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太宗开塔初示佛骨
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598)生于陕西武功之行馆,当时他的父亲李渊任岐州刺史。李世民从小就与寺庙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年幼时生病,父亲李渊曾到陕西户县(今鄠邑区)草堂寺求佛保佑平安,李世民病愈后,李渊又专门造石佛像送于寺院。《全唐文》有载此事:
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於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鄣。弟子李渊一心供养。
义宁元年(617),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征讨薛举,战于扶风,凯旋之时亲自批准为法门寺度僧 80 名,僧人惠业也“特蒙敕准”为法门寺唐代第一任住持。贞观五年(631),岐州刺史张德亮奏请开启法门寺塔,供养真身舍利,太宗敕许之,自此开了唐代诸帝礼佛之先河。《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了此事:
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德亮对法门寺佛骨素有信向,来寺礼拜……听到古老的传说: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开,以佛指舍利示人,令人生发善心。张德亮便在贞观年中上表请求开启舍利以供大众瞻仰。得到许可后,遂开发地宫,在深一丈多的地方得到两个古碑,是周魏时代所树。……开剖出舍利,将其展现于僧俗大众。数千人一时同观……京城内外,举家上下,扶老携幼同来观看,聚集于法门寺者,每天有数千人。
这次开示舍利,只是在法门寺“通现道俗”,香花供奉,而没有迎奉至京师宫中瞻礼、供养。但佛骨旋风,初起之势已不可挡。有关此次开示的盛况记载极为特别,《法苑珠林》中曾记载,放在高处的佛骨舍利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有的人看到的舍利就如玉石一般温润,白光四射发出耀眼的光芒;有的人看到的佛指舍利是绿色的,仿佛看见佛的形象立在半空之中,呈红色或蓝色,掺杂着五彩的光芒。
其后,张德亮又上书朝廷,奏请将建望云宫殿的木材调来,用以修葺塔寺,掩盖先前一片荒凉的法门寺塔基,唐太宗许可了此项提议。这是法门寺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修建活动,用为皇帝建造望云宫殿的木材建法门寺塔,并且提升了规格,这也为以后唐代诸帝迎奉法门寺佛指舍利提供了参照先例。
唐太宗诏启塔基,影响深远,对李唐王朝“三教调合”的政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儒教本是国教,道教祖师姓李,被李唐王朝视为本家,而佛教是外来文化,极易受到排斥。唐太宗的做法明确了佛教的地位,儒、道、佛三教鼎立之势由此形成。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件鎏金铜浮屠,完美地展现了唐代贞观年间单层木制佛塔的样式。鎏金铜浮屠原置于地宫前室的阿育王塔内,通高 53.5厘米,底座长、宽各 28 厘米,二层长、宽各 24 厘米,三层长、宽各 19 厘米,房檐长、宽各 23.51 厘米,重 7.4 千克。模铸成型,精致玲珑,由宝刹、浮屠、月台、基座组成。浮屠设方形基座,基座上有三层月台,最底层月台呈方形,四周边沿有栏杆,栏杆上下段有宝珠、如意云头、葫芦状的装饰物;中间层月台呈四级叠涩,四周亦设栏杆,栏杆四周中部竖立“望柱”两根,柱顶有蹲狮;最上层月台亦为方形,月台侧面各有四个桃形壶门。最上层月台上为铜浮屠,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顶似“攒尖顶”,柱头斗拱、补间人字拱,攀间枋、栏额、蜀柱俱全。当心间设门两扇,门中部有插杠,门外置金刚力士一对。从最底月台到当心间,有左、右阶,中间以丹墀分隔。浮屠四周亦设栏板,“攒尖顶”上有须弥座,座上有宝刹。宝刹下端有六枚相轮,相轮上置华盖。盖上有十字相交的火焰背光,其上有双轮新月与日轮,刹尖高耸,最上为牟尼珠,气象十分庄严。
◎鎏金铜浮屠 日本京都现存唐塔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