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村社剪纸调查
一、剪纸与民俗仪式
(一)肥套中的剪纸:以2016年1月22日至25日谭福建家肥套为例
正如上文所述,一场完整的毛南族肥套包括还婆王愿、还雷王愿、还三界愿3个部分,但还婆王愿中的架楹桥部分以及还三界愿可以单独做,且后代可以替上一代或上几代没有做过肥套的长辈补做,因此每次肥套的环节在数量和具体步骤上都需要根据所还代数的多少酌情增加;此外,毛南族肥套在近代历史上“屡受摧残”,师公班子又很少跨师班进行“业务”上的交流,且各师班之间成员的成长背景和学艺背景都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在下南乡,每场肥套所包含的内容都或多或少有所差异。
2016年1月22日至25日,下南乡波川村东旺屯村民谭福建家进行了一场“还一代愿”的肥套,且3个傩愿同时还;除此之外,参与此次肥套的师公大部分均从20世纪80年代初或更早就开始学艺,经验较为丰富。故本文将以此次肥套的仪式过程以及过程中用到的剪纸为例,根据个案的实际操作情况来呈现毛南族剪纸在肥套仪式中的使用情况。
本次肥套由7名师公组成的师班作法,班主为谭雄志。正如前文所述,班主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角色,只要拥有一套装有完整仪式道具的竹编“担子”(图2-1)且拥有一定的声望能够集结师公组成班子,即有资格担任班主。而在每场肥套中,班主除了所拿报酬相对多一些以外,其他则与一般师公无异。
图2-1 图为2016年在思恩镇肯福屯举行的一场肥套仪式中,当时的班主谭益庆师公的竹编担子,里面装有肥套仪式中使用的木面具、傩戏服装等
一旦有主家联系某一个拥有担子的师公,邀请他做班主组织一场肥套或其他法事时,这位师公便起到一个联系人的作用。他会根据主家要求,召集一定数量的其他师公组成一个师班。师班有一定的临时性,每一次班主召集的师公可能在人数和人员上都会有不小的差别,这是因为师公班子成员平时都有自己的主业,且同时还会被邀请作其他的小型巫俗法事,只有在做肥套或其他大型法事时才聚集到一起。这使得每次为肥套仪式“召集人马”时,师班的具体成员都要根据主家需要和师公的“档期”情况进行临时性的调整。但是,每次师班中的主要成员不会有大的变动,而这些主要成员有些从父辈开始就已经一起作法事了。因此,师班在实际操作中也有着较强的稳定性,但不排除小范围的内部人员调整。
1.本次仪式的参与者
本次肥套仪式的主家,即开展还愿的成年男性是居住在东旺屯的村民谭福建(图2-2),1962年出生,其妻谭火力1963年出生,育有一子一女,子女均已成家。他们一家2006年从希远村迁至此移民安置点,该村属于水源社王管辖。
图2-2 谭福建、谭火力(第二排左二、左一)的全家福(本章节关于肥套仪式的照片均拍摄于下南乡东旺屯)
目前他们一家常年在广东做生意。为了举办肥套仪式,全家老少都回到故居,亲朋好友也陆续到来,观看这一场隆重的家庭仪式。
本次肥套仪式的师班共由7名师公组成(图2-3),他们分别是:
图2-3 师班以及两位厨师与项目组成员的集体合影。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谭现祥、谭益庆、谭福军、谭贸行(厨师),后排从左往右依次是裴诗贇(项目组成员)、谭继民、谭高祖、谭雄志、谭义秋、谭经库(厨师)、高宁(项目组成员)
谭雄志,法号仁强,1963年出生,现居洛阳镇江口村大山屯,高中文化程度。1980年开始随父辈学习肥套仪式,在本场肥套仪式中担任班主。
谭益庆,法号仁鑫,1954年出生于下南乡中南村上义屯,现居住在环江县城,高中文化程度。年轻时曾做过代课老师、货车司机,家中孩子长大后开始与父辈一起专职做师公,1995年父亲去世后正式“接担子”,成为家中的第九代传人,并被评为毛南族肥套仪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据他介绍,其家族担任师公已有180余年的历史。
谭福军,法号仁诚,1953年出生于川山镇同伴村,现居县城,是家传第13代师公。1975年,17岁的他高小毕业后便开始随父辈正式学习肥套仪式,是目前从事肥套时间最长的师公之一。他曾在壮族和仫佬族的聚居地生活过,对壮族、仫佬族的各类巫俗仪式也十分熟悉。
谭高祖,法号仁福,1963年出生于下南乡中南村楠木屯,1990年随父辈一起参与谭益庆等人组成的师公班子学习肥套。目前大部分时间外出务工,过年前后回乡做肥套。
谭义秋,法号仁利,1946年出生,现居下南乡下塘村成六屯,高小文化程度,1975年开始随父辈学习肥套仪式,是其家族师公班第11代传承人。
谭继民,法号仁保,1970年出生,现居洛阳镇平原村,高中文化学历,师公谭义秋之子,1990年开始随父学习肥套仪式。
