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作战篇

兵法导读

作战,此处是指“始战”,即从事战争准备,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战阵交锋。

本篇主要阐述了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关系、速战速决的战争方针和因粮于敌的后勤保障原则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孙子从战争的一般规律出发,论述了战争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依赖,认为“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从经济方面,反映了孙子慎战的战争观。从战争对经济的巨大依赖关系出发,孙子得出结论,用兵打仗,贵在神速。强调“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一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成为孙子最为著名的作战指导方针之一。为确保速战速决作战指导方针的顺利实施,孙子还提出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军事后勤保障原则。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②千乘,带甲③十万,千里馈粮④,则内外之费,宾客⑤之用,胶漆之材⑥,车甲之奉⑦,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⑧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⑨货,则诸侯乘其弊⑩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⑪。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①驰车千驷:驰,奔、驱。驷,以四匹马驾驭的轻型战车,又叫驰车。此句话谓套四匹马的轻型战车一千辆。

②革车:重车,辎车,用来载军粮器械的兵车。

③带甲:春秋战国时期称武装士卒为带甲。

④馈粮:运送粮草。

⑤宾客:各国诸侯的使节及游士。

⑥胶漆之材:指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

⑦车甲之奉:指千里行军车甲修缮的花费。

⑧暴师:暴,露,曝之本字。暴师,军队长期在外。

⑨殚:尽。

⑩弊:疲困,此有危机之意。

⑪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速,速胜。巧,工巧。久,拖延。意思是说用兵打仗只听说指挥笨拙而求速胜的,没见过求巧而久拖的。

译文

孙子说: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军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宾客使节的招待费,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每天都要耗资巨大。只有做好了准备,十万大军才能出动。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趁机举兵进攻,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即使是笨拙的指挥官也会要求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粮不三载②,取用于国,因粮于敌③,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④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⑤,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⑥。力屈财殚,中原⑦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⑧,甲胄矢弩,戟盾蔽橹⑨,丘牛大车⑩,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⑪,当吾二十石。

注释

①役不再籍:役,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册继续征发兵役。

②粮不三载:三,意指极多。全句意思是,不多次运送军粮。

③因粮于敌:因,依、就。此句是从敌人手中顺便夺取之意。

④贫于师:其意谓因战争运输财物而误农时,国家与百姓不能不贫困。

⑤近于师者贵卖:贵卖,言物价上涨。指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上涨。

⑥丘役:指军赋。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

⑦中原:泛指国内。

⑧破车罢马:罢,同“疲”。战车破损,马匹疲病。

⑨戟盾蔽槽:戟,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蔽橹,一种主要用于攻城的大型盾牌。

⑩丘牛大车:丘牛,从兵役中征集来的大牛。大车,指载运辎重的牛车。

⑪秆一石:秆,泛指马、牛等牲畜的饲料。石,古代的容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也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运输用的牛和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挥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①。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②,国家安危之主也③。

注释

①取敌之利者,货也:利,财物。货,财货,此处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

②生民之司命:生民,指一般民众。司命,星宿名,主死亡。

③国家安危之主也:国家存亡的主宰。主,主宰之意。

译文

所以,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换上我军的旗帜。将缴获的战车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这样就会在战胜敌人的同时又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

兵战经典

夫差好战亡其国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经济的较量。孙子认识到战争对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依赖关系。他从反面提出了三方面的具体依据:

第一,战争旷日持久会造成国家财力的极大消耗,而一旦战争爆发又久拖不决,则会使国家百姓财力枯竭。第二,一旦国家财力枯竭,就会向百姓加收赋税徭役,从而造成人民的不满,激化社会矛盾。第三,容易陷入多面作战的不利处境。如果长期征战不已,就难免会出现“诸侯乘其弊而起”的局面,而这种危险的局面一旦形成,则是任何人也无法挽救的。

因此,如果经年征战,造成国内空虚,必然会陷入失败的境地。吴王夫差就是因为好战而亡其国的。

吴王阖闾在与越王勾践的争霸中失败,并且受伤不治而亡。临终前,阖闾再三叮咛儿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时刻牢记杀父之仇,日夜练兵,积极备战,终于在公元前494年春一举击败越国,使越王勾践俯首称臣。

夫差在打败越国后,因胜而骄,奢侈淫乐。他调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姑苏台,不分昼夜地同西施在上面狂欢作乐。同时,他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

公元前489年,夫差进攻陈国,次年攻鲁,慑服了附近的小国,为北进中原争霸开辟了道路。夫差又征调大批民工修筑邗城,作为北上基地;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以利军运。

