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郡印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合浦汉墓群

韩湖初

据合浦博物馆介绍,合浦县城附近有汉墓千座(已做标号者一千余座),是我国至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汉墓群。已发掘、清理墓葬近千座,出土随葬品丰富。其中蕴含汉代合浦社会形态、政治和经济状况等方面许多信息,见证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合浦的经济繁荣,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合浦乃是当时郡治所在,从中还可一窥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已清理的近千座汉墓中,不乏大型墓葬,且随葬品丰富。如望牛岭1号西汉大型土坑木椁墓:地面坟丘底径40米、高5米,由主室、通道、南北耳室和斜坡墓道构成,全长25.8米,最宽处14米,最深处8.8米。随葬品有铜凤灯、金饼、水晶、玛瑙、琉璃及车马器等珍贵文物共计245件(铜凤灯为“国宝”,即一级文物),其中一枚刻有“庸母印”三字的琥珀印章、两件陶提桶内壁有朱书“九真府”字样,显示墓主可能曾任九真郡守。又如堂排四墓:其中1号为土坑木椁墓,长6.4米、宽4.4米,虽曾被盗,仍有陶器近200件和铜器200件及五铢钱数十枚、琉璃珠饰400多枚出土。尤其是一枚刻有“劳邑执封”的琥珀印章,应为南越国封赐给劳邑部族首领的官印,墓主可能是合浦地方部族首领,并任郡守一级的官员。2号为土坑木椁夫妇合葬墓、3号为砖室墓,规模更大,长7.4米、宽4.8米,虽早年被盗,仍出土玻璃碗、玛瑙珠饰等,以及玻璃珠1048枚。又如黄泥岗1号东汉砖木合构墓,长6.4米、宽4.4米,分前后两室,随葬品共96件,有圆形出廓刻字玉璧、金带钩、金花球串饰和一批精美青铜器等,其中两枚印章分别刻有“徐闻令印”和“陈褒”,说明墓主生前曾任徐闻县令,死后归葬合浦。又如风门岭26号竖穴木椁西汉晚期墓,墓道长12米、宽26.4米,墓室长6.34米、宽4.48米、深4.44米,墓葬上方曾有封土堆(椭圆形,长边40米、短边30米),棺椁已朽,但大致可复原椁长约5米、宽约3.1米、高约1.9米。随葬品有陶器32件、铜器117件(鼎及牛、马、鸟等,其中铜牛尤为珍贵)。风门岭10号东汉早期中型砖室墓,由墓道、前室和两个后室组成,随葬品有陶器、铜器及玛瑙、金银戒指、琉璃珠、水晶珠、玉猪、玉琀、玉瑱等70多件,墓主应是地方大官或富豪等。

上述诸墓规模之大和随葬品之丰富,传达了如下信息:一是从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合浦已经相当富庶和“海上丝绸之路”相当繁荣,说明当时合浦应是郡治所在。如出土的金饼,应是作为国际货币进行海上贸易的支付手段,出土的水晶、玛瑙、琥珀中不少应是由海外输入等,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关于合浦置郡时的郡治所在,一说为徐闻,一说为合浦。其实,从两地汉墓的数量、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完全可以说明问题。徐闻至今发现汉墓约350~400座,多为小型,地面没有坟丘,竖穴土坑墓和砖石合构墓不多,长方形单室券顶砖室墓估计占七八成,有少量以当地珊瑚礁砌筑。至今已发掘清理150多座,出土文物共计近600件,主要有陶器100多件、铜器近20件(其中铜鼓1面令人瞩目)、铁器近30件,有琥珀、玛瑙、水晶、玉石等珠饰共300多枚。徐闻至今未见大型墓葬,其最大者为那涧堰汉墓,墓室长4.63米、宽1.6米、通高1.7米,出土铜铺首衔环2对、五铢钱8枚、陶器数件等。由竖穴土坑墓和砖石合构墓不多且多为小型、随葬品不多(出土的玛瑙珠饰等物虽是海外贸易的商品,但数量不多)来看,徐闻完全没有作为郡治的痕迹。如果徐闻确有两三百年时间作为郡治,则在汉墓的规模及其随葬品方面不会没有反映。反观合浦,两汉一直作为郡治则是当之无愧。最近,广西考古工作者根据考古发掘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西汉后期起合浦汉墓的随葬品丰富,大中型墓葬如风门岭M10、M23、M26等出土的器物都在100多件(组)以上,其中不乏大量精美珍贵的青铜器、玉器等。大部分墓葬都有琉璃、水晶、玛瑙、琥珀、黄金串饰等出现,特别是琉璃珠,一座墓葬往往就有几百、几千甚至上万颗。可见西汉后期和东汉时期合浦汉墓的随葬品“丰富程度超过广州汉墓”,它反映出这段时期合浦的“高度繁荣”。而这一时期正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和兴盛的时期。又如,从汉墓的分布也可一窥汉代合浦的发展。长期从事合浦汉墓勘探、绘图和发掘工作的陆露、张居英指出:合浦汉墓群的分布总体上西汉墓与东汉墓是“交错分布”的,靠近县城的地带西汉墓“较多较密集”,距离县城远的边缘地区“以东汉墓为主”。可见从西汉到东汉,合浦县城是不断发展扩大的。邱立诚也指出:文昌塔附近清理汉墓200多座,其中土坑墓多,砖室墓少,墓葬年代可能多在西汉,少部分在东汉。其后,东汉墓葬分布更为广泛。据初步统计,西汉的墓葬分布地点约10多个,而东汉的约有20多个。可见在合浦郡、县设立后,人口大增,对外贸易的优越地位使合浦的发展超过了徐闻。还有,合浦的汉墓,西汉后期为竖穴木椁墓,东汉前期为砖木合构墓,东汉后期则基本上为砖室墓,不见简单类型的土坑墓,不似广州及广西贵港、梧州、钟山等地,土坑墓占有一定比例或以土坑墓为主。合浦汉代砖室墓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合浦社会经济的繁荣”。

