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第六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村社剪纸调查

一、剪纸的类型

(一)“传老爷”仪式空间剪纸

文县地区的民间信仰仪式分为上、下坛,上坛道师称“师家”,下坛道师称“端公”。传老爷为上坛道场,也称“传神”,一同传神的道师也可称为“师王师弟”,掌坛师父称为“师王”,其他邀来的帮手或徒弟称为“师弟”。师家主持传老爷、还愿、求雨、安神、安宅、治病、招魂、消灾、辟邪等活动。传老爷可分为传庙神和家神:传庙神一般都有固定的祭祀日;传家神则根据发愿、还愿的人的意愿请师家选定日子进行,时间一般不固定,只有个别家族的家神有固定的祭祀时间。

铁楼乡各寨的惯例性祭祀日:迭堡寨九月十五、正月十五,寨科桥八月十五,枕头坝七月十五、八月十五,草坡山七月十五,朱林坡八月十五,强曲七月十五,案板地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入贡山六月初六、冬月十五,中岭山六月初六,立志山七月十五、九月十五,麦贡山九月初一,阳尕山八月十五,演武坪腊月十四。任跃章.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信仰卷(上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262.按照传统,每个村寨都有着固定的传神时间,有的村寨也逐渐转变或废弃了旧习俗,如入贡山的多数人信佛,已经多年不传神。根据调查,至今还延续的传统习俗有:三月初三,赵家坝传山黑爷;七月十五,强曲传盘古、盖古龙王,草河坝传白马龙王;八月十五,寨科桥传白马龙王;九月初九,旧寨传本境土主;九月十四,立志山传本境土主;冬月十五,县城传南山娘娘等。

传老爷又称“扮老爷”,俗称为“挼”,有请神附身之意,此为仪式核心,也最见功夫。此仪式也称“跳神”。传神时跳羊皮扇鼓舞,羊皮扇鼓是师家的主要道具之一,扇形铁框,上蒙羊皮,下部为铁柄,底部弯三弧圈,上面又各穿三片铜钱或圆铁片,三为大,三三得九,九是天,因此三弧寓意鼓声通天任跃章.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信仰卷(上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185.,也有解释为九曜。跳扇鼓舞时,左手执扇鼓,右手执鼓槌,边敲边舞,上下翻转,依动作幅度大小,有文舞和武舞之分。在人数上,有单人、双人、四人、多人等组合形式。舞蹈动作名称有“缠头过脑”“鹦哥松毛”“摔胯”“耸肩打鼓”“弹脚”“锦鸡蹿牡丹”“打尖脚”“反耍鼓花”“摆坛”“鹞子翻身”“对跳”等。同[1]186-190.此外,也要使用卦、令牌、印、铁牛、剑、罄、兵罐等仪式道具。

2016年1月15日,文县铁楼乡石门沟村办了一场全堂。石门沟村年近七旬的金丑娃、吝改秀夫妇曾有疾病,向家神发愿,如果病愈,就传全堂神,上猪、羊大供。此后,他们身体转好,于是决定还愿,定于农历腊月初六办道场。金家邀请张忠玉(汉族,出生于1989年1月1日,李子坝人)掌坛。尽管年纪尚轻,张忠玉却是文县知名的端公、师家,他出身端公世家,曾祖父为远近闻名的高师。张忠玉很有天分,自幼得家传,学成端公,后又拜上墩上村有名的师家吝有生为师,目前兼为上下坛道师。受邀做全堂道场后,他还请来了麦贡山班雪仁、魏家咀张国文等可以掌坛的师王和吝玉全、吝月生等出身上墩上的吝氏师家。吝家为师家世家,据传,师家就是从吝家传出去的。吝有生的师父为吝吉祥,吝有生在上墩上也教授了一众子弟,吝玉全即为其传人,张忠玉为其关门弟子。吝奎文(1989年生)、吝云飞(1990年生)、吝小刚(1997年生)等是年纪尚小的学徒,如今都跟随张忠玉学艺。(图2-1至图2-3)

图2-1 石门沟村概貌(2016年1月15日)

图2-2 铁楼乡石门沟村为传统汉族老村,自然与人文条件优越,目前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2016年1月15日)

图2-3 石门沟村金家人在院中隆起火塘,并为传神仪式做准备(同上)

据说,过去传神有的跳七天七夜,也有的跳三天三夜,一般跳一天一夜。如今,一般的传神规制有半堂、全堂、里外堂,主要集中在傍晚至天明这段时间进行。半堂为相对简化的场面,两三位师家传半晚。全堂则需五六位师家耗时一天一夜,程序较复杂。里外堂,程序与全堂无异,由几组师家在正堂与院中同时传全堂神,场面更大。

