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鋤堂樂府(葉奕苞)
葉奕苞(一六二九—一六八六或一六八七),字九來,一字鳳雛,號二泉,又號半園,別署羣玉山樵,崑山(今屬江蘇)人。監生。康熙十八年己未(一六七九),薦博學鴻詞,罷歸。築半繭園,觴咏其間,以度歲月。著有《金石錄補》、《金石小箋》、《經鋤堂文稿》、《經鋤堂詩稿》、《續花間集》、《醉鄉約法》、《賓告》等。傳見《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四二五、《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卷一〇、《清代樸學大師列傳》卷一八、《皇清書史》卷三一、光緒《崑新兩縣續修合志》卷三一等。參見陸林《清初戲曲家葉奕苞生平新考》(《文學遺產》二〇〇七年第三期)。
撰雜劇四種:《奇男子》(訛名《盧從史》)、《老客婦》(訛名《老客歸》)、《長門宮》(訛名《長門賦》)、《燕子樓》,總稱《經鋤堂樂府》,《重訂曲海目》、《曲考》、《曲目表》、《今樂考證》、《曲錄》、《清人雜劇全目》並著錄,總稱均誤作《鋤經堂樂府》。現存康熙間刻《經鋤堂集》所收本,乾隆七年(一七四二)葉氏家刻本。
葉九來樂府序[1]
尤侗
古之人不得志於時,往往發爲詩歌,以鳴其不平。顧詩人之旨,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抑揚含吐,言不盡意,則憂愁抑鬱之思,終無自而申焉。旣又變爲詞曲,假託故事,翻弄新聲,奪人酒杯,澆己塊壘。於是嘻笑怒罵,縱橫肆出,淋漓極致而後已。《小序》所云:“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至於手舞足蹈,則秦聲趙瑟,鄭衛遞代,觀者目搖神愕,而作者幽愁抑鬱之思爲之一快。然千載而下,讀其書,想其無聊寄寓之懷,愾然有餘悲焉。而一二俗人,乃以俳優小技目之,不亦異乎?
予生世不諧,索居多恨,灌園餘暇,間作彈詞,辟如學畫不成,去而學塑,固無足比數矣。然當酒酣耳熱,仰天嗚嗚,旁若無人者,其類放言自廢者與?若吾友葉子九來,門地人材,並居最勝。方以文筆掉鞅名場,夫何不樂,而潦倒於商黃絲竹之間?或者①游戲及之耳。雖然,以葉子之才,荏苒中年,風塵未偶,豈無邑邑於中者?忽然感觸,或借此爲陶寫之具,未可知也。是則予所引爲同調者也。
嗟乎!歌苦知希,曲髙和寡,安得徐文長撾鼓,康對山彈琵琶,楊升庵傅粉,挽雙丫髻,來演吾劇者,雖爲之執爪,所欣②慕焉。彼世間院本,滿紙村沙,眞趙承旨所謂“戾家把戲”耳,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一二九冊影印清康熙間刻本《尤太史西堂全集·西堂雜俎二集》卷三)
[1] 此文又見於葉奕苞《鋤經堂集》卷首,僅題《序》,無落款,版心題“尤序”,現存清康熙間刻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尤侗《西堂雜俎二集》所收文字“自丁酉至辛亥止”(見卷首目錄),卽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至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序當作於此十數年間。
① 或者,清康熙間刻本《鋤經堂集》卷首《序》作“疑其”。
② 欣,清康熙間刻本《鋤經堂集》卷首《序》作“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