品
班张香,女,1950年生,文县铁楼藏族乡麦贡山人。其刺绣花样承自杨五莲(已去世),杨五莲既是一位刺绣的高手,也是一位可以剪纸的花匠,村中很多人都从她那里要花样子。多年来,班张香一直裁衣绣花不辍,可以制作传统民族服装与绣花鞋,平日会为后辈缝制节日盛装,也会应人请求制作寿枕绣片。(图2-104、图2-105)
图2-104 班张香(2016年1月25日)
图2-105 班张香的剪纸及刺绣作品
班冬娥,女,1946年生,文县铁楼藏族乡麦贡山人。从母亲学习剪纸与刺绣技艺。(图2-106、图2-107)
图2-106 班冬娥(2016年1月25日)
图2-107 班冬娥的剪纸及刺绣作品
曹润仪,女,1933年生,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人。专注于剪纸与刺绣是近20年的事。回想起年轻时所经受的困苦,乐观开朗的曹润仪老人依然不胜唏嘘。回想过去,那时整日繁重地劳作,根本没有余力与空暇绣花,只有日子好转起来,才能有精力与心情从事女红。老人家和蔼可亲,勤奋能干,如今虽年事已高,但却耳聪目明,针线不离手,制作了大量的绣品。她还尝试创作新花样,将自己所信仰的佛教的象征物─莲花提炼为剪纸花样,用于刺绣。(图2-108、图2-109)
图2-108 曹润仪(2016年1月28日)
图2-109 曹润仪的剪纸及刺绣作品
金菊英,女,1962年生,文县铁楼藏族乡强曲村人。她继承了婆婆的剪纸花样。丈夫余富元,善于制作传统番鞋,他年轻时喜好上山打猎,番鞋适合行走山路,由此,也就熟练掌握了做番鞋的技艺。近年来,他们夫妻二人都信佛,因此不再打猎,他们制作的番鞋主要供各村寨跳池哥昼使用。如今政府常常组织文艺表演,为了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各村寨都有着对新鞋的需求,余家会接受这类订单。两人协作制鞋,丈夫负责熟皮子做鞋底,金菊英负责缝制靴帮。因自幼耳濡目染,他们的3个女儿(余美艳,32岁;余铁梅,30岁;余美美,28岁)也都学会了剪纸、刺绣、制衣与做番鞋的技艺。如余铁梅,在文县城生活,平时主要在家带孩子,闲暇时会绣花,把绣品放在服装店售卖,有时也接受服装店的绣片订单。余铁梅可以刺绣、制衣,也创作了一些迎合市场需求的新图案。她回忆学艺的经历:刚开始学剪纸、绣花时,母亲让她先剪小星星,要将圆形的星星图案剪圆,而且所有的星星图案要等大。然后将剪好的星星图案固定在布上,绣线时,要将小圆形平分为四瓣。练就了基本功后,再逐步绣复杂的花样,学习配色。由此,她逐渐继承了父母的各项技艺。(图2-110、图2-111)
图2-110 金菊英及其家人(2016年1月29日)
图2-111 金菊英的剪纸及刺绣作品
塔汝,男,1967年生,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厄里寨人,出身贝木世家,父亲由珠定真被尊称为“雍仲丹增”。塔汝既精通本民族苯教文化,也了解藏传佛教文化。据说,他以前拥有一柜子的经书,现只残存3本,即《索仪》《曹著》与《匝巴》。塔汝小学毕业后,于1986年随父学艺。学艺要有特定的仪式:首先在猪头上插香献供,然后烧香拜神,最后行拜师礼。仪式后就可以开始学习经文了。因白天要干活,塔汝只能在晚上学习几个小时。三年后学成,正式另拜贝该为师,完成出师礼,即开始行艺。塔汝是白马乡、木座乡知名的贝该,善于唱诵,精晓藏文,剪纸技艺高超,极富威望,每年有很多人家请他念经,厄里寨的很多重要祭祀活动也由他来主持。他目前在经营民俗文化主题的农家乐,平日也跑客运,十分辛苦。(图2-112、图2-113)
图2-112 塔汝(2016年2月17日)
图2-113 塔汝的剪纸作品
格格,男,1965年生,平武县白马藏族卡德寨(也称“上壳子”)人,出身贝木世家,父亲为高高。格格7岁上小学,1979年初中毕业未能考上高中,于是回家务农。他于1982年开始随父学艺,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他白天劳作,只能晚上学习。与格格同时学艺的还有他的一个隔房兄弟与一个侄子,晚上,每人准备两根干竹子,用于燃烧照明,跟随高高学习一两个小时,然后才休息。贝木传承,首要学习经文。先开始识读30个藏文字母,然后学习诵读经文,有些核心的东西要背下来。将经文掌握后,学习规矩,包括剪纸、礼仪、禁忌等方面。1984年,三人出师,然后拜塔汝的父亲由珠定真为师。1994年至1998年,格格在白马电站计电表。1996年,为了孩子的教育,格格从高山上的卡德寨搬到山下的王坝楚租房居住。2005年,政府推行生态移民政策,卡德寨的居民都搬下山,每人国家补助2000元,自筹3000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共计5000元,买下原白马伐木厂关闭后空闲下的旧房子。2011年,跳曹盖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格格被评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目前已经教出两个传人,分别是他的长子和侄孙,其中侄孙就是当年与他一起学艺的侄子的儿子。格格对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景很担忧,他表示虽然目前传统文化在代代递减,单纯靠个人传承根本无法延续,但他还是会坚定地将文化传统传下去。(图2-114、图2-115)
图2-114 格格(2016年8月28日)
图2-115 格格的剪纸作品
旭世修,男,1942年出生,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扒昔家人,跳曹盖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出身贝木世家,爷爷是刹巴。小时候旭世修给地主放羊,跟着舅外公学藏文,但没有盖卦(出师)。1955年,当地推行学校教育,旭世修开始上学,学习汉文。1958年他小学毕业,考入平武中学。1975年入党,1982年到1999年担任白马林厂厂长,后返回家中,不再从事工作。