一早,金家开始准备一应事宜,腾空正堂作为仪式空间,将家神案子请出并展开,悬挂在中堂。金家有三面家神挂轴,自左至右分别为本境土主、青岩龙王、九天圣母三位主神。青岩龙王轴另有青岩纳麻、黄莺二郎、黑虎玄堂、红映纳麻、水泉纳麻、舆池纳麻等辅神,九天圣母一轴另有黑池龙王、血池龙王等辅神。家神画案一般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一到十五)展开供奉,平时则卷放,用红布(被称为“衣服”,家人要不断为画案添衣,经年累月,包裹家神的红布逐渐加厚)缠裹,立在正堂的供坛上,上面插帅旗(也称“众旗”,代表众神)与一面小旗。一般同族人供拜同一个家神,当家族发展庞大,有的分支想要分立家神,也仍要延续祖传家神,只不过会重新绘制新画案。如果本无家神,则会请师家通过打卦选定家神,由画匠绘制、开光,请师家收兵安神。(图2-4)

图2-4 金家正堂展开的画案,以及供桌上的一应供品与道具(同上)

午后时分,一众师王师弟陆续来到主家,首先从剪纸与布置仪式空间开始。在堂屋摆放一桌子,将纸张、工具准备好,师家们围坐桌前,各有分工。几位资深的师家皆擅长剪纸,班雪仁主要剪龙幡、门帘,张国文、张忠玉主要剪灾吊。这个坛班的师家所制作的剪纸类型基本一致,具体的图案与风格略有差异,剪纸的制作往往都是合作完成的。其他一众技法不娴熟的师弟,就在一旁打下手,剪制三角小旗,制作旗伞,拼接龙幡等。一堂仪式需要使用的剪纸道具主要包括幡、旗、灾、吊、门、伞等。具体剪纸类型:龙幡,由五色剪纸拼接成长幡;旗,三角形五色小旗帜,使用在不同位置,各有寓意;伞,在三角形小旗上端缠的一圈折叠纸伞;门,方形门状剪纸;灾吊,即“大灾小吊”,也称“灾贴”,为悬挂类吊钱剪纸。师家们就是依靠这样一套剪纸,来营造传神仪式的空间。(图2-5至图2-8)

图2-5 师家围桌而坐,正在准备剪纸道具(同上)

图2-6 师家各有分工,制作不同类型的剪纸,班雪仁正在剪制龙幡的组件(2016年1月15日)

图2-7 制作旗伞(同上)

图2-8 粘连龙幡(同上)

传全堂要营造两个空间:为内堂,即家神的场域;另一为外院,即天神的场域。家神即画案上描绘的神灵。天神有5位,分别为东方张元伯、南方刘元达、西方赵公明、北方钟仕贵、中间史文业。

在外院中,幡杆的顶端横绑着一根棍,中间固定着一个用纸包裹的内放钱币的馍馍,馍上插一旗,此旗名曰“冲天旗”,师家解释此旗可以召唤天神,馍馍寓意请求天神赐吃的和用的。木棍两端,一头挂龙幡,大幡上面呈现一对大龙图纹,两边各一条小龙幡,寓意二龙戏宝;另一头绑柏枝与扫帚,寓意扫除不净的东西。整个龙幡朝向东方,寓意东升。幡杆下面摆着一张八仙桌,上面有纸箱做成的神龛,供奉神位。幡杆上面绑有5面小旗,象征天神的拴马桩。在传神仪式中有一段“宣宝幡”颂词:“幡杆不要长,不要短,只要三丈三尺三,五位大人摇摇摆摆上天去,宝幡上面麦子草,扫了千斗万石的粮食,好的扫进来,坏的扫出去,青松柏树的树拐,娘娘下马好逍遥,五位大人轻轻松松下来,宝幡上面钉铁环,铁环里面吊麻绳,麻绳吊灯笼“吊灯笼”寓意为祖祖辈辈都能登科做官。。风吹幡,玉皇看见,打开南天门,看到这家人在传神,请神吃饭、喝酒。”(图2-9至图2-13)

图2-9 在院中立幡杆(同上)

图2-10 首先在幡杆顶端固定一个用纸包裹的馍馍,上面插一冲天旗。其次在稍下的位置与幡杆垂直固定一根木杆,一头绑松枝与扫把,另一头悬挂龙幡。最后将幡杆立在院中(2016年1月15日)

图2-11 立于院中的幡杆(同上)

图2-12 幡杆下端贴有灾吊,下面绑“拴马桩”,幡杆前摆桌设神龛(同上)

图2-13 在大门上贴灾吊(同上)

除了正堂入口的门,其他房门都要贴上灾吊,代表灾星。而正堂入口的门贴门帘(为了好看,没有特别的象征意义),门上放招兵旗(门内侧放两面,门外侧放两面),意为招真兵。进入正堂,布置的则是家神的祭祀空间。首先,在房梁上横向拉三道绳子,在上面悬挂数目不等的灾吊,此处称为“配备”,三行配备分别为:“三灾六吊”代表家神,“四灾八吊”代表众神,“五灾十吊”代表天神。然后,安五门,东青、西白、南红、北黑(紫)、中黄,分别于东墙贴东、北门,西墙贴西、南门,于配备上贴中门。最后,东西墙还要各贴五面五色小旗,称为“出队入队旗”,东进西出,这是来往做客神灵的进出路线。(图2-14至图2-19)