谭现祥,法号仁干,1949年出生,现居川山镇古宾村全校屯,高小未毕业,1980年开始随父学习肥套仪式。
此外还有两名厨师、一名公裁花、一名花奶(毛南语音译),他们虽然不是师公,不参与肥套傩舞仪式表演,但在肥套仪式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肥套仪式中,厨师指的是在仪式中专司杀牲以及负责其他辅助工作的专门人员。肥套仪式中每个环节的杀牲供祭都有严格的讲究,因此厨师们必须熟悉肥套仪式的全部程序,才能保证肥套仪式的顺利进行。在肥套仪式中,厨师通常有两名。在本场肥套仪式中,厨师由谭贸行、谭经库担任。
谭贸行,1953年出生,现居下南乡下南村下朴屯,已经做厨师30年。父亲是师公,但没有来得及在父亲生前传承师公的身份和技艺,因此做了厨师。
谭经库,1937年出生,现居下南乡波川村松仁屯,中年跟随父亲学习厨师,在父亲去世之后接任。
公裁花和花奶是由主家邀请负责在肥套仪式中裁花、护花的两位长者。一般要求这两位长者均来自子女双全、夫妻健在、家庭和睦的两个不同家庭,并且在正式邀请前要请算命先生测算其生辰八字,判定其是否合适在此段时间内担任公裁花或花奶。公裁花负责在仪式期间制作“花枝”剪纸;花奶负责制作红鸡蛋、粽子,并在搭桥时将花枝和楹桥剪纸缝在阳桥和楹桥上,此外还要在仪式期间在卧室婆王的神位前守护香火。在仪式结束后,公裁花和花奶都会得到一定的工钱。本次肥套仪式的公裁花和花奶分别是谭创新和谭爱儒(图2-4)。
图2-4 公裁花谭创新和花奶谭爱儒
谭创新,1949年出生,家住波川村高川屯,育有一子二女。
谭爱儒,1959年出生,家住下南村东谭屯,育有3个女儿。照理来说,谭爱儒并不具备花奶“子女双全”的要求,但在主家寻找花奶的过程中,对方不是档期不恰,就是八字的测算结果不合适。最后考虑到谭爱儒有一个上门的女婿,且谭爱儒的八字测算又非常合适,因此“破例”请她来担任花奶的角色。
2.肥套仪式流程
根据在谭福建家进行的实地调查,为期3天的肥套仪式共进行了42个步骤,各步骤的名称主要依据的是师公所持手抄谟文上的汉语名称。而根据各步骤的民俗含义,大致可以把整场肥套仪式分为准备、还三界愿、还婆王愿(红筵)、还雷王愿(黄筵)、尾声这5个环节。为了便于阐述各环节的推进逻辑,下文将会把与这5个环节联系较为紧密的步骤定义为“主要步骤”,相应地把与5个环节归属关系相对模糊的步骤定义为“其他步骤”,而与各步骤在仪式中的重要性并无关联。
下文将列出两个表格(表4、表5),以两种分类方式呈现仪式流程的大体面貌——表4依据的是各步骤进行的时间顺序,以推进顺序呈现肥套仪式在村社中进行时的本来面貌;表5依据的是各步骤分别归属的环节,以便厘清42个步骤与5个环节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呈现肥套仪式所依据的民俗逻辑。
表4 肥套仪式流程表A(依据各步骤进行的时间顺序)
表5 肥套仪式流程表B(依据各步骤所归属的环节)
表5 肥套仪式流程表B(依据各步骤所归属的环节)(续)
从表4、表5中不难看出:在肥套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往往是3个环节(红筵、黄筵、还三界愿)互相交叉,或者是多个步骤同时进行,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与界线。
在整个过程当中,有大量酬谢诸神、“请诸神吃饭”的仪式,称为“过桌”。在过桌时,如果是请神坛上的神灵下来过桌,必须要在神坛前先由一个师公读谟,然后执事师公当场戴上面具,方能“转化为神灵”,在神坛前经由读谟的师公引导,接受主家的供奉。此环节结束后,扮演神灵的师公要在谟文的读诵中当场取下面具,才能“回到阳间”。故此,师公们常以“一生出入阴阳路,寸舌分开祸福门”的对联自称。除了这些直接从神坛上“请”下来的神之外,还有很多在仪式中出现但只是“路过”此处“顺便”来参加肥套仪式的神灵(例如瑶王、鲁仙、土地等),他们的出场不需要有在神坛前戴面具的特定讲究,一般由师公戴好面具后直接从屋外进来即可。
除了过桌之外,还愿仪式中还有大量其他以傩舞形式开展的驱邪或祝福仪式(例如“李运看风水”“六曹赶凶神”等)以及娱乐观众的民间故事表演(例如“三娘与土地”“土地挑夫向主家售卖猪、鸡”等)穿插其中,甚至有些神的出场方式加入了戏剧性的情节(例如“土地背家仙”等)。这些都起到调节仪式氛围与节奏的作用,体现该民俗仪式所具有的娱乐性特征(图2-5至2-7)。
图2-5“李运看风水”:李运是一位风水先生,他来到主家帮主家“测算”,认定主家所在是块福地,今后主家一定会大富大贵。李运出场时动作诙谐夸张,不时引得阵阵笑声
图2-6 “土地挑夫向主家售卖猪、鸡”:由两位师公扮演的土地和挑夫背着一笼小猪和鸡,要卖给主家。土地和挑夫扮相滑稽、衣衫不整、一瘸一拐地来到宾客眼前,时不时逗乐全场
