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真实丝绸之路
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中国在先秦时期,天下共分九州,九州一词最早便见于《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豫州、兖州、青州、雍州、徐州、荆州、扬州、梁州。九州初定,后世就借此指代中国。从夏启即位,历经成汤,直至武王灭商,东周列国。在这1600多年间,中华范围虽然已经涵盖秦长城以南,南岭以北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但文明的范围始终局限于“九州”之内。
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拥有合适的水热条件和地形优势,极为适合发展传统农业。先秦时,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以外并非传统农业区,但是畜牧业兴旺的草原区域和光热充足的热带区域也发展出很多部族和政权,两大流域周边的文明血脉同样传承有序。分布于渭水和汉水上游的大地湾文化甚至早于同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分布更加偏远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分别早于著名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商周时周边的民族部落和方国有犬戎、鬼方、肃慎、濮、氐、羌等;春秋时周边又有东胡、林胡、百濮、东夷、越等方国;到了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长足进步,中华文明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各政权的行政边界渐渐明晰,漠北已有匈奴分布,河西地区居住着同样善于骑射的乌孙、月氏,云贵和南海(今广东)诞生了扬越、骆越、夜郎、寿靡等部落政权。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起中国史上第一个封建皇朝——秦朝。通过连接前朝燕国、赵国、秦国的北方长城,秦朝的北方边界得以确立。秦王朝又在五岭(今南岭)以南的越地设立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了南方边界。
(丝绸之路上穿越沙漠戈壁的商队)
秦汉时铁器农具大规模使用,在汉武帝时期,国家农业生产力大力发展,加之长治久安,到了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统计在册的人口接近6000万之多!汉武帝一直希望有人去西域“城郭诸国”以西联络大月氏一同抗击匈奴,同时开辟一条草原大道,与史书中记载的“大夏”交通往来互通贸易。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终于敲定张骞为使臣从都城长安出发,经过匈奴、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到达大夏,并在大夏居住一年多,于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再次借道匈奴历时13年回到长安。张骞不但打探到匈奴的布防情况和地理环境,还带来了西域诸国的商品和大量信息,为西汉和后世开通了第一条贯通内地与中亚的陆上商贸大通道。由于往来贸易的货物多为东方的香料和丝绸,所以被后世称为“草原丝绸之路”或“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和南方丝绸之路路线图)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在河西四郡的基础上西出阳关,大胜匈奴,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36国,后又拓展辖境,统领了天山以北之乌孙、葱岭以西的大宛等,鼎盛时统辖近50国。至此,张骞的“凿空之旅”已然成就了商贾云集、驼铃阵阵的陆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回到汉都,向汉武帝提及另外一条联通西域的商道。这条通道起于蜀郡,过滇越(今缅甸),身毒(今印度),到达大夏的蓝氏城。由于所经地区皆为蛮荒之地,瘴气弥漫,武帝派出的考察人员水土不服,加之滇王阻挠,始终没有穿越这条传言中的商道。种养桑蚕虽然兴起于中国北方,然而蚕却来源于印度阿萨姆地区和今孟加拉国一带,而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丝绸制品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历史极为悠久,最早输送到中亚的丝织品很可能走了一条捷径。这条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
