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舍利兴寺
传说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据佛教典籍记载,前 3世纪,阿育王(亦称“无忧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陀的舍利分成84000 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相传法门寺真身宝塔为秦始皇时期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所建 84000 佛舍利塔之一,阿育王塔在中国共有 19 处,法门寺为第 5 处,因舍利而兴寺。
真身舍利之由来 真身舍利(亦称“佛陀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的遗物,《金光明经·舍身品》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因为象征着“遗教不灭”,并具有灵性,真身舍利就成为佛门传世的圣物。佛教徒对于佛之舍利,存有难逢难遇之想,故愿意恭敬供养。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养舍利,即如同礼拜佛成道的菩提树、金刚宝座、佛经行之足迹等,欲结下值佛闻法之因缘而速成菩提。《大智度论》卷五十九日:“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据传 2500 年前,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头顶骨、牙齿、中指骨和84000 颗舍利。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所得舍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遗骨舍利,如佛牙、佛指、佛顶骨等,法门寺的真身舍利就是佛指骨舍利;另一类是珠状舍利子,其中又有骨舍利、肉舍利、发舍利之分。而前一类稀有,后一类居多。
◎法门寺地宫前室出土的阿育王塔(内装一枚影骨舍利)
阿育王分舍利弘佛法 前 273 年,古印度阿育王即位。阿育王用武力统一了战乱频仍、小国林立的古印度,除锡兰岛与印度半岛南端外,其余皆入版图,并包括阿富汗的一部分,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孔雀王朝的极盛时代。在统一战争中俘虏和战死了许多人,战争结束后,阿育王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转而反战并狂热崇佛,他四处立柱凿壁,镌刻崇佛反战的敕文。他认为武力只能征服国土,并不能收服人心,因此他在即位第四年便皈依佛教并受灌顶之礼。他宣布佛教为国教,在全国建起 84000 座寺塔,约在前 253年在华氏城主持佛教史上第三次结集,编纂经、律、论三藏经典,统一认识,解决教派争端,为佛教的发展立下不世之功,被佛教徒尊为“护法之王”。
隋文帝建塔奉舍利 隋文帝杨坚(581—604 年在位)是北周宣帝皇后之父,静帝即位后为丞相,总揽朝政,大定元年(581)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出生于尼寺,父亲把他托付给比丘尼智仙抚养,直到 13 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因此自幼对佛教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即位后,致力恢复和发展佛教,认为自己当皇帝是得到佛的保佑。据隋王邵《舍利感应记》载,隋文帝在即位前从一位印度僧人那里得到一包佛舍利(佛骨粉粒),请他供养。他从仁寿元年(601)到仁寿四年(604)先后三次派多位沙门、官员向全国111 个州送去舍利,命各州在规定的期限内建立供奉舍利的塔,共建塔 111座(隋有 190 个州)。塔建成后,在同一个时间由州县官员组织官民举行供养佛舍利的盛大法会,并为皇帝、百官、国民祈福。
法门寺因舍利而兴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西魏恭帝二年(555),是法门寺在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这一年,西魏岐州牧拓跋育大力扩充殿堂、山门,供养舍利,并度僧、刻石,法门寺由一个民间长期传说的“圣冢”“阿育王寺”,终于成为一处带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佛舍利供养圣地。北周武帝法难,法门寺遭到严重损毁。但进入隋朝之后,隋文帝大兴佛教,并效法阿育王在全国 110 余州造舍利塔 19 座,在舍利供养深入人心的形势下,法门寺出现了信仰价值继续上升的特殊发展阶段。据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和各种唐碑记载:隋文帝开皇年间,法门寺被改称成实寺(隋炀帝大业元年又改为成实道场);仁寿末,岐州刺史李敏再启塔基,供养舍利。在隋末唐初,供奉法门寺佛舍利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信念和社会力量,人们普遍相信“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三十年一开,则岁谷稔而兵戈息”。
◎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四枚佛指舍利(右二为真身舍利,其他为影骨舍利)
唐代,佛教通过和中亚、印度教派的分离,以及建立新的本土流派,实现了真正的中国化,并使中国成为世界佛教的核心区域。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在佛教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法门寺更是成为近三百年李唐王朝的“皇家寺庙”。
唐代诸帝礼重佛教,认为法门寺佛骨“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因此形成了“三十年一开”的定制,而有了多次皇帝开塔瞻仰舍利、迎佛骨的盛事,自唐太宗贞观五年(631)敕令岐州刺史张亮首次开塔供养佛骨起,有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玄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僖宗等十位皇帝共九次开启法门寺塔供养佛指舍利。皇室迎佛骨活动大致流程:先将佛骨请出法门寺,后迎至都城长安(或洛阳),在宫廷内外举行隆重的法事活动,并供奉于宫廷和京城寺院,接受皇室贵族和平民百姓数月甚至长达数年的膜拜,供奉结束后随同众多的施舍物送回寺院,放置于地宫。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