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皇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僵尸与怪胎合演的一出历史闹剧

大清帝国的太阳彻底落下了。此时的清王朝,如一具僵尸静卧在紫禁城,进入了入土前的黄昏。而刚刚诞生的民国,则如同一个怪胎,迎来了一个晦暗的黎明——一个在密布的云层中有几道不祥红光的黎明。

就在这个黄昏与黎明交替时分,孙中山宣布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于自己尚不能与之抗衡的袁世凯。而随着袁世凯的登位,北京城的紫禁城和中南海并立着两个政府。一个是仍保留着“宣统皇帝”尊号,以溥仪为首的小朝廷;一个是堂而皇之的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府。从此,中国政局进入了一个僵尸与怪胎共存,群鬼与虎狼共舞,阴谋与邪恶同在的时代。

在这以后的十几年里,紫禁城内小朝廷那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未有丝毫变更,宫里宫外驻有大批的护军,森严气氛一如既往。一些满蒙王公旧臣遗老,以及念佛吃素的僧侣,照例进进出出,向高踞在宝座上的“小皇帝”叩头礼拜。仍有大批太监、宫女、侍卫供“小皇帝”和“后、妃”及“皇室”人员役使,并有“内务府[1]”、“宗人府[2]”等衙署为小皇帝和“皇室”人员操办事务。1913年2月22日,四十六岁的隆裕太后在抑郁中死去,其丧仪仍按清廷旧的礼制操办,皇室人员穿孝百日,并素服二十七个月。民国政府下令全国下半旗志哀三日,穿孝二十七天。

1922年12月1日,已是十六岁的溥仪在紫禁城举行了大婚典礼,将皇后婉容(郭布罗氏)接进了储秀宫,又接淑妃文绣(额尔德特氏)入主长春宫。从此,小朝廷中的一招一式更加有板有眼,皇帝、皇后、妃嫔的梦也越做越香、越品越甜。而处于不祥黎明中的民国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先是装出一副为民请命、身手不凡的气派登台亮相,又暗中恢复帝制,并最终冕冠龙服,当起了皇帝(史称“洪宪帝制”)。这一反常的举动,遭到了实力派政客和军官首领唐继尧、蔡锷的竭力声讨,各省亦纷纷高举义旗响应讨伐。袁世凯不久便被活活气死。总统改由最早在武昌发动起义的军事首领黎元洪来做。谁知好景不长,那拥兵自重的大辫子张勋,见袁世凯死了,便不再理会黎元洪的号令,竟率领他的辫子军[3]从徐州一路杀到京城,将溥仪重新按坐到龙椅上,又让其做了皇帝,并在城里城外挂起了象征着清皇朝的龙旗,完全实行了复辟。重新当上皇帝的溥仪没有想到,他的这个举动,为后来被驱逐出宫和东陵盗案的善后事宜,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更令他想不到的是,对这次历史上称为“丁巳复辟”的事件极为不满的北洋实力派人物段祺瑞,立即在马厂誓师,率军杀来,直杀得张勋丢盔弃甲,逃到了荷兰使馆。那梦想着重振大清雄风的溥仪,也不得不第二次颁布“退位诏书”,天下暂时又得以平静。这之后的几年中,民国政府又接连经历了几任总统的更替(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整个中国渐成军阀割据混战不息的更加动荡不安的新格局。在这个色彩斑斓的历史舞台中,男人哭哭笑笑,女人咿咿呀呀,各色大旗、各种势力,呼呼啦啦、轰轰隆隆,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无数的剑拔弩张和滑稽热闹中,历史终于迎来了以直系军阀曹锟为政府总统的不凡的1924年和在这一年里发生的北京政变。这次中国近代史上非同凡响的政变,在使总统下台、紫禁城内的小朝廷烟消云散的同时,也为几年之后清东陵发生的惊天大案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注释:

[1]内务府:或作内府,“总管内务府”的简称,清代总辖宫廷事务的机构,凡帝后的衣、食、住、行、育、乐都由其负责承办,并管理太监、宫女等。清入关前即设置,顺治十一年(1654年)废,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废十三衙门,复置内务府,遂成定制,直至1924年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为止。内务府的组织源于满族的包衣(满语,汉译为家里的,即奴隶,身份世代相袭)制度,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所属包衣组成。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简称为内务府大臣,正二品,皆由满族王公大臣兼任,无定员,等于是皇帝的大管家。

[2]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大宗正院而置,设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以亲王领之。清沿明制,于顺治九年(1652年)置,改宗人令为宗令,一人,宗正、宗人各一人,俱以宗室王公充任。宗人府掌皇族属籍,按时纂修玉牒(皇帝家谱),书宗室子女嫡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对确保皇族特权、维护皇家宗法等具有重要作用。

[3]辫子兵:又称辫军。辛亥革命后,张勋驻节徐州,为了表示自己仍效忠清廷,遂命他的定武军官兵禁剪发辫,共五十七营,两万多人。故时称张勋为“辫帅”,所部为“辫子兵”。复辟失败后,张勋下台,留在徐州一带的辫子军为安徽督军倪嗣冲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