由此可见,中华与外族和西域的贸易往来最早并非汉代的丝绸之路。在青藏高原东部,也能见证早期先民与西域的商品往来。距今约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青海省喇家遗址就出土过很多见证西域商路的文物。喇家遗址是中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群,其中出土过一碗倒扣的面条,根据面条成分DNA监测,面条成分为小米(一说黍)。这碗面条化石又将面条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千年之远。喇家遗址还出土了很多4000年前的玉片,有昆仑玉及和田羊脂白玉等,这些出土物延展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年代。其实,从地图上我们能直观地判断丝绸之路存在极为久远的事实,河西走廊虽然有戈壁荒漠重重阻隔,但是地势平坦,又有祁连山脉一路伴行,冰川融水汇聚的条条大河形成了内陆干旱区难得一见的绿洲和湖泊。休屠泽、居延海、冥泽、蒲昌海等古代的大泽与汇入它们的大河构建起了西域之路的防风沙长廊,为迁徙和旅途中的人提供了饮水和食物来源,这样才有了秦时河西走廊的乌孙和月氏向西迁徙至中亚的物资基础。由此可见,那个时候,这条时断时续的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并非丝绸,甚至很少有驼队愿意冒险通过满是流沙和匈奴骑兵的大漠戈壁。
丝绸之路的千年演变见证着欧亚大陆的兴衰和荣辱。东周时期,列国并起,豪强专政,春秋五霸控制着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原的几乎所有土地,而记录在册的大小诸侯国竟有140余个,原本统一完整的周王室日益衰微。
新兴帝国构筑起连接东西方世界的绸带
飞跃中亚高原,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文明也正在一点点失去它原有的魅力和影响力,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亚述帝国都在这一时期走向了衰落和灭亡。古埃及法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50年的古埃及第一王朝,这个占据尼罗河三角洲及周边区域的大帝国曾一直拥有令人惊叹的科技水平和艺术造诣,这些精湛的技艺和天方夜谭般的恢宏建筑在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和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大帝掌权时达到巅峰。而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东方世界集中诞生出了儒、释、道三家的创始人时,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末代法老”普萨姆提克三世却被伊朗高原新兴的波斯帝国彻底打败,将埃及第二十七王朝的法老接力棒交给了波斯阿基梅尼德王朝的冈比西斯一世——一个建立帝国不超过30年的外族强权的统治者。
在冈比西斯一世的父亲居鲁士一世决定反叛米底亚王国之前,伊朗高原一直由来自北方的米底亚王国所统治。在它的西方,同样古老的亚述帝国早已辉煌不再,甚至不得不准许迦勒底人在两河流域复兴早已衰败的古巴比伦王国,迦勒底人自豪地称之为新巴比伦王国。在地中海东部,古希腊城邦蓬勃发展,经济和体制空前繁荣。紧挨的吕底亚王国占据小亚细亚半岛西端,借助腓尼基人的船队和自己的商队频繁地与希腊人产生贸易。
(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的波斯帝国阿基梅尼德王朝全盛疆域)
古埃及的“亡国”并不是偶然的,新兴的大帝国即将依次洗刷旧时代的秩序和文明,昙花一现的新巴比伦王国、希伯来政权、吕底亚王国甚至东方的印度,都将在两大帝国的碰撞中湮灭或岌岌可危。但是,这一伟大时代也将打开东西方之间的神秘大门。
波斯帝国的阿基梅尼德王朝在居鲁士大帝和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达到巅峰,版图疆域东到兴都库什山,南达波斯湾,北抵里海和阿姆河一线,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埃及,成为地跨亚非的真正帝国。为了向西拓展疆域,也为了遏制和洗劫欣欣向荣的希腊各城邦,在公元前546年消灭了绊脚石吕底亚王国以后,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侵掠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希波战争是一个错误,从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开始,波斯的统治者就应理性地分析这些既智慧又勇猛的对手。因为正是这一场战役,促使了马其顿的独立,也正是马其顿的崛起,让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决战失败后逃亡中亚,终被来自于巴尔干半岛的英豪亚历山大大帝五马分尸。
(鼎盛时期的亚历山大帝国疆域
人类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的东征将希腊人的视野首次延伸进入印度河流域和南亚次大陆。)