图2-7 家仙是由土地背着来到众人眼前:土地在过路时遇见正在赶往主家参与肥套的家仙,但家仙由于年纪太大,腿脚不便,土地便将家仙背来仪式现场。而后就是家仙贺筵,为主家扫去家中污秽以保佑肥套顺利进行
3.肥套仪式中主要步骤的简要说明
为体现上述内容含义的连贯性,此部分将按照各步骤归属的环节(即表5的分类方式)对2016年1月22日至25日在村民谭福建家举办的肥套仪式进行简要说明。尽管并不是每一个部分都会使用剪纸,但由于整个肥套仪式含义丰富且各环节、步骤联系紧密,要想了解肥套仪式中剪纸的文化含义及其存在的文化空间,就必须对肥套的整个过程建立比较完整的认知。
1月22日上午10时左右,全体师公、厨师以及公裁花和花奶陆续到达主家家中等候仪式开始。班主谭雄志带来了装着面具和衣服的担子,其他师公则带着自己的谟文手抄本、执杆、筶竹以及“谟组阿”(毛南语音译,师公作法事时所戴的帽子)等必备物品,一切准备就绪。
午饭后,在肥套正式的准备活动开始前,师公班子开始制作剪纸、准备搭神坛和搭桥所使用的竹子等预备工作(图2-8)。在主家现场制作的剪纸包括瓦尼亚、楹桥、纸恭、花带以及花枝,除花枝由公裁花谭创新制作之外,其余都由师公制作。此次肥套中参与剪纸的师公有谭福军、谭雄志、谭益庆、谭现祥、谭继民。
图2-8 图为谭益庆与谭现祥两位师公在未搭建好的主坛上进行剪纸的准备工作
所有现场制作剪纸产生的碎纸屑都要用竹匾接住收集起来,不能掉落在主家家中的地面上(图2-9),待仪式结束之后要将这些纸屑与瓦尼阿、纸恭剪纸一起拿到本地社王管辖范围之外烧掉,但楹桥和花枝剪纸则保留在主家。原因是剪纸是神坛上使用的东西,主家是凡人,家中除了神坛之外的地方不能随意沾染;而楹桥和花枝则象征婆王送给主家的福佑,必须留在家中以示吉祥。
图2-9 制作剪纸时剪下的碎纸屑不能掉落在主家家中地面
(1)准备
①保筵
这里的保筵与上文介绍的婚礼上的保筵一样,都是在祈求家神保佑仪式顺利开展。保筵开始前,谭贸行、谭经库两位厨师要在家仙、三界公、灶王、地主灵娘4位家神的神位前摆上供品(包括肉、豆腐、香支、酒杯、封包等);随后,谭福军、谭雄志、谭现祥、谭高祖4位师公分别在神位前就座,手里拿着保筵需要的谟文以及各自的执杆开始读谟作法(图2-10)。其间配有斟酒、点香等动作,还不时用执杆舀少许生米撒在供桌上,因为信仰者认为人与神都是吃米长大的,所以通过撒米的方式利用米的魂魄来召唤神灵。
图2-10 保筵环节中,谭现祥师公正在灶王神位前读谟,以求灶王前来保佑筵席顺利进行
②搭神坛
肥套仪式使用的主坛由新破开的竹子和石块、木板等材料搭就。稍后,神坛背靠的墙面上从左到右依次将悬挂花林仙官、婆王、三界公、三元神、雷王、社王、灶王7位神灵,两侧各挂两幅功曹(共6位,是雷王的执事)像。整个神坛由3个坛门组成,面对坛门从左往右依次是红坛、三元坛、黄坛。红坛中央将供奉婆王,黄坛中央将供奉雷王,师公祖师三元神以及三界公的神像供奉在中央的三元坛。在1月22日下午的搭神坛环节中,除了婆王像和雷王像,其他神像均要挂起来——这是由于婆王和雷王作为肥套仪式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角色(他们分别是红筵和黄筵的主角),他俩的神像要单独在稍后的接师环节中专门拜请。将神像挂上神坛,寓意神像中的诸仙和部下已经到达主家。整个主坛(图2-11)装饰有大量剪纸(包括坛门上的瓦尼阿、坛内的纸恭以及坛门上方的盘龙)。除此之外,在黄坛坛门上方还要张贴雷王愿愿文(由谭高祖师公现场写就)、摆放供品等。
图2-11 搭建好的主坛
三界坛设在家中香火堂前,香火堂下方挂有一束纸恭。因为香火堂上已有三界公的神位,故不需要另外搭建,只需摆上供品即可。
神坛是肥套期间神灵“进驻”、接受主家还愿、给主家送去祝福的场所。1月22日晚饭时分,两处神坛均已搭建完毕。
③点鼓接师
1月22日晚饭后,点鼓接师环节正式开始。点鼓时,师公谭福军、谭义秋按照一定的节奏敲击祥鼓(肥套中使用的乐器之一),谭高祖、谭继民负责读谟。该仪式结束后,所有乐器才可以开始使用(图2-12);稍后,师公谭雄志和谭继民穿上红黄两色的服装,在主家门外进行接师的步骤。这个步骤是师公们请三元祖师来到主家,目的在于祈求祖师保护肥套仪式期间的安全,也保佑他们施法顺利(图2-13);最后两位师公要将婆王、雷王的神像迎接到家中并交到主家手里,同时还要代表三元神送给主家3根花枝。此环节结束后,婆王、雷王的神像将被挂上神坛中的相应位置。
图2-12 点鼓
图2-13 接师
④洗面
准备环节的最后要进行“洗面”的步骤。在此步骤过程中,师公谭福军在主家卧房中的供桌前读谟作法,邀请婆王及其手下花林仙官前来洗面并“用餐”,信仰者认为只有经过这种迎神的方式,婆王和花林仙官才能入驻神坛(图2-14);此外,此次肥套还要在屋外搭建供桌为上宫大王(即北方黑地大王)洗面(图2-15),这是因为主家的上宫愿还没有还,所以要在肥套期间请上宫大王来参加仪式并领取供品,此次为上宫大王洗面的师公是谭现祥。