图2-14 在房门上悬挂灾吊(2016年1月15日)

图2-15 在正堂门额上放着招兵旗(同上)

图2-16 在正堂门上贴门帘(同上)

图2-17 正堂门内的招兵旗(同上)

图2-18 拉绳子,在绳子上面挂灾吊(同上)

图2-19 正在悬挂配备,传全堂神需要悬挂三排(同上)

神像前的供桌上放3组供馍,每组5个。中间的一组上插五色旗,此组馍为插旗台,上插的五色旗被称为“神旗”。前面放一香炉,里面装着麦子,上插香烛。旁有大斗,斗装荞麦,上插旗伞,其中5面小旗,6把伞以及1面帅旗。(图2-20)帅旗的形制为“五连五会”,即5个阶次,代表五行,地位最高。另有一装荞麦小斗,内插镜、梳、令牌(祖师)、铁牛、一面旗子。镜子、梳子寓意梳洗。牛角卦用来与神沟通。旗帜意为开路旗,先锋官给神开路。铁牛又叫“刷刀”,下面有九环,代表九曜(金、木、水、火、土、罗睺、计都、日、月),上面有三齿,代表道教三名山,也有的代表四山(峨眉山、武当山、玉泉山、火焰山)。也有的人解释:铁牛是太上老君的青牛,缠纸表示笼头。另有在两把交错的铁刀上面绑红线为刷刀,一般在传纳麻神时使用。

图2-20 装有荞麦的斗,里面插着小旗、伞与帅旗(2016年1月15日)

传神仪式空间布置完成,师家们休息片刻后,由本堂的师王张忠玉安排当晚的分工。主人准备酒饭(图2-21),饭后,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师家首先要装扮自己,头戴彩纸折成的纸扇形马头,上面用纸卷固定。头上戴马头只是为了好看,没有特别的寓意;下身缠神裙(红裳),表示对神的尊敬;腰间挂“配神纸”,意为行神,所谓行神即各师家所依托的神灵,如张忠玉的行神为九天圣母。师家的装备也有“旋分”之说:马头为上旋分,配神纸为中旋分,裙子为下旋分。

图2-21 下午将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主家摆宴款待师家,晚间的分工也在席间商议与分配妥当(同上)

各掌坛传全神的基本程序稍有不同,张忠玉掌坛的仪式步骤如下:

1.献汤:请师父、师爷给天地众神上供。2.迎喜神:三个人跳羊皮鼓舞,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中跳。3.祝香:带进喜神,跟三位家神(本境土主、青岩龙王、九天圣母)商量请神者。4.起堂:正式开始。5.香头:跟神说香的由来。6.下帖:给神灵下请帖。7.请神:请天地山水诸神。8.安神。9.排堂:排座位,先给五位天神排座,然后排地神座位(地神包括阎王、山鬼、判官)。10.外堂:将外边的神请到里堂。11.发堂:安排一应东西的使用,并向众神说明。12.点供养:谈剪纸的制作,谈神案的绘画。13.开神门:打开四方门。14.游斗。15.降神:由师家降自己的行神。16.点甲子。17.迎甲子:把喜气迎进来。18.安甲子。19.打头堂:师家跳神。20.跳八卦。21.说八卦。22.打里堂。23.开钱破纸。24.帝五转。25.打二堂:师家跳神,接天神,带到里堂。26.扮神:扮老爷、龙王、娘娘、土主。27.过愿:愿望实现,献上承诺的祭品。28.倒幡:送天将。29.送老爷:送五位天神,烧掉“五灾十吊”。30.送众神:拿掉墙上神旗。31.收兵。32.砸兵。33.滚财:送走灾星,祖神收兵,降吉祥。34.斗营:砸斗营。35.安神:把客人送走,给家神安位置。(图2-22至图2-25)

图2-22 师家跳羊皮鼓舞(同上)

图2-23 从外堂请天神仪式,很多村民前来观看(同上)

图2-24 外堂跳五方灯迎喜神(2016年1月15日)

图2-25 过愿上供,将主家承诺的猪、羊等供献给神灵(2016年1月16日)

班雪仁掌坛的仪式步骤:1.献汤。2.迎喜神。3.祝香。4.起堂。5.打香坛。6.排堂。7.一杆旗。8.五杆旗。9.开神门。10.游斗。11.降神。12.点甲子。13.迎甲子。14.念甲子。15.打头堂。16.说后堂。17.收方谢土。18.安五方。19.铁牛传。20.带二堂。21.天神甲子。22.打神格。23.扮老爷。24.过愿。25.倒幡。26.拆堂。27.送天神。28.送众神。29.请兵。30.砸兵。31.撒财。32.滚财。33.飞案。34.安老爷。35.谢师家,喝三生酒。

图2-26 深夜,观众基本离开,主家及其亲朋在正堂烤火(同上)