旭世修的人生中有一段令他颇为自豪的经历。1979年,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各地选派代表参加国庆活动,名额划分到乡,他有幸被选为白马乡的民族代表。在10月2日这天,各地进京的少数民族代表同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合影,照片如今悬挂在他家中的门厅。旭世修此行在全国各地先后游历了4个月,大开眼界。正是这次参观、考察之行,旭世修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返回后,他开始致力于村寨传统文化的恢复。他从罗通坝一位老刹巴那里借来一套老经书《索仪》,耗时一年手抄了一份。他也推动了村寨跳曹盖仪式的恢复,并且开始雕刻面具,将雕刻技艺传给儿子田虎塔。小时候跟外舅公学的说地制作技艺,他也恢复起来,并且将技艺传给了村里的后生麻伍才里。麻伍才里,1974年出生,小时候青霉素服用过量导致失聪,但他心灵手巧,不但将剪纸技艺继承下来,而且还改进了工具与制作方法,使说地的制作更加快捷方便,图案更加规整平齐。(图2-116至图2-119)
图2-116 旭世修(2016年8月26日)
图2-117 旭世修的刻纸作品
图2-118 1979年10月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国庆节少数民族参观团的合影
图2-119 旭世修的徒弟麻伍才里的作品,图样由旭世修传授
杨汝,男,1939年生,九寨沟县马家乡马香村人。出身刹巴世家,祖父、父亲、伯父都是刹巴,但他未得传授,只是自幼耳濡目染,稍有了解。他曾参加基层行政工作,当过7年兵,然后相继就任民兵连长、生产队长、大队长、大队支书。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继承了12位勒贝的知识、技艺,是位集大成者。他极力推进十二相、火圈舞等民族文化的传承。他深知在当今民族文化不断消失的形势下,不容保守。因此,只要有人想学,他都会毫无保留地传授。(图2-120、图2-121)
图2-120 杨汝(2016年8月24日)
图2-121 杨汝的剪纸作品
(二)村寨传承现状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白马人传承的剪纸传统,主要可以归属为宗教信仰仪式剪纸和服饰刺绣底样剪纸两大范畴。
宗教信仰仪式剪纸是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性与象征性作用,这些信仰活动依旧保有民俗需求,传承者也保持着相对合理的年龄层分布,能够持续性传承。剪纸是仪式主持者必学的技艺,在仪式举行前,都要由师父带着弟子一起制作剪纸道具。文县的传神活动比较兴盛,师家传承至今依然保持活力,传承有序,有些有天分的年轻传承者也很有成就与威望。平武的贝木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尽管现在活跃的贝该、贝木正当年,但后继的传承者较少,出师者寥寥。
服饰刺绣与剪纸技艺的传承已处于濒危境地。如今,在文县铁楼的藏族村寨,能够剪纸绣花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白马人已不习惯穿民族服饰,但平武地区因为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女人平日都会穿着民族服装。这里的服装以彩色布条拼接装饰为主,刺绣装饰较少,且刺绣以机绣为多。平武地区的民族服装已经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在其他白马地区也广泛流通,人们购买更加便捷,也相对廉价。文县地区的服饰也开始“平武化”,现在能够制作传统文县白马服饰的人已经很少。文县本地的民族服饰极具传统特色,古老的花样与刺绣图案虽然还在使用,但制作工艺繁复,耗时耗力,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愿意学习剪纸、刺绣的年轻人已经不多。年轻人的服装多由长辈来制作,需求量也不大,传统的女红技艺正在衰落。(图2-122)
图2-122 如今文县铁楼白马人的服饰呈现出文县风格与平武风格相互融合的状态(2016年2月22日)
(三)剪纸的复制与传播
宗教仪式类剪纸,作为神圣的仪式道具,往往仪式结束后就要焚化,下次做仪式前需要重新制作,这类剪纸不涉及复制与传播。剪纸制作者都有各自的刀法习惯,剪纸作品在继承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又具有个人风格。平武地区流传的耀拉剪纸,麻伍才里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为了保持纹样的规整,把图案元素先制成模板,再进行刻制,这是一种复制的手段(图2-123)。
图2-123 扒昔家麻伍才里使用的图形模版
服饰刺绣底样剪纸则更具复制与传播的特点。文县地区不同村寨的服饰刺绣图样基本相似,花样子代代相传。同寨内部也会相互交换。通过姻亲结合,不同村寨的花样也在相互传递。因而,文县白马人拥有一套共通的纹饰体系。据说,过去有专门制作剪纸花样的师傅,很多人从花样师傅那里获取刺绣花样,但是,制作花样的手艺早已失传。从曹润仪收藏的一张得自旧寨的老花样可知,藏族村寨也有汉族花样传入。因此,刺绣底样主要依靠祖辈传下或者向别人索取的方式来获取。妇女们将老花样夹在书本中,需要使用时先将花样册取出,再将花样描画在纸张上,然后剪出来贴在布面上,再进行刺绣。(图2-124)
图2-124 入贡山曹润仪从旧寨收藏的一张汉族的枕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