图2-14 谭福军师公在主家卧室读谟,恭请婆王和花林仙官洗面
图2-15 谭现祥师公在屋外搭建的供桌前为上宫大王洗面
(2)还三界愿
①纳牛
第二日上午,两位厨师在主家谭福建家屋外宰杀了一头黄牛,将牛肉煮熟后端到三界坛前,师公谭雄志读谟,请求三界公收纳主家供奉的黄牛。如前文所述,三界公在成仙前是一个放牛郎,故还三界愿需要一头牛作为祭品。纳牛便是三界公接受祭品的仪式。纳牛之后,还三界愿才能开始。
②三界坛前入光
入光,又叫“三光引路”,即毛南族象征时间的三光(日光、月光、年光)女神为参加肥套仪式的神灵引路,便于他们顺利入驻神坛并接受主家酬神的邀请;且在肥套仪式结束时还要请她送众神回去,叫做“退光”。入光和退光是肥套正式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本次肥套仪式中,在三界坛以及主坛的红坛、黄坛等3处各入光一次。三界坛前入光的环节由谭雄志师公读谟,谭现祥师公扮演三光女神,头戴木面,耳边插着剪纸制作的花屏装饰,身着红袍,随着鼓点起舞。其间三光女神手执铜铃叮当作响,寓意众仙正骑马前来。
三界坛前入光后,三界公将随三光女神来到主家,还三界愿就此正式开始。入光结束之后,三光女神送给在场的主家谭福建一根花枝表示祝愿,主家随后将花枝送到卧室中交由花奶插在事先备好的竹编花篮内(图2-16)。
图2-16 三界坛前入光
③三界公过桌
在三光女神带领三界公来到主家进入神坛之后,就要进行过桌。如上文所述,过桌即为由师公作为主家和神灵之间的中间人,带领主家向神灵献上供品(图2-17)。神灵领完供品后,接受主家的还愿并为主家送去祝福。师公谭义秋一边读谟一边用筶竹打拍,谭高祖着红袍戴面具扮演三界公。在厨师谭贸行的帮助下,三界公接受主家献上的牛肉、豆腐、米酒等供品,并拿酒杯回敬主家以表感谢。
图2-17 三界公过桌时,主家在师公的带领下向三界叩拜
④焚烧三界愿愿文
这是还三界愿的最后一个步骤,过桌完毕后,师公将若干年前主家在许三界愿时写下的愿文从竹筒中取出,在三界公的引导下焚烧愿文(图2-18)。此环节意味着还三界愿圆满完成,三界坛上的瓦尼阿也要拆下。此后的肥套仪式中不再使用三界坛。
图2-18 师公焚烧三界愿愿文
(3)还婆王愿(红筵)
①架楹桥
又叫“架红桥”“(谷旦)架红布桥梁”。此部分包括解关、唱欢种五朵花、转桥、安桥、上报表名5个部分,是红筵的重要预备阶段。如上文所述,如果主家经济条件不允许,可以在正式进行完整的肥套仪式前选择合适的时间先将此部分单独完成。
解关时,4位师公(谭益庆、谭雄志、谭现祥、谭高祖)读谟(图2-19),谟文中讲述了希望消除主家各路怨结的心愿;主家谭福建面向门口而坐,不时焚烧纸钱;主家面前摆放着花枝、纸钱和纸桥,意味着各方怨结将通过这座桥,领取“过路费”后离开主家。只有消除了怨结,才可以顺利接受接下来婆王赐予的福气。
图2-19 解关
唱欢种五斗花(图2-20)是肥套仪式中最有民间趣味的步骤之一——众师公及公裁花、花奶、主家在厅堂中围绕圆桌而坐,桌上堆放着水果、香烟、米粽、红鸡蛋等供品以及花斗、米桶等,桌旁放一只长生鸡(一只3年以上的公鸡)。“欢”是毛南族民歌的一种形式。在肥套的唱欢中,大家依次咏唱赞美圆桌上的供品,每唱完一段,要依次向桌上的米桶中插5根花枝,寓意栽种五斗花。
图2-20 唱欢种五斗花
结束后,要将所有花枝取下放入竹编花篮中,接着进行转桥和安桥。转桥时,公裁花谭创新和花奶谭爱儒抬着楹桥的两头,主家谭福建手提装有长生鸡的鸡笼和花篮站在花桥下顺时针转圈,谭雄志、谭高祖等师公绕旁读唱谟文伴随(图2-21)。转唱数圈后,主家将长生鸡和花篮送入卧室,交由花奶看护,而众师公将楹桥绑系在主家卧室门口(图2-22)。整个过程喻示着楹桥已经从花山连接到了主家的卧室,将婆王送子的祝福接到家中。其中用到了花枝和楹桥剪纸。
图2-21 转桥
图2-22 绑在主家卧室门口的楹桥
最后是上报表名,主家在做肥套之前使用奶名,在肥套后还愿完成,要换一个新的名字,寓意着已经得到了诸神的福气,这个新的名字就是表名。本次肥套仪式中,主家奶名为谭福建,上报的表名是谭贵福。上报表名就是要把书写主家表名的红纸插在楹桥一侧,祈望诸仙和先祖继续保佑主家。
②安楼
即安放花楼,由师公将象征婆王住处(婆王住在花山上的花楼中)的纸扎花楼摆放在红坛婆王神像旁。纸扎花楼上装饰有少量剪纸。
在进行此步骤之前,女主人谭火力的娘家已在事先定好的时间(1月23日上午9点左右)来到主家,送上一床包裹着糖果的新被子。娘家的新被子送到之后,安楼才能开始。9点10分,师公谭义秋读谟之后,郑重地将新被子吊在花楼正上方,花楼周围摆放象征多子的粽子、苹果、红鸡蛋等供品(图2-23)。安放花楼之后,婆王才可以在开坛之后“入住”花楼。
图2-23 摆满供品的花楼
③开红坛