为促使吴国北进中原,使之与晋、齐、楚为敌,创造乘虚袭吴的机会,勾践向夫差大献殷勤,让文种率万名民夫协助吴国开凿邗沟,积极推动夫差北上争霸。

公元前484年,夫差又联合鲁军,击败齐军,并趁势约定晋定公和各国诸侯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

吴太子友极力反对夫差北上中原争霸,他认为一旦夫差率兵北上,越国就可能会乘虚而入,到时吴国就会两面受敌。夫差则一意孤行,亲自率精兵10万空国远征,北上黄池,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老弱病残1万人留守姑苏。

勾践梦寐以求的复仇机会终于来到了。他调集近5万越军,直袭姑苏。

吴太子友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止越军进攻。他认为精锐部队已全部北上,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但吴将王孙、弥庸轻视越军,不听调遣,擅自率5000人出战,虽然击败越军先头部队,但当勾践率主力到达后,吴军被包围聚歼,太子友被俘。随后,越军挥师直入姑苏。

正在黄池与晋定公争做中原霸主的夫差听说越军攻破姑苏的消息之后,为了封锁这一影响争霸的不利消息,竟一连杀掉7个来报告情况的使者。最后,他终于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勉强做了霸主。

争霸之后,夫差急忙率军回国,但是姑苏失守的消息已泄,军心动摇,他感到反击越军没有把握,便派人向越国求和。勾践也因实力不足以灭吴,就同意和议,撤兵回国。

由于征战连年,吴国的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内空虚,夫差就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而越国则利用缴获的财资充实了自己。

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勾践认为大举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于3月率军出征,进至笠泽(水名,今苏州南)。夫差也率领姑苏所有的部队迎击越军。双方隔水对阵。

黄昏时,勾践在主力的两翼派出部分兵力隐蔽江中,半夜时鸣鼓呐喊,进行佯攻以调动敌人。夫差误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忙分兵两路迎战。勾践趁机率主力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中间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实行中央突破。吴军兵败溃退,退守姑苏。

勾践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企图困毙吴军。姑苏被围3年,终于势穷力竭。夫差企图效仿当年的勾践,卑辞求和,然而勾践为免纵敌贻患,断然拒绝了夫差的请求。夫差绝望自杀,吴国灭亡。夫差终为自己的穷兵黩武付出了亡国的惨痛代价。

冯奉世快速平定呼屠征叛乱

如果战争久拖不决,必然会引起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消耗,由此而引发的矛盾势必更加尖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孙子认为,用兵打仗,贵在神速,强调“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即“兵贵神速”。这一观点,在《孙子兵法》很多篇章中被多次论述,如《九地篇》说:“兵之情主速。”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还常常能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因而历来为兵家所喜用。西汉时冯奉世快速平定莎车内乱就是以快制胜的结果。

冯奉世出身于将门世家,其祖父冯唐在汉文帝时闻名于朝野。冯奉世学习过《春秋》,研读过兵法,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认为他很有才能。

西汉中后期,朝廷为了巩固对西域的控制,不断派出使臣以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但是汉廷派到那里去的使者大多不称职。为了改变现状,汉宣帝听取了前将军韩增的推荐,委任冯奉世为卫侯使,出使西域。

冯奉世一行刚刚抵达伊循城(今新疆若羌东北)时,就听都尉宋将报告说,莎车国(今新疆西南部)发生了叛乱,国王被害,汉使奚充国被杀。原来莎车国王万年生性残暴,做事糊涂,不得人心。呼屠征趁机作乱,将其杀掉,奚充国在乱中被杀。呼屠征自立为莎车王,此后率兵攻劫附近各国,胁迫他们与自己结成联盟,一起背叛汉朝。

冯奉世立即与副使严昌商议对策。冯奉世说:“莎车国王万年,曾经以太子身份入我朝为质。他父王去世后,我朝护送他回国即位。现在一伙叛乱分子杀害与我们关系友好的万年国王,公然违抗大汉朝命,如果不派兵前去讨伐,待其坐大,势必更难控制。西域各国也会受它的影响,到那时我们的努力可就要前功尽弃了。”

严昌也很赞同冯奉世的观点,但是他又认为应该派人回朝禀报,请旨定夺。冯奉世却认为,事贵从速,不宜迂缓。于是便假托朝廷的命令,遣使照会西域各国,征发兵马。西域各国对汉使非常信任,很快便集中了15000多人,组成联军进击莎车。