图2-27 仪式尾声,将一应剪纸道具焚烧(同上)

图2-28 仪式结束后,将画案卷起,重新用红布包裹(2016年1月16日)

图2-29 将家神供于正堂(同上)

各师家虽然在程序与唱词上存在差异,但大同小异。因为难以独自承担一堂仪式,所以各路师家会互相邀请、合作完成。各师家也存在互相学习借鉴的情况,因此常合作的人的仪式过程基本相通。传神仪式除了重要的环节,其他的可繁可简,每个步骤由师家灵活掌控。

此外,根据惯例,有的庙神与家神需要配备“遮面”,使用遮面的规矩由老前辈传下。遮面为吊钱类剪纸,由数张彩色剪纸构成,悬挂于神像前方的房梁上,规制有大、小之分。一般祖上传下习俗的村寨或家族,每年都要请师家制作遮面。如麦贡山、旧寨山神庙中的庙神以及麦贡山、立志山的几户人家的家神都要配遮面,麦贡山的山神庙贴小遮面,由3张剪纸组成。麦贡山三房的家神则使用大遮面,由12张剪纸组成。为什么要使用遮面?班雪仁解释:因为家神眼睛小、心眼小,见不得东西拿出,也见不得东西拿进,所以要用遮面挡上老爷的眼睛。据说,入贡山班正廉、麦贡山班定西都擅长剪制遮面。(图2-30、图2-31)

图2-30 麦贡山三房家神使用的大遮面(2016年1月23日)

图2-31 麦贡山村庙中的小遮面(2016年1月22日)

(二)“经忏道场”仪式空间剪纸

据传,经忏道场由文县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班尚信创立,主要功能是还愿、消灾、超荐,有三天三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等规制。主持道场的人要有师承,能讲佛法,受五戒、菩萨戒,不受戒者则不能主坛。如今,班建强成为班尚信的继承者,在铁楼乡传佛。近年来,佛教发展迅速,文县地区已有1万多信众,很多村寨在建庙,已经从成都请了26尊佛像。据班建强统计,2016年11月至12月,他主坛做了11场道场。(图2-32至图2-37)

图2-32 草河坝的佛教道场,院中立天龙八部幡(2016年1月24日)

图2-33 佛教道场悬挂的灾吊剪纸

图2-34 佛堂中佛士与信众正在念经做道场,班建强主坛

图2-35 强曲的佛教道场(2016年1月29日)

图2-36 房西角悬挂地藏幡

图2-37 在铁楼乡的信佛村寨,只要有一家做道场,各家信众都要参加,主家要做席,佛教道场不杀生,每餐茹素

一般的佛教道场要做三天三夜:第一天,开坛念经,请菩萨、亡灵;第二天,上午做早课,开坛念经,上供,下午3点荐亡;第三天,敬斋天,消灾,上大供普佛,晚上息念,度亡灵。道场的基本主题:请亡灵、送亡灵。主要念诵的经文有《金刚经》《无量寿经》《南山普度》《地藏王》等。《地藏王》讲述目莲救母的佛传故事,为阳人消灾,超度亡人,普度众生。佛教道场也有特定的仪式陈设,分为内、外空间。一般信佛的人家会在堂屋布置佛堂,正堂设供桌供养佛像,墙上贴纸花(上面写有文字)。做道场时,供坛前摆放一张八仙桌,掌坛的佛士坐于两侧,敲鼓、念经,桌前放蒲团,在特定仪式环节,主家人需跪拜。外堂于院中位置立幡杆,幡杆顶端为一六角星形竹架,当中挂一丈六(约5.3米)大幡,上有文字“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白玉毫光”,周围六小幡各写有佛号,大幡象征天龙八部。幡杆下方摆一供桌,上面供奉护法神韦陀像。在院子西侧房檐下悬挂地藏幡,上书“南无幽冥教主本尊地藏王菩萨”,幡下设神龛,里面一斗装五谷,上插需要超度的亡灵名牌。在西面的门上贴灾吊剪纸,上面写道场主题。(图2-38至图2-42)

图2-38 地藏幡下墙上贴地藏王菩萨像,下面设龛,里面摆放亡灵名牌,旁置引魂幡(2016年1月29日)

图2-39 院中天龙八部幡下供护法神韦陀像(同上)

图2-40 佛堂门上贴灾吊剪纸,上面装饰纸花,底端为剪纸拉花(同上)

图2-41 佛堂内贴四灾八吊剪纸(2016年1月29日)

图2-42 佛教道场的空间布局(同上)

如今,铁楼乡的佛教信仰已经蔚然成风,很多村寨建起庙宇。过去,白马人不信佛,念佛经需要有汉文基础,虽然很多人不识汉字,不能念经,但也会去庙里烧香点烛。如今,民众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佛教也开始广泛传播。强曲、入贡山已经举寨信佛,经忏道场盛行,基本不再传神。每逢佛事道场,全村的信众只要有时间都会前往,食素、念经、敬佛,掌坛师父在内堂主持诵经,信众散坐室外,手持经卷,一起诵念。(图2-43至图2-45)

