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序跋纂笺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巢松樂府(王抃)

王抃(一六二八—一七〇二),字清尹,入清改字懌民,又字鶴尹,號巢松,太倉(今屬江蘇)人。王時敏(一五九二—一六八〇)五子。明諸生。入清屢試不第,好爲山水游。爲“婁東十子”之一。善樂府。著有《健庵集》、《巢松集》。傳見盛敬《太學巢松王君傳》(載《王巢松年譜》卷首)、《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四二五、《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參見自撰《王巢松年譜》(民國二十八年排印《吳中文獻小叢書》本)。撰雜劇《玉階怨》、《戴花劉》,傳奇《舜華莊》、《籌邊樓》、《鷲峯緣》、《浩氣吟》,合稱《巢松樂府》,僅存《籌邊樓》。

巢松樂府序並跋附刻

黃與堅[1]

《書》云:“詩言志,歌永言。”歌與詩,固相爲本末者也。樂府之名,始於漢武帝時,其時《房中》諸歌類以詩。迨魏,曹子建怨歌以七解。迄晉,用七解以譜樂,歌漸廣,猶不踰乎詩也。至唐、宋以屬詞,元、明以製曲,而歌與詩寖離矣。數百年間,詩變而爲詞,詞變而爲曲,曲又以北判而南。舉聲音之道,收之南北部,而始窮於無可變。此樂府者,詩之極而歌之究也。

班孟堅謂漢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歷後世,而五音六舞,日以流蕩,至於不復反,勢也。君子知其然,亦以爲其變不可已,因勢而用之。古者孫叔敖死,優孟能以衣冠彷彿其似,惑於楚人,況舉古今絕奇尤異之事,形摹規仿,極姸盡態,以致之當場,使謦欬猶生,鬚睂欲活,有不聳觀聽而動營魄者乎?此從來有志之士,其或抑鬱無所發抒,輒以學海餘波,洄漩於樂府,蓋其中之寄託,未始不深且至也。

巢松王子,生長華胄,有軼羣之才,所如不偶,將悒鬱以終老。其牢落之概,具見於詩,而又措思於樂府。所著《舜華莊》諸本,靚深姸婉,則麗人之含情也;激卬慷慨,則老臣之挾策也;蕭散超脫,則異僧之說法也;悲憤淒涼,則義士之捐軀也;困窮錯愕,則薄夫之蹇遭也。才情所至,波詭雲譎,烏能規規墨墨以測之?顧其載事也,直而不肆,怨而不傷,溫柔敦厚,有詩教焉。此以樂府合於詩,巢松之所以特勝也。

夫今所謂傳奇者,不知其幾千百矣。匏絃土鼓,不施於今,而但出其靡靡,欲以姦色煩聲,爚亂天下之耳目,其害於世也滋甚。蓋俳優故習,其不足以列於風雅之林也久矣。若巢松諸樂府,標舉一切,以之醒頑覺迷,殆無不具歌耶!其詞場之舞綴、騷壇之鼓吹耶!余故於茲樂府,知其必單行,仍欲以附巢松詩稿後。

康熙庚午仲春旣望[2],同邑黃與堅忍庵撰。

王子鶴尹,與余少同學,今並垂白矣,知鶴尹莫若余。庚午春,以巢松諸稿屬余序,余序其樂府,不及詩。以鶴尹詩之工,人盡稔知,若其樂府,抽祕騁姸,窮極窈眇,躐於古而人或未之知,以故爲之序。且爲言樂府與詩,古今離合之故,則序其樂府,猶詩也。今以樂府卷繁重,猝未付刻,余序乃先出,使人知鶴尹之才,鋒穎交發,所長者不獨詩。如夫神弓勁弩,旣已挾其具,隨所遇而皆能以此勝於人,何一端之見殊特乎?則余樂府序,卽以爲斯集之嚆矢,亦可耳。

丙子二月朔五日[3],弟與堅跋。

(《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八輯第二二冊影印清鈔本王抃《巢松集》卷首)

巢松樂府序

葉燮

士束髮讀書,其性情志慮,必有所期:上之期立“三不朽”業,比迹皋、夔;次則顯榮名,享厚祿,以耀妻子鄉黨,爲人所羨慕;又次之則才效一官,智效一得,以稍自愉快。若此數者,不能酬其所期則遇窮,遇窮則志窮而不能自得。於是無聊感慨之概,任志之所往,假言語爲發洩,以曲盡其致。於是天地萬物,無不可供其陶鑄,極其性情念慮之所之。太史公歷敍古聖賢之述作,盡出於憂患之所爲,而終之曰:“《詩三百篇》,大抵皆發憤之所作也。”

吾嘗謂,人之生惟憂樂二端。子輿氏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亦泛論其恆理耳。若夫人之生始乎憂、卒乎憂者,嘗什之九;始乎樂、卒乎樂者,僅什之一;其他則皆始乎憂而卒乎樂與始乎樂而卒乎憂者,憂樂循環,比比是也。夫先憂後樂,則人必喜;先樂後憂,則人必憤。憤則思發,不能發於作爲,則必發於言語。吾讀王子懌民《巢松樂府》,嘗不禁流連三嘆也。

懌民家世公卿,業勒旗常,言在編簡。懌民與其同産昆弟八九人,皆以少年才名,照爍海內。其志慮性情,欲率乃祖之攸行,且將跨而上之者。懌民之志與所處,可謂甚樂矣。乃時不我與,自少而壯,壯而老,而今且已暮矣。懌民歷思其少壯之所志,以較其目前之所遇,不得不發而爲言。正言之不得而旁引曲喻之,甚且托之於嬉笑怒罵、詼諧雜遝之言。其爲言也,至於樂府,莊生之所謂“小言詹詹也”。今之樂府,卽俗之劇本傳奇,其事甚末,然有風人之遺意,大概托始於夫婦,此《關雎》之所以作也。今觀其所述之人與事,必始歷盡艱危,瀕九死而一生,而卒之以富貴榮顯。懌民蓋借先憂後樂之境,以較量其先樂後憂之情,其志亦可悲矣!昔三閭大夫不得於君,其憂愁之思,托之美人香草,思蹇修而不可得,無不藉夫婦以明志。懌民其亦此物此志也夫?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二四四冊影印康熙間葉氏二棄草堂刻本《已畦集》卷九)


[1] 黃與堅(一六二〇—一七〇一):字庭表,一作廷表,號忍庵,太倉(今江蘇蘇州)人。明諸生。清順治十一年甲午(一六五四),貢入太學。十四年(一六五七)丁酉舉人,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進士,授推官。旋因“奏銷案”落職。康熙十八年己未(一六七九),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編修,與修《明史》。官至詹事府贊善大夫。嘗輯《太倉州志》,著有《願學齋文集》、《忍庵集文稿》、《論學三說》等。傳見《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傳》卷七〇、《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一二〇、《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八、《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六、《漁洋山人感舊集》卷七、《昭代名人尺牘小傳》卷九、《國朝書畫家小傳》卷三等。

[2] 康熙庚午:康熙三十九年(一七〇〇)。

[3] 丙子: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