红筵的开红坛在红坛正式迎接神降临(主坛前红筵入光)前进行,相应地,黄筵也有开黄坛的步骤,两者统称为“开坛”。在实际操作时为节省时间,红筵的安楼和开红坛以及黄筵的安黄坛和开黄坛4个步骤都同时进行。在本次肥套仪式中,师公谭义秋、谭高祖在婆王像前就座,负责安楼和开红坛,师公谭益庆和谭高祖在雷王像前就座,负责安黄坛和开黄坛(图2-24)。4个步骤除安楼需要把被子固定在花楼上方以外,其他都是以读谟的形式进行,其间主家还需不时与师公一同起身面向神坛叩拜。
图2-24 开坛
④架阴桥
在婆王及花林仙官等掌管红筵的神灵降临(主坛前红筵入光)之前,要给神灵铺就一条从神坛通往主家卧房的“阴桥”,这个仪式就叫做“架阴桥”。整个肥套仪式过程中一共要架两次桥,一次为阴桥,一次为阳桥,阴桥通神,阳桥通人。
架阴桥由师公送花、鲁仙伐木、瑶王打鸟送花、转桥、安桥5部分构成,5部分的情节逻辑是:架桥需要花枝和山里的木头,首先,师公谭雄志将代表男女的两根花枝送给主家(图2-25);稍后,鲁仙(谭继民扮演)作为掌管森林木材的神,需要伐木给主家送木材(图2-26);鲁仙在森林伐木时遇见住在森林里打鸟的瑶王(谭高祖扮演),瑶王打鸟时捡到了5根花枝,因此也要前去送给主家(图2-27);接着,由花奶和公裁花一起将先前收到的7根花枝插在竹子编成的阴桥上,随后,两人抬起阴桥的两端,主家谭福建左手提花篮,右提装有长生鸡的竹笼,在阴桥下站定,3位师公(谭雄志、谭继民、谭高祖)读谟并击打筶竹伴奏,绕主家顺时针旋转,即为转桥(图2-28);最后,将阴桥插满花枝的那一头绑在红坛处,另一头接入主家卧房中(图2-29)。
图2-25 师公送花
图2-26 鲁仙伐木
图2-27 瑶王送花
图2-28 转阴桥
图2-29 阴桥的一头绑若干花枝,并将其固定在红色的婆王坛(红坛)坛门左上方,另一头接到主家卧室床前
⑤主坛前红筵入光
在实际进行时,此步骤与主坛前黄筵入光同时进行。主坛前红筵入光即三光女神带领众神正式降临红坛。主坛前,一位师公(谭继民)负责读谟,另一位师公(谭现祥)扮演三光女神,具体过程与三界坛前入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⑥架阳桥
架阳桥与架阴桥环节基本相同,包括师公送花、瑶王搭桥送花、转桥、安桥等内容。与架阴桥不同的是,阳桥的材料不是竹子,而是一条花布,布匹的一侧由花奶缝上7根花枝。转桥结束后,同样将阳桥缝有花枝的一端绑系在红坛上方,另一端延续到主家卧室内(图2-30)。
图2-30 固定在红坛上方的阳桥,位置与阴桥相同
⑦放长生鸡
放长生鸡是整个肥套仪式红筵环节中的重要部分,由婆王的手下——花林仙官主持进行。
1月24日16点40分,身着红色道袍、头戴仙官木面并佩戴花枝和花屏的花林仙官(由谭雄志扮演)出场在主坛前舞蹈,其他师公在一旁击鼓伴奏,主家谭福建双膝跪在神坛前的草席上。表演过程中,花林仙官不时用红袍宽袖盖住主家的头部并念咒语,如此重复3遍后,双手合十用食指在主家背上画写道符。在此期间,两名师公抱长生鸡喂米并安抚“作法”,另有师公将一根红布条捆扎成小人形象,即“花妮”(“妮”是毛南语音译,意为小孩),花妮的头部是一枚红鸡蛋,左右两手各插一根花枝。
稍后,花林仙官将花妮捆绑在主家的背后(图2-31),然后在花妮周围洒少许大米,抱起长生鸡将其轻轻地放于主家背部。此时所有的师公全部将手举起,作“山”字或“川”字手势,寓意为长生鸡护法,形成山川之势,以掩住长生鸡耳目,使其安定平和,把婆王的祝福顺利送给主家(图2-32)。
图2-31 花林仙官帮助主家背上花妮
图2-32 放长生鸡
主家背着长生鸡缓步向前,向卧室走去。一般认为,长生鸡如果能够顺利安稳地到达主家卧室,就说明这个师公班子法力高强,肥套仪式成功顺利。
⑧婆王过桌
在以上步骤进行完毕后,轮到头戴花枝与花屏的主角婆王(由谭现祥扮演)“正式登场”。传说婆王从花山来到主家途中要经过瑶王看管的森林,因此瑶王此时也要出场(谭高祖扮演)为婆王开山铺路(图2-33)。主家谭福建手持香支和树叶与婆王相互对拜后,师公将主家手中的香支插入红坛香炉,之后进行婆王过桌,过桌过程与三界过桌类似。结束后,婆王将头上插的花枝赠予主家,主家接到花枝后送到卧室,将其交给花奶看管。
图2-33 瑶王为婆王开山铺路
图2-34 焚烧婆王愿愿文
⑨焚烧婆王愿愿文
此时,整个肥套仪式的红筵部分已经接近尾声。在这个步骤中,众师公将为主家焚烧当初写下的婆王愿愿文,正式销愿。所有师公都站在婆王坛前,读谟念唱《婆王愿文书》,并击打铜铃伴奏。手持香支的主家谭福建站在一旁,师公谭福军将婆王愿愿文以及两根和愿文一并封存的花枝从竹筒中拿出,撕碎放入香炉焚烧。至此,还婆王愿(红筵)正式结束。
⑩杜丹纳定
“杜丹”是毛南族专门掌管红福带的神,“纳定”是毛南语音译,意思是分发红福带。肥套仪式开始前,花奶谭爱儒事先准备好了若干条长约3尺(一米)、宽约一寸(3厘米)的红色棉布带作为福带,在杜丹纳定这个步骤中由一位师公(谭雄志)先后将其分发给主家、主家家人、师公、厨师、花奶、公裁花、亲友及宾客。大家将红福带系于腰间(图2-35)。红福带被视为此次仪式的吉祥之物,离开时要一并带走。