冯奉世率兵掩至城下,呼屠征没料到联军来得如此神速,在丝毫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慌忙组织抵御,但是为时已晚。联军攻进城中,呼屠征无处可逃,只得自杀。朝中文武大臣献上他的头颅投降。冯奉世于是另选前王支裔立为国王,并解散联军,让他们各自回国。

此一战,冯奉世威震西域。汉宣帝接到急使捷报后,立即召见前将军韩增,表彰奖励他举荐得人,并升任冯奉世为光禄大夫。

军事指挥家面临的总是风云变幻的形势、错综复杂的难题,在祸福存亡的紧急关头,将领的一个重要素养,就是具有高瞻远瞩和快速应对的能力。冯奉世之所以能一举攻入莎车都城,就在于他深谙兵贵神速之道。

蒙古军“因粮于敌”远征四方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军事后勤保障原则是孙子为确保速战速决作战指导方针的实现而提出的。所谓“取用于国”,就是主张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这是因为,只有使用自己国内的武器,士兵才能熟悉其性能,掌握其特点,这样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杀敌制胜;同时武器装备也不能像粮草那样可以随意征发。所谓“因粮于敌”,就是指在敌国境内就地解决粮草补给的后勤保障原则。这既获得了粮草及时补给的便利,又削弱了敌方的补给能力。13世纪征服欧亚大陆的蒙古军,就是“因粮于敌,以战养战”的典型范例。

13世纪,蒙古军队横行于欧亚大陆。蒙古军之所以战斗力如此强大,主要在于他们都是清一色的轻骑兵。而当时的欧亚等国的军队多以步兵和重骑兵为主。重骑兵虽然防护性能好,但机动性差,只适合阵前对抗,而轻骑兵则具有突击力强、灵活多变的特点,适合远程奔袭。

所以,蒙古军的轻骑兵,恰如“二战”中的机械化部队,他们常以绝对的军事优势,迫敌解除武装。

要发挥轻骑兵远程奔袭的优势,就必须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蒙古军队就有一套独特的后勤保障体系保证着远征军队的粮草问题。蒙古军队行军打仗,一反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牲畜走到哪里人就跟随到哪里的游牧常规,而是军队走到哪,羊马也驱逐到哪,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队的军需供给问题。

由于出征时携带的羊马很有限,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成吉思汗还专门规定了屠杀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两个,吹满空气,把骨管伸进膀胱的管孔。在牲畜的第四、第五肋条之间,刺个穴口,然后把骨管插进创口,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肺脏。这样做的好处是,牲畜会像是被电击一样立刻死去,不仅能增加肉量,而且味道也美,易于更长久地保存。由此可见,蒙古军队在自我生存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管怎样,自带的食物毕竟有限,因此在自带食物耗尽时,为了保持强大的野战生存能力,蒙古军队所到之处,务必会抢掠一番,“因粮于敌”。蒙古军队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强大。蒙古军“因粮于敌”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抢夺牛羊等牲畜以备后用。蒙古军队每征讨一个地方,就会对当地进行一番掳掠,尤其是抢夺牲畜以备后用。

二是对坚壁清野的城堡,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使对方供给粮食。如哲别在占领花剌子模的南方后告示居民:如果想免于被杀,就快快投降提供粮食,不要依靠城堡的守军。

三是每征服一地,就建立作战基地,以战养战。这种由开始掠夺到建立基地,有一个发展过程。蒙古贵族在开始进入中原时,掠夺财富是他们从事战争的一大目的,从金银、牲畜到人口,都是他们掠夺的对象。这样对当地经济是一个极大的破坏,后来他们接受封建的统治方式,经营占领区。公元1253年,忽必烈曾在凤翔屯田,用盐换取粮食以作军粮。

蒙古军队用自带粮食和“因粮于敌”的方式,解决了军队的后勤保障问题,从而使蒙古轻骑兵的远征免去了后顾之忧,使得蒙古军队在欧亚大陆间纵横驰骋。

蒙古军队“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并且在他们民族的饮食习惯中,以最轻便的方式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也使得他们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胆地向他国纵深穿插迂回。蒙古军队远征距离的深远常常使他的敌人也难以置信,这也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能那么容易地在欧亚大陆纵横驰骋的原因。英国人利德尔·哈特评论说:“在中世纪里,战略的最好例证并不出在西方,而是来自东方。”

活学活用

商战谋略:春都多元发展导致失败

长期的用兵会导致国家贫困,而一旦战线拉得太长,会给军粮的供应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势必会由于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加大,而很难保持原有产品的竞争优势。而一旦失去竞争优势,企业就会相应地失去利润的来源,入不敷出,直至破产倒闭。原本经营得风风火火的“春都”,就是因为盲目地多元发展而“悲情”陨落。