如果说强大的波斯帝国第一次将来自亚洲的势力延伸到了达达尼尔海峡和爱琴海,那么更为强大和包容的亚历山大帝国则连通了几乎一切人类已知文明(除了东方神秘的文明)的版图。亚历山大大帝在踏上小亚细亚半岛的土地时,似乎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而力量源泉据说只是因为希望看到东方的大海。东征过程中伴随着少量屠杀和对大流士三世的追击,由于所向披靡,所到之处几乎没有遇到大的抵抗,亚历山大的军队迅速进入亚洲腹地——帕米尔高原西端。从来没有见过像兴都库什山般高峻山脉的亚历山大终于在部将的劝谏和反对声中停止了快速东征。然而,亚历山大大帝却没有因此思念家乡马其顿,反而调转兵力,向南进入闷热潮湿的印度河流域低地平原。在这片完全陌生的次大陆上,希腊人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顽强抵抗,对方甚至出动了恐怖的象兵,加之瘴疠之气和雨季的袭扰,亚历山大决心返回巴比伦佩拉。亚历山大帝国在重要地区设立了近10座亚历山大城,将古希腊的先进哲学和理念带给了世居西亚的臣民,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甚至建起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向贵族甚至平民播撒着柏拉图、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发现。矗立的亚历山大灯塔为过往的迦太基商船和船队指引着航向,当时的人们一提起埃及,首先想到的并非吉萨的大金字塔,而是这座以亚历山大命名的灯塔,亚历山大里亚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和贸易港。
亚历山大帝国造就了“希腊化”的中亚和西亚
探寻亚洲的道路已经被打开,随着印度孔雀王朝的兴起,从雅典出发的商队甚至可以直达伟大的阿育王领地,水路亦然,迦太基的兴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间的海上贸易空前繁荣。虽然亚历山大帝国的极盛统治短得可怜,但是后起的诸侯国谁也不愿封锁已经打开的商路。由于亚平宁半岛上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罗马帝国的诞生,原本依附亚历山大帝国的东方部分几乎完全分崩离析。由亚历山大的部将建立起的塞琉西王国在全盛时几乎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在西亚的衣钵。但是,威胁稳固政权的势力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犄角旮旯。正如塞琉西王国在巴克特里亚和帕提亚的总督先后宣布独立自治一样,塞琉西王国几乎无法阻挡来自北部和东部的分裂势力。
(公元元年前后的帕提亚帝国和贵霜帝国疆域)
塞琉西王国在帕提亚的总督宣布脱离王国统一管辖后,以世代居住在伊朗高原的游牧民族为主体的政权迅速建立。帕提亚帝国的整个历史几乎贯穿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后2世纪的400年,疆域在极盛时西接罗马帝国,东抵贵霜帝国。在耶稣降生的时期,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并称为世界四大帝国。
而巴克特里亚总督在中亚南部建立政权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也就是中国史籍记载的“大夏”。大夏围绕着曾经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建立起了政治中心巴克特里亚城,这个城市在后来的《史记》和《后汉书》中被称为“蓝氏城”,而在帕米尔高原的东方,遥远的祁连山脚下,大夏的宿敌正处于草原铁骑匈奴的蹂躏之中,并积蓄着深厚的民族崛起力量。
祁连山下的游牧民族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秦时期以前,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渐渐整合并逐步南迁。战国时期,由乌拉尔山东迁的原始印欧人吐火罗人途径塔里木盆地来到天山(先秦时称祁连山为天山)北麓定居。吐火罗人在中国有了一个别称——月氏。然而祁连山肥美的水草并不能带给这群游牧民族完全的富足,兴起于蒙古高原的彪悍游牧部落匈奴已经将军帐扎在了河西走廊的每一处关卡要道。匈奴的草场越占越大,经过数次南侵,早已将势力延展到秦长城北线,西域诸邦国和河西走廊尽皆处于匈奴的蹂躏之下。
月氏人决定远离这片东方的是非之地,转而向西迁徙,决心离开强大匈奴的势力范围。月氏人大迁徙的队伍后面,还有一同生活在河西走廊西部的乌孙人。有一部分月氏人因难舍祁连山草原的水草,决定留下来守卫家园,这部分月氏人史称小月氏。早在月氏人定居于河西走廊之时,中亚一带的天山脚下就生活着一群游牧民族——塞种人。塞种人又称塞西亚人,是印欧人种的一支,曾经长期游牧于中国伊犁河谷和哈萨克草原一带,后来受到月氏人西迁进入塔里木的压力,塞西亚人被迫南迁,游居于帕米尔高原附近。月氏人见到塞西亚人离开了水草丰茂的哈萨克草原,便极为迅速地开进了天山南北的草原,可是好景不长,一路尾随的乌孙似乎摸到了月氏人的恐惧心理,逼迫月氏人继续踏上西迁之路。