图2-35 杜丹纳定
⑪润花
该词为毛南语音译,是指将卧室花篮中的所有花枝重新组合到一起,再次送入房中的仪式步骤。4位师公(谭雄志、谭继民、谭高祖、谭益庆)、公裁花、花奶、主家、主家妻子一并围坐在圆形竹匾周围,竹匾上洒满生米,中央放着之前唱欢种五斗花用的米桶、粽子、红鸡蛋以及所有花枝。花枝被分为5份,谭雄志、谭继民、谭益庆、公裁花、花奶5人面前各一份,在师公谭高祖的读谟声中,5人将花枝按顺序一枝枝插入米桶中(图2-36)。插完所有花枝后,由花奶将所有花枝从米桶中取出,和粽子、红鸡蛋一起包裹进之前绑在花楼上方的新被子中,最后送入主家的卧房内。
图2-36 润花
⑫拆桥
此后,师公拆下之前搭好的阴桥和阳桥。至此,红筵环节的所有步骤全部结束。
(4)还雷王愿(黄筵)
①安黄坛、开黄坛、主坛前黄筵入光
安黄坛同红筵中的安楼作用类似,但只需读谟即可;开黄坛、主坛前黄筵入光与红筵中开红坛、主坛前红筵入光的过程和意义基本一致,且都是同步进行(见上文图2-24),这里不再赘述。
②喝“昆仑水”
前文在介绍毛南族对雷王的信奉时,曾介绍过雷王被释迦牟尼制伏后改吃斋饭的民间传说。因此肥套仪式中准备请出雷王之前,平时吃荤的师公以及主家都要喝一口“昆仑水”来漱口(图2-37),以示对雷王的尊敬。
图2-37 在雷王到场前,主家要喝“昆仑水”以示尊敬
③雷王过桌
雷王(谭现祥扮演)来到主坛前接受主家拜祭后,坐定开始“享用”给他的供品——雷王过桌随即开始。雷王过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素宴(图2-38),第二部分是包含一头小猪的荤宴(图2-39)。尽管雷王平日吃素,但是人们在还愿时为表达对雷王的酬谢,必须要请雷王破戒“开开荤”。
图2-38 素宴上,挑夫作为来抢食物的“捣乱者”再一次出场,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图2-39 雷王在荤宴上要“吃”一只小猪
④焚烧雷王愿愿文
过桌后的雷王即将见证主家销愿的时刻。在所有师公们的集体读谟声中,雷王用手中的执杆挑破并撕下黄坛坛门上张贴的雷王愿愿文,放入香炉中焚烧(图2-40)。至此,黄筵环节全部结束。
图2-40 焚烧雷王愿愿文
(5)尾声
①退光
1月24日22点30分,在师公谭继民的读谟声中,由谭现祥扮演的三光女神跳起傩舞,退光开始。和入光的作用相对应,退光是请出三光女神带领所有神灵离开主家返回仙界。这是肥套结束的标志。舞蹈结束后,师公谭现祥迅速在主坛前双膝跪地并捂住耳目,寓意众神已归去,师公已恢复到凡人身份,不再过问神仙之事、不再听闻神仙的锣鼓之声;此时主家迅速上前摘下师公谭现祥佩戴的面具(图2-41),放置到卧室床上的被子里,寓意众神将保佑主家后代健康成长。整套动作完成后,师公谭现祥才可放下双手起身。
图2-41 退光
②满供
所谓满供就是请三界公、婆王、雷王等所有参与肥套仪式的神灵共同享用最后的筵席,表达师公和主家的感激之情。满供开始后,两名师公(谭高祖、谭继民)在主坛前读谟,谟文念诵完毕后,两人双手捂耳,将执杆压在反扣的簸箕底部,并用双脚交叉踩过执杆(图2-42),寓意肥套仪式全部结束,执杆也失去了法力。
图2-42 师公双手捂耳,将执杆放在反扣的簸箕背面,用双脚交叉踩过执杆
③拆除神坛
满供结束后,当晚主坛就要被拆除(三界坛无特殊搭建,故不需要专门拆除),两位厨师收起神像,拆掉竹架,并将瓦尼阿、纸恭等剪纸收集起来放入麻袋中,准备第二天消坛时统一焚烧(图2-43)。
图2-43 满供结束后师公和厨师们正在拆除神坛
与此同时,在主家谭福建的大门外,众多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图2-44),开始对歌欢唱,庆祝肥套仪式圆满完成,聚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5点才结束。
图2-44 众亲友边吃夜宵边对山歌
④收兵
收兵是肥套仪式最后非常重要的步骤。1月25日上午,已经拆除的主坛上只剩下木板台上摆放着的香炉2尊、生米1碗、熟肉3碗、红包3个。师公谭雄志读谟斟酒,随后拿起手边竹竿开始击打神坛,并在地面划半圆后一直划到主家厅堂门外,之后用手中竹竿在空中画符;在此之后,师公谭雄志将刚斟满酒的酒杯拿到门口反扣在地,并将碗中熟肉交给厨师装入麻袋中;最后,谭雄志代表所有师公取出碗中生米和一个红包交给主家,完成以上步骤后将筶竹反扣在主坛上,取3支燃烧的香支在手上画写符号,随即合拢手掌,走到门外后才把手放开。
走出房门后,谭雄志将主家的房门关好(图2-45)。之后3天,除家人以外,其他人不得进入主家。
图2-45 师公帮主家关上房门,代表所有仪式全部结束,寓意所有福佑都将留在主家