图2-43 做道场的主家名帖(同上)

图2-44 神灵名牌,以红纸为底,黄、绿剪纸为饰,下方有绿色莲花图案(同上)

图2-45 家中无事的信众都会前来一起念经、做功课(同上)

(三)毛热摘:服饰刺绣底样剪纸

民族文化特征往往在服饰上可以直观呈现出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穿着习惯与审美标准。白马人的服饰文化也颇具独特性,白马人最具象征性的服饰为“沙嘎帽”,是一种盘形荷叶边的羊毛毡帽,上面插1至3根白公鸡尾翎。沙嘎帽既不保温,也不遮风雨,纯属装饰。如今沙嘎帽已经成为白马人的服饰标志。现在男女皆可佩戴沙嘎帽,这是白马人服饰演变与发展出的现代形态,过去女性不戴沙嘎帽。九寨沟地区的白马藏族戴黑色翻边毡帽,这与文县、平武地区的有差异。(图2-46至图2-49)

图2-46 入贡山村民保存的白马藏族传统褶裙(2016年1月30日)

图2-47 传统服装的前襟(同上)

图2-48 中老年女性服饰。保留传统头戴鱼骨牌的习惯(2016年2月22日)

图2-49 女式马夹的后背图案(同上)

图2-50 平武风格的白马女装,颜色鲜亮,以粉红色调为主,衣袖为彩布拼接,裙摆一圈都是细密小褶,马夹后背的绣片为机绣(2016年2月18日)

男人穿着的长衫,名为“春纳”,对中缝开襟,将前襟拢合,再系布腰带,有时外面还会再系上皮腰带。男装一般只装饰衣襟边缘,袍服以素面为主。夏装多为麻布材质,冬装为毪子夹衫,外加羊皮马夹。小腿上用白色布条缠“绑腿”,脚上穿番鞋。如今,白马人的长袍已经开始受到牧区藏袍的影响,有的年轻人会从市面上购买锦面毛边的藏族长袍,穿着时,也会模仿高原藏族人露出右臂,将右袖虚挂在腋下。这种现象原本在文县白马藏区比较少见,尤其是铁楼乡地区,气候温暖,一般人们穿着的袍服比较单薄。

女衫名为“祥马”,上衣为斜襟窄袖衫,下衣为百褶裙,布料以毛料或棉料为主,衣襟、袖口、后背、裙摆装饰华丽。白马女性的一个服饰特色是在抹胸上戴鱼骨牌,抹胸为菱形,胸前衣襟能够敞开,自然地露出鱼骨牌。腰间系有用羊毛织成的腰带,宽5厘米,为纯红色、菱形。在羊毛腰带外还会缠绕铜钱腰带。百褶裙在身前叠合,前面再系一围裙。冬天,上身还会穿一件棉马甲。传统女鞋有番鞋和绣花鞋。老年女性平时穿朴素的蓝色传统便装。

如今,白马女性很偏爱简洁时尚的沙嘎帽,传统习惯以鱼骨牌为头饰,将5、7或9个带孔的圆形鱼骨牌相间编串在黑色假辫上,尾端以红线延伸接续,上面还夹杂搭配12串彩色珠。佩戴时,先将头发编成辫子,将假辫顺势编在发辫中,然后绕头围一圈,最后将鱼骨牌、彩珠、红线与辫子相间缠绕在头顶。如今,很多人已经不喜蓄长发,将假辫连接在一个黑色瓜皮帽上:先戴上帽子,然后缠绕假辫。在铁楼乡,中年女性依然每天戴头饰,老年女性则在抹额之上再缠一圈头帕。据《龙安府志》载:“番妇剃鬓,余发总成一辫于后,包以青布……番女发辫作小辫,辫数十根,往松潘贩卖小白珠海巴为饰。”这段材料,记载了清代平武白马人的头饰特征,现代平武白马女性已经普遍戴沙嘎帽了。所谓“鱼骨牌”的头饰与胸饰,材质是砗磲,曾经可以在松潘地区购买。现在头饰鱼骨牌还可以到成都进行订制,胸牌则开始以塑料牌代替。(图2-52)

图2-51 在麦贡山池哥昼仪式中,村民着盛装拉手跳舞。左三穿着为文县白马藏服样式,裙摆有24道大褶,头戴鱼骨牌,右一穿着为从市面购买的平武风格女装,衣领上有圆点图案(2016年2月20日)

