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律诗体建构的文化文体学生态
“律诗”是中国诗歌体类之名,在唐代是与“古体”相对的诗歌类别,与唐人所谓“近体”、“今体”同义。正式定义“律诗”,或始于中唐元稹。元氏《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1)至南宋方回则明确将“律诗”、“近体”与“古体”关联并言。其《瀛奎律髓》卷一云:“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2)
唐人“律诗”之名,其具体所指诗文本对象,理论上可由唐人自编的各类诗文集而获得直观的把握。遗憾的是,依清人冯班的观点,“唐人集分体者少,今所传分体集,皆是近日妄庸人所更定,不足据”(3)。然冯氏又同时认为,后之所见唐人集“元、白、韩、杜等是旧次”(4)。今就《元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5)观之,其编次归类甚为复杂。“古诗”、“古体”、“古调诗”、“格诗”、“半格诗”与“律诗”并行,体类名目繁多,诸概念皆有待辨析。当然,其律诗概念的外延还是非常清晰的,它包括了后人所谓的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绝句以及排律(长律)诸名之全部所指。
律诗名义,在宋代已有变化。冯班《钝吟杂录》谓:“宋人集所幸近人不肯读,古本多存,中亦有分律诗绝句者,如《王临川集》,首题云七言律诗,下注云绝句,甚分明。”(6)今观文渊阁四库《临川文集》百卷本,卷一至卷十三皆题“古诗”,下无注,而卷十四至卷三十四所题“律诗”下皆注明言数句数:或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或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是编者已将律诗作八句律诗与绝句之分。宋庠《元宪集》诗类编次题目已明确分出五言古诗、五七言律诗、五言长律和五六七言绝句三类。而五七言律诗皆为八句,八句以上者名为长律。时至宋末元初,方回首编律诗选评《瀛奎律髓》,尽管以题材分类选评,所选评者大多为八句的五七律,偶选四句律绝,超出八句者亦不多,方氏时以长律称之。可见,在宋元之际,律诗之名已见出专称五七言八句律诗的趋势。
元杨士弘《唐音》首创“排律”之名。明代以还,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排律(八句以上)已确然成为三个类别,此可验之于高棅《唐诗品汇》。四库本《唐诗品汇》分体编次,其类题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六言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七言排律。冯班《钝吟杂录》云:“高棅《唐诗品汇》出,今人不知绝句是律矣。高棅又创排律之名,虽古人有排比声律之言,然未闻呼作排律。”(7)四库馆臣已指出《唐诗品汇》体例实因元杨士弘《唐音》而稍变之,排律之名亦因袭杨氏,而非首创。(8)虽然如此,但以律诗、绝句、排律三者作为唐诗编次的平行类名,确始于高氏。要言之,律诗对象实体异于唐人,定限于八句篇制的五律、七律,其由来已久,实非始于今人。
由唐人白氏律诗五言七言自两韵至一百韵混而不分,至明代以还,律诗、绝句、排律三名鼎立,反映了律诗名义的收缩——约句准篇的历史过程。此一进程折射的是律诗观的变化,律诗文体学的建构,同时亦是律诗文体学本质的发现与确认。故而,今人论律诗以五言七言八句体制为样板对象,自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