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江南四季好风景
王益民
在自己即将“知天命”的时候,产下了这样一部散文集——《心灵散步》,可也算是一件幸事。一来,我的另外已经出版的五部著作毕竟属于教育专著,多少缺一点“菩萨低眉”的东西,其实,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是一个人,一个感性的人,一个有童心的人。二来,我曾先后在芜湖、无锡、江阴、镇江四个地方工作、生活过,每处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近年来,我多次进行精神回望,并用笔记录下心灵散步的足迹,结集出版,让串串脚印,直抵我心灵的故乡。
我的前35年是在安徽度过的,南陵(芜湖一县)出生,宣城读书,又在南陵工作。这是我的人生“第一季”,就叫皖南吧,因为这个名称不仅涵盖了南陵和宣城这两处,更重要的,皖南是一个想起来就感到古朴和水润的名字。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叫夹河垴,有一条条的河流、一方方的荷塘,还有一群群光着腚的屁孩。现在,那里还住着我的双亲。还有“何家后”,我的外婆家,外婆的白发和一次次的目送在今天还格外清晰,“长外甥”享受到的“溺爱”温暖了一生,以至于想起外婆我就有一种去她坟前痛哭的冲动。青年时,在“相看两不厌”的宣州就读师范,还很青涩的我竟也有紫藤萝的幻想。工作了,回到家乡,15年的磨炼没有让自己变得成熟,反而更加不安分,在教育的铁屋子里,醒来、抗争,然后选择独自出逃……
我出逃到了“好地方”无锡,开始了我的“第二季”,清晰地记得在第一次绕道宜兴奔赴无锡的汽车上,我循环哼唱着“小小无锡景”“太湖美”“二泉映月”,幻想着未来。整整8年,我把教育生涯最黄金的年龄献给了无锡,也得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成长,从一名“乡下人”蜕变成“城里人”,从一名悠闲的教师成长为忙碌的黄牛。我爱无锡,爱太湖边那一张平静的书桌,爱梅园校区那一个个匆匆的背影,爱“白宫”里每天早上6:20的晨会,爱我的学生的一个个鲜明的个性……当所有的恩怨都已消散的时候,我看到了夕阳下军嶂山的无比壮美。
因为2004年10月那次“苏霍姆林斯基国际研讨会”,我与江阴华士国际学校结下了善缘,准确地说,是教育思想之缘,“苏式”教育的博大襟怀和仁爱思想让我倾慕,华士国际的人文思想和民主教育理念让我神往。2007年暑假,无锡,没再能留下我追寻的脚步,我来到曾经诞生过游圣徐霞客的江阴(澄江)——续缘。人生“第三季”很短,才两年,但我浸润其中,也熟识了一个个教育名人,还把“四个一点点”化为习惯,“每天比规定的做多一点点,每天比规定的做早一点点,每天比规定的做好一点点,每天比规定的做巧一点点”,养成的还有一种叫作“包容”的品质。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2009年,我散步到了“第四季”——镇江,一座“美得让你吃醋的城市”。北宋科学家沈括也是路经镇江,在“梦溪园”著述传世之作《梦溪笔谈》,从而圆梦镇江。5年来,我迎来了创作和事业的丰收期,推开我的办公室的窗户,能清晰地瞭望到繁华的中山路和不远处的“梦溪园”,无数次推开、无数次把自己幻化成一位游子、一位诗人。是梦溪园的文化滋养了我?是“文心雕龙”的灵气启迪了我?还是大学山的雪松庇荫了我?应是人到中年后的一种人生自然梳理与阐发吧。
除了这“四季”,在我的这本集子里,还有一个章节,我把它叫作“季外季”,都是“四季”的一些生活闲趣。那时候还没有“微博”,网易的“心情”也还没有登场,我用一两百字的短札,记录着我的生活点滴。我的学生说:“最让同学们着迷的是那所谓的王氏幽默……课堂总是那么轻松,总是那么智慧,总是那么意味深长。至于那听不懂的幽默自然就成了日后每每想起的时候最有味道的咀嚼。”不仅课堂上时常流淌着欢声笑语,生活中也不乏轻松愉快,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用这种品质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课堂中,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最主要的,从2006年开始,我用笔把这幽默的瞬间捉住了,放在亲爱的读者,你的面前。
人生“四季”,季季都有自己的不同,季季都有自己的精彩,季季都有自己的遗憾……记录,让一个人的历史也能定格,让一个人的历史也能传播,“当你老了”,抚摩从前的脚印,告诉世界:我来过,我——很快乐。能不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