图2-52 《皇清职贡图》中“白马路番妇”形象,可以此了解清代平武白马女性服饰特征

目前,平武白马路地区在发展民俗旅游,女性平时也着盛装,年轻人与老年人服饰款式已经趋于相似,服饰文化趋向简易化、标件化与模板化。文县白马女装相对保持着传统特征与样式,装饰纹样传统且复杂。文县白马女装的特点是以红、深蓝、褐色为主体色调,裙褶为24道,前面双幅无褶皱,下摆较短,平时不穿时须用绳子将裙摆绑起来存放。制作百褶衣的工艺复杂,难度较大,每位女性一般只有一两套这种盛装,往往由长辈制作,甚至还会作为重要的物件留传给后人。女儿出嫁的盛装一般由母亲制作。过去女人都要掌握裁衣、刺绣与缝制的技艺。女装上衣的前襟、后背要使用绣片。文县白马人的刺绣主要用彩线在剪纸底样上施平针绣,技艺由长辈传授。往往出嫁时,新媳妇会从娘家带出花样子或者精美的刺绣花样夹册。有时,婆婆也会将花样子传给儿媳妇。一个寨子里,妇女们也常常互换花样子。据说,过去还有专门剪纸的花匠。闲暇时,女人们就会拿出花样子绣花。绣片主要分为衣服绣片、鞋花、帽花以及枕顶花等。(图2-53至图2-57)

图2-53 刺绣使用的剪纸底样,中间为月亮花,四角为星星花

图2-54 存世的老绣片

图2-55 杨国秀(1941年生)从枕头坝嫁到麦贡山时带的花样夹册

图2-56 强曲余丑英的花样夹册与刺绣工具、材料

图2-57 余丑英制作的枕顶花绣片半成品

白马话称剪花为“毛热摘”或“入摘”。一般在劳动之余,女人才能绣花。麦贡山的杨冬秀是从枕头坝嫁过来的,结婚时,从娘家带了厚厚一本花样夹册。她年轻时家里生活贫困,丈夫在外跑运输,她既要背水砍柴,又要照顾儿女。回想那时的辛苦,她不胜唏嘘,艰辛的生活让她没有精力绣花,也就放下了手中的针线,她说:“心不空,剪不了。”她的一本花样子,也在汶川地震后的辗转与搬迁中遗失,只留下了几片年轻时未完成的绣片。她擅长唱歌,在上山砍柴、下地锄草时,心里感到苦闷了,就唱歌排解。如今会绣花的妇女皆年事已高,谈到年轻时都会自称苦命人,没有精力绣花,直到近些年,生活条件开始改善,她们才又翻开花样本子,拿起绣花针。(图2-58)

图2-58 杨冬秀早年制作的绣片,图案为月亮花

(四)“送瘟神”仪式剪纸

按文县铁楼乡白马人的惯例,每年正月十五前后进行池哥昼祭祀活动。如麦贡山的祭祀活动是从正月十二至十六,历时5天。正月十二晚凑酒,商量活动安排;十三、十四为仪式正日,逐家逐户跳池哥拜年;十五迎火把,将五谷神从山神庙请下山;十六送瘟神。正月十六,整个铁楼沟,不论是藏族村寨还是汉族村寨都要送瘟神,各寨的仪式各有特点。以麦贡山为例,首先,众人一早由劳拜班雪仁带领,用木架、稻草与纸张扎制龙形瘟船,上面插象征瘟神的小旗。然后,由几人带领,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收集过年期间积下的香灰以及供馍。收集完毕,将瘟船放置在寨中广场南缘,各家男性面向瘟船围成半圆跪拜,鸣三眼炮。班雪仁跪于中央主持仪式,说吉言,占卜。众人磕头祭拜后,将瘟船抬到低处点燃推下山。中午时分,麦贡山的送瘟神仪式结束。铁楼沟沿线的寨子,从中午到晚上,会在不同的时间段送瘟神,大部分寨子都使用瘟船,仪式活动或繁或简。这一天,所有人都很谨慎,不会随便乱走,白马河畔笼罩在一片阴郁的气氛之中。(图2-59至图2-62)

图2-59 麦贡山的送瘟神仪式需要制作瘟船,瘟船上的剪纸由师家班雪仁制作(2016年2月23日)

图2-60 班雪仁制作的送瘟神剪纸(同上)

图2-61 用树枝扎船架,底面用稻草把树枝绑成龙骨形,上面插小旗(2016年2月23日)

图2-62 制作完成的瘟船(同上)

在池哥昼祭祀活动中,人们戴上面具也就寓意着神灵依附,具有神圣性。所有区域的白马人面具舞都要在面具上装扮折叠成扇形的彩色纸花,并插上数根野鸡翎,在文县称之为“马头”,与传神时劳拜所佩戴的花饰相同。池哥昼马头的寓意已经解释不清了,今人只能理解为装饰。平武白马人不称马头,也解释这是一种装饰的纸花。出身文县入贡山勒贝世家的学者班运翔解释:人们头戴面具进行舞蹈活动时,以野草、野花、锦鸡翎和彩色纸花饰于池哥面具额前或顶部。到各家各户驱邪时,这些饰物起到了吸收恶鬼、游魂、瘟疫等作用。晚上的撵鬼仪式完毕后,人们会将这些饰品用火焚烧,意为恶鬼、游魂、瘟疫等随之烧尽,给民众以解脱之感。班运翔.白马藏族朝格(SprulRgan)仪式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0(2):182.(图2-63至图2-67)