1987年8月,中国第一根被命名为“春都”的火腿肠在河南洛阳诞生,并迅速火遍全国,全国市场占有率曾一度高达70%,销售额也达到18亿至20亿元人民币。“春都”在保持了连续五年的迅速发展后,于1994年首次出现了开工不足的局面,“春都”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春都集团董事长高凤来聘请的顾问提出了走多元化道路的建议。

此后,扩张、兼并、追求规模效应成为春都发展的关键词。春都提出了“大春都”的发展战略,当地政府也提出了“高起点,超常规,大跨步,跳跃式”的发展思路,同时春都开始与金融机构洽谈。1994年9月,春都与美国宝星投资公司、新普利有限公司及新加坡罗克维尔有限公司、加地有限公司、普来西斯有限公司五家外商合资企业合作,新成立一家洛阳春都实业有限公司。

从1995年开始,春都正式开始了多元战略发展之路:兼并收购了安阳内黄县冬夏枣茶饮料公司、南阳猕猴桃饮料厂、西峡县罐头食品厂、大同肉联厂、周口清真食品公司、平顶山肉联厂、商丘肉联厂等企业;新上低温肉制品、茶饮料、饲料、包装材料等项目;参股郑州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南都塑胶公司、河南金运房地产公司等企业。最多的时候,春都同时上马8个项目,所需资金高达10亿元人民币,此时春都年利润才1.5亿,只能大量举债。

通过投入部分现金、承担全部债务,春都属下公司达到32家,集团员工从1000人很快突破1万人,春都资产平均每年以6倍的速度递增,由1987年的3950万元迅速膨胀到近30亿元。然而,扩张也使春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由于盲目上马,投资大多无人监管,持续亏损,8亿多“真金白银”如胡椒面撒向各地。

当时,春都在饮料项目上的最大一笔投资是收购郑州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前后耗费数亿资金,但该厂从收购那天起就没有生产过。之后,春都又在洛阳建饮料厂,计划投资近亿元资金。该项目从1994年12月成立筹建处,直到1999年尚没有建成。花费2200万从日本进口的设备,放置在刚盖好的厂房里后一直闲置着。

从1997年开始,由于自身战略失误及对手挤压,春都销售收入锐减,经营出现亏损,市场占有率从最高时的70%跌到2002年4月的10%。2002年7月,春都几无可用周转资金,主业基本停产,亏损数亿元。中外双方合作关系、银企关系、业务伙伴关系全面恶化,市场几乎丧失殆尽,人员大量出走。春都陷入多元发展的泥淖之中。

一个曾经风光无限、充满勃勃生机的春都最后如巨星一样陨落,坠入了无底的黑洞,春都的失败可以说就是发展策略的失败。疯狂而盲目的扩张不但分散、浪费了春都的管理和资金资源,更使自己主业的发展势头受到遏制,失去了竞争的优势,春都每年都必须填入大量的资金到被其兼并的亏损企业,最终得不偿失,陷入了多元化的陷阱之中。

谈判谋略:天津代表团快速签订“能达普”

谈判是智力的角逐,如果谈判时发现战机而犹豫不决,对手就会先发制我;如果虽先发而行动不快,对手就会先得其利。难得的是时间,易失的是机会。“以快制胜”也是谈判取胜的重要法宝。

天津市技术改造办公室的一位同志在德国考察期间,从一位德国朋友那里得知,有家“能达普”摩托车厂要倒闭了。德国“能达普”摩托车厂,是一家已有近70年生产历史的工厂,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曾畅销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可是,由于日本摩托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产品倾销欧洲市场,再加上“能达普”前些年经营失误,财政发生困难,连年赤字,负债累累,破产在即,准备出卖。

该同志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立即向该厂表示:准备买下这个厂,但需回国后研究确定,一周之内,必有回音。与此同时,印度、伊朗等几个国家的商人也准备收购该厂。

回国后,天津市政府领导拍板决定全部收购“能达普”厂的设备和技术,并随即组成专家团,准备赴德进行全面技术考察,商谈购买事宜。就在这时,联系人从德国发来急电:伊朗人抢先一步,已签署了购买“能达普”的合同,合同上规定付款期限为“2001年10月24日下午3时”,如果伊朗汇款不到,合同便告失效。