公元前139年,也就是汉建元二年,汉武帝为了彻底扫除北疆的大患匈奴,派遣张骞远行西域,为的就是联络曾经西迁的大月氏联合进击匈奴。而命运多舛的月氏人自南西伯利亚东迁以来,似乎一直处于被迫奔波的不良境地。也许是月氏人受够了继续迁徙逃难,也许是月氏人在与匈奴的多年厮杀中强化了自己的武力,公元前131年月氏人西迁到达塞西亚人居住的地方,并与塞种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塞西亚人眼见自己不敌杀气腾腾的月氏人,于是便转向南部,继而攻打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受到来自东方草原的月氏人和塞西亚人双重攻击,不堪抵挡,不久后便彻底灭亡。塞西亚人南迁进入印度次大陆和克什米尔,而月氏人也不急于追赶,占据了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首都蓝氏城,并正式建立政权。这时张骞辗转匈奴和西域诸国终于来到了大月氏都城蓝氏城,并在这里得到了大月氏国王的许诺,同意联络东方的汉帝国夹攻不可一世的匈奴。
南迁克什米尔的塞种人虽然在循鲜(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和今列城一带建立了几个稳固政权,但是终究难逃日益强大的大月氏前来挑战。不满足于阿姆河沿岸有限土地的大月氏寻着塞种人的脚步也侵入到印度河甚至恒河流域。荣光退去的印度次大陆孔雀王朝已然没有了阿育王时期的强大,塞种人的入侵加上大月氏的严重扩张,使印度帝国的统治区域进一步南移。大月氏也将政治和军事中心迁移到了弗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贵霜帝国。公元前后建立的贵霜帝国一跃成为地跨西亚东部、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强权帝国。由于占有印度大部,贵霜帝国范围内佛教大盛,行小乘教法,其重要城市蓝氏城还有“小王舍城”的称号。
罗马帝国的繁荣和两汉的丝路经营
由于张骞的贡献,西汉同西域诸国和大月氏的交通道路被彻底扫清,地中海边崛起的罗马帝国也通过其邻居帕提亚帝国了解到这个存在于东亚的强大帝国,汉帝国统治者也通过大月氏了解到帕提亚帝国(我国称之为安息)和罗马帝国(我国称之为大秦)的存在。这一时期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第一次全兴时代,来自东方的丝织品和艺术品通过贵霜帝国和帕提亚帝国大量流入罗马帝国的贵族家中,希腊人和阿拉伯人的船队也往来穿梭于从红海港口到印度之间的广阔海域内。贵霜帝国和帕提亚帝国处于中国和罗马两大文明之间,都愿意促成这种贸易,维持并且守卫道路,保护商队安全,通过征收通行税得到财富。这条开创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汉帝国统治时期的东西方万里交通要道,连起来就是丝绸等商品贸易必须经过的要道。这四大帝国的地位在当时极为重要,从英吉利海峡到朝鲜海峡的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和非洲北部全部处于四个帝国的管控之下。这种新兴帝国势力完全取代古帝国的节点还体现在埃及法老制度的彻底终结上。罗马帝国打败亚历山大帝国在欧洲的核心势力以后,又进一步消灭了游弋在地中海的迦太基王国舰队,在陆上统治了高卢人和伊比利亚半岛的广大领土,甚至越过海峡占领不列颠岛南部,使地中海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海。非洲的古帝国埃及王朝在被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统治了近500年后,于公元前31年被罗马帝国的屋大维彻底打败,并宣告埃及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法老制度从此消失。从好莱坞电影《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对凯撒大帝的复杂情感就能表现出末世王朝埃及的颓势和妥协,传承了3100多年的古埃及文明在经历了波斯化和希腊化的统治后终于画上了悲情的句号。这种古代王朝的彻底覆灭,更加凸显出四大帝国的强盛和时代的变迁,丝绸之路也因繁荣而兴起,因帝国而存在。
(公元元年的亚欧大陆四大帝国疆域)
东汉初期的丝绸之路东段由于匈奴的骚扰而时断时续,激起西域诸国希望与汉朝继续连通的愿望和呼声。到了公元73年,汉明帝派遣窦固击溃北匈奴,取得伊吾,设立屯田兵,建立起了玉门关外东汉的据点。这一年,班超带领36个士吏来到西域,重新与于田、鄯善建立了往来。而3年后,由于个别西域国家受到匈奴挑唆攻击了西域长史府,东汉遂放弃西域,西域诸国再一次落入匈奴的管制中。公元87年,班超率领西域诸国联军共25000人大破龟兹国5万大军。贵霜帝国看到东汉在西域似乎难以为继,派遣7万大军越过葱岭东犯,班超派兵迎击月氏兵,大败月氏人。公元91年,葱岭东西道路再一次贯通,丝绸之路继续繁荣,东汉收回了西域50国的管制权。
公元107年,东汉再次放弃西域,以为仅靠玉门关便可确保内地万无一失,然而北匈奴加紧扩张,连年南犯,以至于河西四郡难保。公元123年,皇帝派遣班超三子班勇领500兵士经营西域,班勇率领西域联军大败北匈奴,这次攻击彻底击溃匈奴,匈奴整体西迁。丝绸之路在西域范围内再一次打通,一直到三国和西晋时代,东方的道路基本都是畅通的。
波斯萨珊王朝的兴起和佛教的东传