图2-63 由两人担瘟船,敲锣打鼓到寨中收香灰与供馍(同上)

图2-64 所到之处,各家各户将过年期间积累的香灰倒到瘟船中,并放上几个供馍(同上)

图2-65 瘟船巡寨一轮,回到寨前广场,各家各户跪拜,由劳拜操作送瘟神仪式,说吉言,打卦占卜(同上)

图2-66 将瘟船送到村子的低地点燃(同上)

图2-67 将点燃的瘟船推到山下,寓意将瘟神送走,也标志着麦贡山的年节祭祀活动结束(2016年2月23日)

(五)“贝木”信仰仪式与空间剪纸

平武白马人的贝木信仰传统因为文化流失、人才凋零,在很多地区中断。所以目前平武白马乡只有个别寨子还保有,堪称贝该者更是寥寥。在平武白马人的心目中,贝木是信仰的核心,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掌握着民族文化的核心,拥有崇高的地位。很多白马人常常感叹,尽管他们坚信本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但是没有文字让其民族历史文化逐渐衰弱。而平武白马人却以自己拥有文字为傲,也自誉为最纯正的白马人。但这种由少数贝木群体所掌握的原始藏文仅作为经文的书写使用,并不具备记录与传播的功能,文化记忆与历史依然是以口传文化的形式传续。如今贝木对于经文的了解仅限于诵读,对其内涵与意义已经知之甚少。随着白马社区的现代化发展,当地人对传统民俗的需求减弱,贝木信仰这一原始的宗教文化遗存的传承处境令人担忧。(图2-68至图2-71)

图2-68 厄里寨塔汝家的厅堂,按照传统习惯,房角处贴耀拉(2016年8月28日)

图2-69 塔汝正在刻制耀拉(2016年2月27日)

图2-70 塔汝演示腊柴张贴的位置(2016年8月27日)

1.“道秀”仪式剪纸

在平武白马人的传统生活中,若逢家中有不顺之事,就会请贝木念经。如今医疗条件提高,科学观念被广泛传播,已很少有人请贝木念经。在村寨重大节日祭祀中,作为仪式核心的贝木不可或缺。平武白马乡的传统大寨—厄里寨,每年正月初五、二月初一惯例性地举行两次大型祭祀活动,尤以前者为盛。正月初五的祭山神活动,过去要进行两天两夜,现在简化为两天一夜,主要的祭祀地点设在厄里的大坝子上,由本寨贝该塔汝主持,全村人在坝子上跳面具舞、圆圆舞,祭祀山神以祈福。

按照厄里寨的山神祭祀惯例,以三年为周期,前两年在本寨进行祭祀仪式,祭拜本寨山神,第三年从本寨前往白马老爷“叶西纳麻”处,祭拜总山神。此后,依村寨状况与村民意愿而定,可以间歇一年,不做集体仪式,也可以不间断,次年继续开启新一轮的祭祀周期。2016年,适逢祭祀周期轮空,厄里寨休整一年,没有组织祭祀活动。

正月初五的村寨祭祀活动,被称为“跳曹盖”,平武白马话称为“曹盖贼”。跳曹盖总共要用9个面具,有阴阳之分。平武白马人跳曹盖目的是驱祟逐疫,保平安。

平武跳曹盖与文县跳池哥昼存在差异,文县白马村寨以跳池哥为仪式主体,重要的敬神献祭环节由勒贝或劳拜参与,充当说吉言、上供、过愿的中介角色。在平武白马村寨,没有勒贝的社会角色,神职祭司贝木、贝该是仪式的主持者与重要的参与者,念经是仪式活动的核心程序,也是整个活动顺利进行的神圣前提。贝该通过念经、跳神龙舞掌控仪式进程,仪式活动中穿插全民参与的跳曹盖、圆圆舞,掀起狂欢的高潮。贝木作为祭祀仪式的灵魂,贯穿始终。由此,厄里寨的年节祭祀仪式可以理解为由贝木主导的村寨全民的祭山神宗教信仰仪式活动,跳曹盖则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月初五、初六的跳曹盖仪式,白马话称为“道秀”。平武白马人每年正月初二就开始准备搭棚子(本地以前条件差,没有庙,就搭棚子代替)作为祭祀空间。正月初五早上,贝该塔汝准备仪式道具,用荞面(以前则用糌粑)捏出山神与各种动物形象,此道具称为“朵玛”,剪纸也一应完成。至晌午时分,准备工作完毕,前往活动的坝场。下午开始念经,经文内容涉及吉祥、驱鬼、驱病、山神、火神、天神等。念经到晚上,开始彻夜跳圆圆舞。凌晨天亮前,贝该先在神棚里念经,曹盖则挨家挨户驱鬼,从西方到东方,绕村寨一圈往返回神棚等待贝该念经完毕。接着贝该领队跳神龙舞,曹盖随后,组成一列队伍,带着全寨人围寨子转一圈,然后众人坐车到总山神处敬白马老爷。待到祭祀完毕返回,由贝该带领曹盖再次挨家挨户驱鬼,一圈下来已经凌晨时分,仪式活动至此结束。