天津市政府领导分析了整个情况后认为,虽然伊朗商人在签订合同方面抢先,但能否付款尚属悬案。如果伊朗方面逾期付款,我方还有争取主动的机会。于是,天津市政府做出决定,立即派团出国,从伊朗人手中抢回这条生产线。

付款限期截止时,中国代表成员打听到伊朗方面款项尚未到的消息后,立即奔赴“能达普”摩托车厂。中国人的突然出现,让德方人员甚感吃惊。慕尼黑市债权委员会主管倒闭企业事务的米勒先生面带笑容地接待了中国代表团。他说:“伊朗商人因来不及筹款已提出延期合同的要求。如果你们要购买,请现在就谈判签订合同。”

米勒为什么要坚持立即签订合同?原来,债权委员会规定,“能达普”的财产必须于10月30日前出售完毕,以保证债权人的利益。如果逾期,将被迫拍卖。拍卖,就意味着把全部固定资产拆散零卖,不仅使厂方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使这个有近70年历史的生产名牌产品的厂化为乌有。

天津代表团意识到对方急于出卖的迫切心理,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涉,达成了中国专家先进行全面技术考察后再谈判的协议。很快,中国专家就对“能达普”厂的设备、机械性能、工艺流程进行全面考察。最终结论是:该厂设备先进,买下全部设备非常合算。

25日下午2时整,合同谈判在中国专家驻地正式举行。经过紧张的讨价还价,在次日凌晨终于签订了合同。天津代表团以1600万马克(合500多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能达普”厂的2229台设备和全套技术软件。

后来得知,这个价格比伊朗商人所要支付的价格低200万马克,比另一些竞争对手准备支付的价格低500万马克。天津代表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速度、时间在当今社会的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天津代表团在这次商业谈判中取胜,正验证了“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那句至理名言。

处世谋略:行事果断的作风

避免办事时处于被动境地的基本办法就是比对方快一步。如果你不先下手,别人就会抢先一步;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得快速出击,把办事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霍英东之所以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在于他更能准确地把握商机,一旦发现商机就果断出击,绝不手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霍英东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当时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都被低价出售。其实这些机器只需稍加修理就可以卖出不错的价钱。

霍英东知道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收集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拍卖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机器,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虽然利润不算太大,但却为霍英东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朝鲜战争爆发后,霍英东率领船队冲破美军的海上封锁,将大批急需的物资运到内地。几年下来,赚了一笔大数目。朝鲜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可是由于缺少资金,发展较慢。他苦苦地思索改革房地产经营的方法,却没有结果。

有一天,有个老邻居到工地上找他,说是要买楼。霍英东抱歉地告诉他,盖好的楼已经卖完了。邻居指着工地上正在盖的楼说:就这一幢,你卖一层给我好不好?霍英东灵机一动,说:你能不能先付定金?邻居笑着说:行,我先付定金,到盖好后你把我指定的楼层给我,我就把钱交齐。两人就这样成交了。

这个偶然的事件,使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立刻想到,他完全可以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这个办法不但能为他积累资金,更重要的是还能大大推动销售!于是,他立即采取新的房产预售方法。

霍英东采取的房产预售新办法是,只要先交付10%的定金,就可以购得即将破土动工兴建的新楼,剩余的钱以后分期付款。这对于房地产商人来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利用人家交付的现金,他们原来只够盖1幢楼的钱,现在就可以同时动手盖10幢楼,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对于购买房产的人来说,也是有利的。先付一小笔钱,就可以取得所有权,待到楼房建成时,很可能地价、房价都已上涨,而已付定金的买方只要把房产卖掉,就有可能赚一大笔钱!因此,很快就有一批人变成了专门买卖楼房所有权的商人,这就是后来香港盛行的“炒楼花”。

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后来,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霍英东还有个美称叫海沙大王,也来自他在经营上的快速创新。20世纪60年代时,由于淘沙业需要的劳力多,投资大,而获利相对较少,所以较少有人问津。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广阔前景预见到淘沙业也必将有大发展,所以大胆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61年年底,他花费巨款,从泰国进口了一艘大挖泥船。当时亲朋好友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将如此大的投资用于风险很大的淘沙业,弄不好就会血本无归啊!然而形势的发展却不出霍英东所料,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大大提高了淘沙的效率,降低了成本,赢得了利润,淘沙船在霍英东手中简直就成了神话中的淘金船!

霍英东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又从国外订购了一批淘沙机械船。香港经济起飞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做为建筑材料的黄沙需求量极大,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了他的又一株摇钱树。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凡成大事业者,一旦对事情考察清楚,务必要把握时机,当机立断,果断出击,绝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