⑤消坛
1月25日上午10点30分,厨师谭经库在村口田埂上进行消坛。所有神坛上不能带走或不能再次使用的物品都将被带到村口社王管辖范围之外,进行焚烧填埋(图2-46),其中包括剪纸瓦尼阿和纸恭。这个过程叫消坛。
图2-46 消坛
之所以要消坛是因为这些物品是神灵用过的东西,不属于凡间,故要通过“过火”的方式还给神灵。
4.肥套中剪纸的使用情况
肥套仪式的42个步骤中,有29个步骤用到了剪纸。这些剪纸的具体使用情况见表6。
表6 肥套仪式中剪纸的使用情况
表6 肥套仪式中剪纸的使用情况(续)
表6 肥套仪式中剪纸的使用情况(续)
表6 肥套仪式中剪纸的使用情况(续)
表6 肥套仪式中剪纸的使用情况(续)
表6 肥套仪式中剪纸的使用情况(续)
表6 肥套仪式中剪纸的使用情况(续)
表6 肥套仪式中剪纸的使用情况(续)
(二)其他仪式中的剪纸
根据在下南乡境内近10个自然屯的实地走访以及对所接触师公的口述调查,我们得知,除了肥套仪式之外,还有很多巫俗仪式也会使用到剪纸,具体情况将在本部分简要介绍。需要说明的是,本部分关于破关、合命、添粮补寿、肥庙4个巫俗仪式中剪纸使用情况的介绍,源自村民家中的剪纸遗存状况与师公口述资料;而对围村这一巫俗仪式中剪纸的使用,则是根据2016年1月18日至19日在下南乡波川村木国屯进行的一次围村仪式现场的记录。
1.其他巫俗活动中的剪纸
(1)围村
围村是在自然屯新建立的时候安放守屯神,或者是在村庄接连发生灾祸时祛除瘟神的仪式,都是为了祭祀守屯神李大将军。围村是以自然屯为单位的祭祀活动,根据村庄大小来决定所请师公的数量,且全村每家每户都要有代表参与仪式。
距离波川村村委会所在地高川屯约1公里的木国屯,是一个目前只有25户居民的小村子,10年前从距离现在村址500米之外的圣母山山脚整体迁移到现在的平地上,但一直没有进行安守屯神的仪式。2015年年底,村大队集体商议决定要在2016年年初进行为期两天的围村仪式,约1万多元的仪式花费由每户均摊。
2016年1月18日下午,木国屯的村民和请来的3位师公(谭壮吾、谭金战、谭承继)围坐在一起制作围村用的纸旗(分为红旗、黄旗、粉旗3种)以及榜剪纸(图2-47、2-48)。
图2-47 木国屯的村民和请来的3位师公一起制作围村用的纸旗以及榜剪纸(以下图片均拍摄于下南乡木国屯)
图2-48 白色的榜以及红、黄、紫三色纸旗
第二天(1月19日),在围村仪式正式开始前,首先要在村子中央搭建一个作法用的神坛,并用长竹竿将3幅纸旗和若干榜固定在竹竿顶端,竖立在神坛边(图2-49),并且以同样的方式竖一根竹竿在村口(图2-50)。竹竿用来示意外村人,本村落正在进行围村仪式,外人会自觉回避,不会在仪式期间进入村中;除此之外,还要将做好的纸旗插在村子所属区域的外围,并用绳子捆上红塑料袋连成一条长长的围栏,这样就将整个村子“围”了起来,这就是围村名字的由来(图2-51);而在村里各守屯神的神龛中,也要放置若干纸旗和榜(图2-52)。
图2-49 塑料布下方是围村仪式需要的神坛,神坛旁边竖一根长竹竿,顶端固定有3幅纸旗和若干榜
图2-50 绑着纸旗与榜的竹竿立在村口,向周围村民示意目前本村正在进行围村法事
图2-51 将做好的纸旗插在村子所属区域的外围,并用绳子捆上红塑料袋连成一条长长的围栏,把村子“围”起来
图2-52 放在守屯神的神龛中的纸旗和榜
仪式正式开始后,3位师公首先在神坛前读谟、请神和作法(图2-53),主要请的神灵是李大将军、太子六官以及三界公。之后,每位村民要在神坛前领走纸旗3个(红、黄、粉各1个)、榜1根、“梅山福水”(师公作过法的神水,当地人认为可以祛除瘟神)1碗(图2-54),放在家中的祖先牌位前,等待师公挨家挨户作法驱邪(图2-55)。待师公到自家家中作完法事后,该家男主人要将纸旗和榜插在正门与墙之间的缝隙中(图2-56)。
图2-53 师公在神坛前读谟、请神和作法
图2-54 村民在神坛前领走纸旗3个、榜一根、“梅山福水”一碗
图2-55 师公在村民家中作法,在点燃的桐油上喷洒“梅山福水”以祛除家中一切凶神
图2-56 插纸旗和榜
等全村家家户户都完成驱邪仪式后,师公要到村子的各个入口处“封路”(图2-57)。此后,村庄要封闭3天,外村人不得进入,本村人也不得外出,违规者要向村民缴纳罚款。
图2-57 师公在村子的各个入口处封路
(2)添粮补寿
毛南族的老人年过六旬之后如果身体不好,会被认为是“马倒了”,需要请师公择吉日作添粮补寿,来为自己“增加马力”。这个仪式过程中也要用到剪纸。
首先,要剪出一个红色的寿字,贴在黑纸上,并在四周写上吉祥祝福的话语(例如康乐余年、人歌上寿、阴阳合德等),有的还写上八仙的名字,悬挂在厅堂墙上,叫做“寿屏”。但现在的寿屏基本不用剪,而是用模具直接在红纸上画出寿字,然后把寿字周围用墨涂黑;除了寿屏之外,还要剪12匹小马,其中6匹为红色,6匹为白色,红色的代表“马力充足的好马”,要贴在写老人姓名的红纸周围(图2-58);白的则代表“病马、瘟马”,要在师公作法后扔到屋外。
