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文化遗产考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河姆渡文化骨耜与水稻耕作

7000年前的河姆渡地势低平,地表平均海拔仅1米左右。这里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气候温暖湿润,是动植物的天堂,仅出土的动物遗骸就达61种。河姆渡遗址所在的平原是“工”字形地质结构,具有良好的促淤功能。遗址的西部紧临江边有一座海拔仅9米左右、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小石山,当时的河姆渡人就依山聚居在小山坡的东面和北面。特殊的“工”字形地貌使这里最先成为陆地,当周边还是一片浅海时,河姆渡已是一块“风水宝地”了。每次洪水过后,这里都是最早露出陆地,并迅速变成绿洲的地方。河姆渡先民正是借助“工”字形高地的优势,在这里栖息、繁衍,并创造了长江流域璀璨的河姆渡农业文化。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居民在年复一年的采集果实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把这些植物加以栽培,便产生了原始农业。河姆渡人种植的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而成的。他们还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耜耕农业。

以生产工具为依据,农业发展一般分为刀耕(踏耕)农业、锄耕农业、犁耕农业三个阶段。

河姆渡氏族生活在多水潮湿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土质比较松软,盛行使用材料来源方便、制作简单的骨耜来翻地。耜是一种铲状工具,一般是木制的,由于木质容易腐朽,木耜的实物资料罕有发现,河姆渡遗址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木耜仅发现了1件,而骨耜却发现了170多件。这些骨耜边缘磨蚀得都很厉害,农业专家认定它们是河姆渡人在水田中经常使用的农具,主要用于平地、挖沟、引水、排水等。近年来,考古学者还发现,骨耜可能还被用来深掘灰坑和柱洞,与干栏式建筑也有密切的关系。

河姆渡文化骨耜。这两件骨耜由水牛肩胛骨制成。肩肿骨的臼部锉削平整,骨板正中部凿一道纵向浅凹槽,凹槽下端左右各凿一孔,用来绑缚木柄。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均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使用时在骨耜正中的浅槽处安装竖直的木柄,木柄的下端一面削平,以与骨耜的浅槽吻合,同时在上端绑定木柄。为了操作方便、省力,木柄的上部做成Y形或T形。劳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更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用它挖土,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骨耜的使用,充分显示了河姆渡人的智慧。从骨耜中我们已可见到锄头、铲子的雏形。浙江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弥足珍贵的骨耜,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令人称奇的是,它上面还残留着一圈当时缠缚的葛藤,以及嵌于其中的木片。由于长期使用,刃部十分光滑,磨损严重,特别是中间作为刃部的扁蒲扇面,磨蚀破损尤甚。

在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上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出土了大批稻谷、谷壳、稻秆、稻叶。堆积层相互掺杂,平均厚度在40厘米至50厘米之间,也有厚达1米以上的。有的已经烧焦,有的保存完好,有的稻叶的脉络和根须很清楚,芒刺挺直,谷壳基本上还是金黄色的,不失原来的形态。其谷粒外形、颗粒大小已接近现代栽培稻,粒重远远超过野生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鉴定属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籼混合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河姆渡遗址中稻谷堆积之丰厚、数量之庞大、保存之完好,不仅堪称中国最丰富的史前稻谷遗存,就是在世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伴随稻谷一起出土的骨质耕作农具,器形较大,数量众多,受损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生产工具,其中两件骨耜柄部还留着残木柄和捆绑的藤条。从国内外有关骨耜的考古发现来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年代最早、制作最精,而且数量也最多,堪称世界第一。这些都足以说明骨质耕作农具已经用于先民的翻土耕作之中。农史学家据此推测河姆渡先民已进入了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阶段。[1]近年来在宁绍平原地区的史前遗址中经常发现木耜等农耕工具,也可作为河姆渡文化中出现“耜耕”农业的有力证据。[2]

骨耜和稻谷的发现,生动地告诉我们:当时先民们在这一大片土地上撒下谷种,就是用骨耜这种农具进行耕作的。他们手执耒耜,开田翻土、引水灌溉,辛勤耕作。他们还用动物肋骨制作了一大批劳动工具,如磨成锯齿状的骨镰、中耕农具鹤顶锄和谷物加工工具木杵等。这些都表明,7000年前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河姆渡人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使用成套稻作生产工具,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农业已成为河姆渡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它的稻作农业耕作形态堪称世界上最为先进发达的耜耕农业。

但是,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姆渡人的水稻生产主要在湖滨的低洼地利用自然水源进行灌溉培育,农业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自然条件。风调雨顺时收获就多,倘若遇上了洪涝或干旱,就很有可能颗粒无收。而河姆渡遗址背山面水、土地狭小,非常容易遭受水灾。据《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描述,河姆渡遗址经常遭受水灾,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河姆渡人产生了原始的对太阳神的崇拜,祈盼农业丰收。河姆渡人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心制作“双鸟朝阳”象牙雕蝶形器作祭祀之用,正是出于对太阳神的崇拜。


[1]游修龄.对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J].文物,1976(8)

[2]黄渭金.河姆渡文化“骨耜”新探[J].文物,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