公元3世纪,帕提亚帝国内部涌现出一位波斯的统治者——阿尔达西尔。帕提亚帝国皇帝阿尔达班五世亲征阿尔达西尔,却在霍尔木兹甘战死,使阿尔达西尔进占了帕提亚帝国的西部。阿尔达西尔率领军队进行东征,同时也向帝国的西北方进击,攻占了整个帕提亚帝国和贵霜帝国的西部。周边的邻国纷纷归顺于阿尔达西尔和他的儿子沙普尔一世。沙普尔一世即位时,一个地跨西亚和部分中亚、南亚的帝国——波斯萨珊王朝已经成形。然而,沙普尔一世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复兴伟大的波斯帝国阿基梅尼德王朝曾经开辟的广大领土,于是从公元230年起,萨珊王朝转而攻向强大的罗马帝国,进而占据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虽然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各有输赢,但萨珊王朝还是成功地将领土西境再次推进到了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地中海东岸。衰落的贵霜帝国直接促使了恒河流域的政权更迭,原本分裂的一个小政权迅速在以华氏城为都城的中心建立了印度人自己的帝国——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政治中心占据恒河流域,大力发展经济和农业,一时间成为了印度次大陆继阿育王统一后又一个繁荣富庶的时代。从印度东西海岸出发的商船往来于红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马六甲海峡之间,与中国广州也建立起了固定的贸易往来航线,这些航线的连通,继承了西汉时期零星的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动脉。
(公元384年的萨珊帝国、笈多帝国和中国的疆域)
到了公元399年,高僧法显等人从长安出发,经过西域和克什米尔到达天竺笈多王朝。法显到达笈多王朝后目睹了天竺繁荣的盛况,搜集了大量佛教经典,并于14年后辗转海路返回中国,归国后撰写的《佛国记》赞颂了笈多王朝施行仁政,百姓安居乐业的盛况。几乎同一时期,原籍天竺的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于公元401年由龟兹国东入后秦的都城长安城,通晓大乘小乘教法的鸠摩罗什与其弟子历经十载翻译了大量的经论,对后世影响极为广大。印度次大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第一次因为笈多王朝的兴盛而繁荣起来,一直延续到唐玄奘西行天竺,并延续不断。陆上丝绸之路在许多时期和地区并非单纯的商贸往来通道,它对不同文化区位、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交流传播起到了非凡的推动。
被中断的陆上丝绸之路
这个时期,西方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狄奥多西一世却没有包容宗教,他在公元392年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反对一切异教和异端,并最后一次完全统一罗马帝国。三年之后,罗马帝国正式一分为二,西部给了幼子霍诺里乌斯,东部分给长子阿卡迪乌斯。这一分裂为北方强敌的西进南侵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早在东汉时期,被班超、班固父子彻底击溃,被迫西迁的北匈奴在阿姆河下游到咸海之间与当地游牧民族混合。一个世纪后,公元290年前后崛起于哈萨克草原的匈奴人,再次西迁进入里海、黑海沿岸和乌克兰大草原。原本居住在多瑙河下游黑海沿岸的日耳曼蛮族哥特人因惧怕匈奴人的到来,有一部分西迁至多瑙河上游的北部地区,这就是日后威胁西罗马帝国的西哥特人。公元405年,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攻陷了西罗马帝国的莱茵河防线,迫使西罗马帝国放弃了高卢。不久,驻守不列颠的将领叛变西罗马,西哥特人再次南侵进入亚平宁半岛,对罗马城的三次包围攻打后,罗马陷入了危机和混乱。公元418年,西哥特王国在图卢兹建立,这是第一个在罗马帝国内部建立的外族政权。33年后,迅速崛起并足够强大的匈奴人首领,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率领50万大军入侵西罗马帝国首都,攻陷西罗马帝国首都并赶走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虽然匈奴人占据的极广区域(西达高卢,东到咸海,南接波斯萨珊王朝)在阿提拉大帝死后灰飞烟灭,但阿提拉在之前的攻击中,同样给予拜占庭帝国狠狠的教训,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并包围了东罗马人的首都新罗马(拉丁语),也就是扼守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帝国的覆亡敲响了西方古典世界的危机)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加之中国处于“五胡乱华”的多事之秋,丝绸之路的供需关系急剧萎缩,虽然波斯萨珊王朝统治依旧稳固,但多数贸易转而通过水路,更多的香料贸易借由阿拉伯商人和印度商人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东晋十六国时,通往西域的道路上先后出现了前赵、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西凉、北凉、南凉等多个部族政权。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对丝绸之路的阻断作用十分显著。直到公元552年,突厥汗国消灭柔然、铁勒,统一了从大兴安岭到咸海的万里漠北,通过草原的商路才又一次处于统一政权的管制之下。