图2-58 下南乡波川村高川屯村民谭宏钊给父亲作添粮补寿时用的红马和寿屏
(3)破关与合命
为新生儿进行的破关仪式要根据算命先生的算关结果(图2-59),由师公读谟破除关卡,以保佑新生儿健康平安长大。根据师公的谟文手抄本记载,每个人的一生要过72关,如果哪一关或哪几关被算出“过不去”,就需要逐一破除。其中部分关卡的破解仪式会用到花童和茅郎(均为毛南语音译)这两种剪纸(图2-60)。花童是居住在花山上的小神,是婆王和花林仙官的手下,也是帮助解除关难的使者;在花童的使用方式上,不同关卡都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都要在仪式最后将花童送进卧房中小心存放,不能随意丢弃。而茅郎剪纸的作用则恰恰相反,它象征着携带“不好的东西”的替身,在制作时必须剪出眼睛、鼻子和嘴,因为在仪式进行时需要在这些部位作法。仪式过后,茅郎要被烧掉并将灰烬扔出门外。
图2-59 下南乡波川村高川屯村民谭宏钊2015年年底给小孙子作解关时算命先生写下的测算结果。这张测算结果要交给负责解关的师公来化解难关。下方凶神一栏中用香烫小洞是师公完成解关后留下的印记
图2-60 师公谭福军制作的茅郎(左)和花童(收集于下南乡东旺屯)
为相亲男女双方进行八字合命的仪式也要用到花童,使用方式和破关中花童的使用类似。
(4)肥庙
如前文所述,毛南族的肥庙即分龙节,是毛南族在夏至过后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的节日。肥庙分为庙祭和家祭。根据文字资料,庙祭中的椎牛仪式需要用到纸锭剪纸:“椎牛前,先在一头白水牛的头上挂满纸金锭和纸银锭,以蒙其眼,然后把四腿缚牢。师公一面喃喃念经,一面钳住一根锐利的耙钉,立于牛的天庭,命一壮汉用锤猛击……”但在“民国”初年,各村三界庙相继被毁,庙祭失传。直到2006年,县文化部门召集一些较为年长的师公凭借对父辈师公的回忆,才恢了庙祭。但因重修三界庙的计划还在商讨过程中,庙祭只能在空地上或者搭建的舞台上进行。目前庙祭中椎牛仪式所使用的纸锭与纸恭形状一致,但含义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颜色包括粉、紫、黄、绿4种,且并不称之为纸锭,也无确切的名字。在纳牛仪式的“三界点牛”环节中,要选一头黄牛将其拴于象征四季的4根柱子中央,将象征四季的剪纸挂在牛头上。师公围着牛转圈读谟(图2-61),请三界公下凡领受凡民恭谢,并保佑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民健康长寿。
图2-61 师公围绕黄牛读谟作法(谭承松于2015年拍摄于下南乡)
此外,肥庙期间还会搭建起和肥套仪式中类似的神坛,挂上神像,具体神像比肥套中略少,从面对神坛的左侧依次挂婆王、三界公、三元、雷王、社王几位主神,神坛坛门上粘贴瓦尼阿剪纸。
2.丧俗中的剪纸
(1)佛坛装饰
如前文所述,毛南族十分重视丧俗,家里有人过世要请吉生到家里做佛教道场、念诵经文,帮助亡灵往生极乐世界。念诵经文的佛坛与肥套仪式中的神坛一样,都需要临时搭建,但丧俗佛坛供奉的是佛教三宝(图2-62)。佛坛中也有剪纸——在佛坛中央的台面上要放置一张剪有3个寿字或八卦图样的平面剪纸,周围剪有形制并不统一的花纹作为装饰,此物品放在香炉台下面,起到装饰佛坛的作用。
图2-62 吉生卢长胜祖传的“佛法僧”画像轴,丧俗仪式中,它们将被挂于佛坛正中(拍摄于下南乡上光屯)
此外,如果逝者的丧俗仪式中需要举办“招魂”仪式(客死他乡的死者需要此步骤),或者死者家属要给死者举办一场超过7天的大法事,则被称为“大道场”。办大道场要搭建外坛,即双层佛坛,需要悬挂更多的神像和对联,且要在坛门边框的空白地方以及对联两侧张贴一些大小、形状、图案都没有严格规定的剪纸装饰,但均使用红色。据白事先生卢长胜(生于1964年)介绍,给大道场坛门做剪纸装饰的习俗是向周围的壮族学来的。
(2)仪式道具
在丧俗仪式的出殡下葬环节,孝男、孝女要手持写有逝者名字的黄幡(毛南语音译)走在队伍前,下葬之后将其插在逝者坟头;如果逝者是90岁以上的老人,则要制作三黄旗(毛南语音译),即除了黄幡之外还要另做两个形制类似但是颜色不同的纸幡,三黄旗的用途和黄幡一样;另外在出殡环节,孝男、孝女还要拿着意为引导祖先来接引亡魂的剪纸“三喇幡”(毛南语音译),下葬之后,三喇幡要拿回家中烧掉。
在竖立墓碑的安坟环节,要制作纸砂柳(毛南语音译),拴在竹子上插在坟头(图2-63),是安坟的标志。
图2-63 下南乡高川屯附近一处刚刚做完安坟仪式的墓地,主持这场安坟仪式的是高川屯吉生谭醒雨(拍摄于下南乡高川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