二月初一,据称是白马藏历年,仪式活动为期一天,只念经敬山神,不跳曹盖。一早贝该准备仪式道具,出发前往山神处,每家每户也自发带着祭品进山。在神山前,贝该念经祭祀,以前这个祭祀要持续两天一夜,需要搭棚子,如今仪式简化,时间缩减为一天。祭祀结束后返回,杀鸡敬神,并开始宴饮跳舞。傍晚时分,前往白马老爷处烧香,一日的祭祀仪式至此结束。

祭神仪式要搭棚子营造祭祀空间,棚子坐北朝南。由贝该准备仪式道具:用荞面捏成各种动物形象,有时上面还会插人形剪纸,组合成为朵玛,用于敬神驱鬼;用剪纸制作厄,厄象征山神,以簸箕或浅筐为座,以树枝搭架,底层摆放面塑,树枝架上插入各类剪纸,象征山神的服饰装扮。道具准备妥当,开始布置仪式空间,将朵玛放置于北面搭起的平台上,平台前的立面上,中间贴“腊柴”,左右分别贴“下”(鸡,代表贝木)、“是”(猴,代表家人)。(图2-74)贝该坐于西北上首的位置,上方悬挂羊皮鼓。厄放在东北角的地面上,石台前摆放三堆“索”(柏树枝),是由各家各户敬献的,上面撒白面,用于在念经的间隙焚烧敬神,帐篷内中心位置放火塘,上架起三角铁,为火神所在。这样一个帐篷和一系列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剪纸为主的道具共同营造出祭祀仪式的空间。

2.“耀拉”与“说地”剪纸

除了在祭祀仪式空间中使用剪纸,白马人也在起居空间中张贴剪纸。在传统白马民居中,火塘的地位神圣,是家庭活动的中心。火塘所在的房间既是厨房,又是客厅。在内室空间的中心位置设火塘,火塘上面放置的三角铁,称为“锅桩”。火塘后摆放的一排矮柜,称为“神柜”,里面可以储物,其上左端的位置摆放装满粮食的木斗,此为家神的位置,用于上香。在贝该塔汝家,斗内还会插“照码”剪纸,鸡头人眼,象征家神(图2-71)。木斗上方的房角处贴耀拉刻纸,上面有牛、山羊、绵羊、鸡、花等形象,象征火神,保佑家畜健壮、兴旺(图2-68、图2-69、图2-72)。有的人家也会在门上贴门吊子,类似汉地的“门笺”(图2-73)。这些剪纸主要由贝木或贝该制作,有需要的人会年前订制,颜色也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在腊月二十七晚上,每家每户会张贴在相应的位置。

图2-71 塔汝家中堂供台香炉中的照码(同上)

图2-72 扒昔家麻伍才里制作的耀拉(2016年8月26日)

图2-73 扒昔家田虎塔演示门吊子的张贴位置(同上)

图2-74 伊瓦岱惹村格格制作的贝木剪纸,从左至右分别为鸡、腊柴、猴(2016年8月28日)

图2-75 跳曹盖面具舞(谢成飞,2005年7月5日)

平武白马人的民俗剪纸传统以贝木为主要传承群体。目前,在白马乡还保持耀拉张贴传统的扒昔家,有剪纸的制作者,也有很多供奉耀拉的家庭。尽管这里的剪纸传承者旭世修并不是刹巴,但他出身贝木世家,剪纸技艺袭自祖辈,他也将这门手艺传授给村中的后辈,旭世修的耀拉剪纸与其他村寨的贝木剪纸从形态上看属同一体系。耀拉剪纸在扒昔家也被称为“说地”,这一称呼与九寨沟白马藏族的一样。

图2-76 跳曹盖,头戴五佛冠者为贝该(谢成飞,2009年5月25日)

图2-77 王坝楚沿线的山上可见仪式过后遗留的剪纸道具(2016年2月17日)

从文县到平武必经九寨沟下塘地区的白马人聚居区,在这条线路上分布着“马家四寨”“勿角四寨”等一些白马老寨。马家地区旧称“三安石”,如今为九寨沟县的乡级行政单位,这里的村寨保持着跳“十二相”的习俗。九寨沟的白马文化兼有文县与平武两地的特点,这里既有文县特色的勒贝传统,也有平武特色的刹巴传统。九寨沟的苯教传统已基本失传,只有少量经书保存下来。杨汝为马家地区文化的传承者,他继承了十二位勒贝的口传文化传统。同时,他也出身刹巴世家,尽管因为时代原因,未能系统地把刹巴文化继承下来,但童年时耳濡目染,记忆下很多文化细节。如今,杨汝可以复原曾经每家每户都要贴的说地的简单纹样。说地象征火神,贴于灶台上。在马家地区,张贴说地的习俗已经消失5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