再次疏通陆上丝绸之路
波斯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在200年中大体和平相处,边境相对稳定,但是多次的战争和摩擦还是阻碍了两国的发展,尤其是白匈奴对萨珊王朝的袭扰和匈奴人对拜占庭帝国的猛攻尤为突出。在地中海到波斯湾的传统商路被堵死的背景下,更多的商人借道红海和阿拉伯半岛往来于印度、波斯和拜占庭之间。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逐渐繁荣,直到公元630年,先知默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导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起一个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其后,作为先知继承人的哈里发们为了拓展阿拉伯人渴望的商路和土地,开展了近百年的扩张运动。阿拉伯的帝国化随着其领土的倍数增长迅速完成,攻打波斯萨珊王朝并使其最终覆灭,攻打拜占庭帝国并占领巴勒斯坦和北非,其疆域甚至达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西洋沿岸,领土总面积在鼎盛时达到1340万平方千米,成为继波斯阿基梅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后又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军事帝国。阿拉伯帝国对西亚和北非的统一再一次促进了贸易道路的大发展,随着隋唐盛世的大一统,东西方之间的万里丝绸之路首次仅由两大帝国就能完全守护。
(全盛时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疆域和唐、阿拉伯怛逻斯之战的示意图)
唐朝初期社会稳定,农业发达,唐帝国包容开放的外交理念带来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时代。仅在长安城就有5万~10万胡人定居,这些胡人中除了留学生和使臣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各国各地商人,有突厥人、回鹘人、吐火罗人、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阿拉伯人)和天竺人等。他们往来于两大帝国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方便,为丝绸之路的再次兴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商机和服务。比起两汉时,商人少了许多通行税,唐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给予汉族商人更多的安全保障。通过在中亚设立的贸易中转站,阿拉伯帝国的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将东方的丝绸、茶叶和工艺品转运到巴格达和君士坦丁堡。在两大帝国的领土扩张中,爆发过一次著名的正面战争——怛罗斯之战,唐朝名将高仙芝带领三万联合军队虽然不敌阿拉伯十万大军,损失惨重,但是这次战役也让中东的阿拉伯统治者意识到了东方帝国的实力,从此不敢再跨越葱岭。
(14世纪初期的蒙古四大汗国疆域)
曾经神秘的亚欧大陆通道不再神秘,虽然历经了其后一段时期草原民族的数次洗礼,但丝绸之路的魅力依旧吸引着东西方商人甚至探险家的脚步。13世纪兴起的蒙古帝国急剧扩张,四大汗国的疆域范围空前广大,从多瑙河畔到乌拉尔山的钦察汗国沟通着西欧直达元帝国的草原之路;从亚历山大向东直到印度河流域,都在伊利汗国的统一管辖之下。1275年,来自威尼斯的马可波罗跟着商人身份的父亲和叔叔,经过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西域,到达了元大都。他在中国内地游历了近13年之久,于1295年回到意大利,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以西方人的亲历详细叙述了中国丰富的物产和奇特的民俗。这本书在欧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欧洲人的推崇。西方人对遥远东方国度的幻想和对财富的向往,引发了开辟东方新航路的需求。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将被大航海时代的喧嚣取代,然而丝绸之路在其后的几百年中并未就此消亡在中亚的沙漠里,转而在海洋贸易里续写着辉煌。空前繁荣的印度洋贸易通道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路延展到了更远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