合浦汉墓的形制结构及其演变,不但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从中显示了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

大体来说,汉代的墓制,西汉早、中期惯用木椁墓,后期为半圆形筒拱结构小型砖室墓,东汉初发展为穹隆顶,其后以小型砖砌筑的券顶砖室墓最为常见。已清理的数百座合浦汉墓(至今尚未发现西汉早期墓葬)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二类为西汉中、晚期的土坑竖穴墓和土坑竖穴木椁墓,第三类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的砖木合构墓,第四类为东汉中、晚期的砖室墓。可见合浦汉墓墓制、构造源自中原,但由于地处南疆,时间稍为延后。又如,合浦地区西汉已流行夫妻合葬墓,“这是受岭北葬俗影响所然。而且合浦西汉木椁墓中夫妻合葬有多种形制,反映的墓葬演变更具有考古分期意义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价值”。如堂排M2夫妇合葬墓,是一个封土堆内分穴并排而葬,分别有墓道,而东汉砖室墓则是一穴分室而葬,这是埋葬习俗演变的实例。凸鬼岭有两座木椁墓,亦为一封土堆内夫妇合葬,但墓室形制略有差异:M201为一墓道双墓穴,即女穴无墓道,两穴之间有通道相连;M202为双墓道双墓穴,两穴之间仅以椁板相连。其演变轨迹似为:西汉中期为双墓道双穴(堂排M2)→西汉晚期前段为双墓道连穴(凸鬼岭M202)→西汉晚期后段为单墓道连穴(凸鬼岭M201)。同样,东汉的墓葬也显示出“合浦直接地从岭北地区接收(受)了葬制变化的信息”。如1999年清理的凸鬼岭汉墓有两座砖木合构墓,“这是木椁墓向砖室墓过渡的类型”。如M4,墓道与墓室之间用砖砌前室及封门;7座为“凸”字形砖室墓,如M3,单券顶,前室略低;1座为“中”字形砖室墓(M16),单券顶,有前室;1座为单耳室砖室墓(M18),墓室单券顶,耳室略低;1座为双室砖室墓(M8),前有墓道,后室前有封门,后为两棺室,之间有券门相通,北室应为男穴,南室应为女穴。双室砖室墓在合浦还见于风门岭10号墓。以墓葬形制并结合随葬器物分析,这批墓葬的演变关系为:东汉早期前段为砖木合构墓(M4)→东汉早期后段为“凸”字形砖室墓(M3)→东汉中期为“中”字形砖室墓(M16)→东汉晚期前段为单耳室砖室墓(M18)→东汉晚期后段为双室砖室墓(M8)。可见,“就墓葬形制而言,合浦汉墓较之徐闻汉墓更为丰富和多样化,这也是合浦作为郡治而凸显其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地位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