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皇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摄政王一语成谶

但是,历史老人偏偏没有这样安排,他所赋予众生的是这样一幅夕阳晚照的画面:

当清宫内尚处在一片悲恸之中时,慈禧急召醇亲王载沣入中南海,确定立嗣之事。

载沣慌忙来到仪鸾殿,跪倒在慈禧的帏帐前,轻声呼唤:“老祖宗,御体可安?”

慈禧强打起精神,缓缓转过那张惨白的脸,断断续续地说:“载沣,予召你进宫,有要事训示。皇帝晏驾,予又于病中。念汝父奕平生与予忠心无贰,乃清室之忠良。予决定立你的儿子溥仪为嗣,赐汝为监国摄政王。嗣后军政要事,均由汝裁定。凡事还要与皇后计议。切!切!”

载沣听到这里,早已涕泪俱下,呜咽不止,连忙叩头谢恩。正欲退下,又听慈禧喘了口粗气唤道:“回来,予还有训示。”

载沣又慌忙回身跪下。慈禧吩咐太监撩起帏帐,眼直愣愣地盯着他说道:“载沣,抬起头来。汝速回王府,将溥仪挟进宫来,嗣后即刻登极,免出枝节。登极的名义就叫作‘承继同治,兼祧[1]光绪’吧!”

“嗻!奴才遵旨,即刻行事。”

载沣颤颤抖抖地起身时,平生第一次瞥见慈禧的脸。只见那张瘦骨嶙峋又惨白无光的脸上,慢慢滑下了两行浑浊的泪水。

载沣回到家中,醇王府顿时大乱。溥仪的老祖母、奕的侧福晋[2]刘佳氏,刚听完懿旨就昏厥在地。年仅三岁的溥仪见家中老小惶恐不已,也似懂非懂地连哭带打不让跟来的太监抱走。无奈之中,只得由溥仪的乳母王焦氏用奶水止住这个幼儿的哭叫,并由她抱着随醇亲王一起进宫,再交内监抱去见慈禧太后。从未离开过王府的溥仪来到慈禧的病榻前,被阴气森森的帏帐和那张惨白、扭曲的脸吓得直打哆嗦,并号哭不止。慈禧示意内侍找了串冰糖葫芦来哄溥仪,谁知这个不知好歹的黄口小儿,一把将手中的糖葫芦摔了出去,差点落在慈禧的头上,同时哭喊着要找乳母。大病缠身的慈禧本想在归天之际,最后看一下自己的又一“杰作”,但面前的一幕使她极不痛快,她狠狠地瞪了一眼这位即将登基的小皇帝,示意将他抱下去。

宣统小皇帝与其父摄政王载沣

十月二十二日,紫禁城内的空气短暂地凝固之后,本朝惊天动地的大事终于发生了。驾驭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的铁血女人,七十四岁的慈禧皇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气,死于西苑[3]仪鸾殿。自此,一个即将全面毁灭的帝国残局,落到了年仅三岁的溥仪身上。

当然,只有三岁的溥仪自然无法也没有能力驾驭帝国的航船,千斤重担由属于庸才之辈的摄政王载沣和属于蠢材之流的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慈禧的侄女)担起。而这两个被慈禧生前视为亲信的庸才与蠢材的短暂合作,却加快了奄奄一息的大清帝国走向灭亡的脚步。

慈禧死后第十七天的十一月九日,在阴气弥漫的紫禁城太和殿,溥仪被抱上龙床,以大清皇朝入关后第十位皇帝的九五之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当司礼大臣读到新天子的年号定为宣统时,溥仪突然哭喊着要回家找乳母吮奶。其父载沣急步向前侧扶着幼子,以十足的庸才之言焦急地喊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这不祥之语一经出口,跪拜的群臣大为惊骇,同时又无不忧心忡忡,长吁短叹:“天意至此,看来这大清真的是要完了!”

摄政王载沣不幸而言中。

就在溥仪登基不到三年的辛亥年(1911年),大清帝国的丧钟被南方的革命党人敲响。随着武昌起义的发生,全国掀起了暴风骤雨般的反满狂潮。革命党人和人民大众崇拜的新偶像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临时政府,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

民国政府的成立,使日薄西山的清王朝在革命党人的胁迫和本朝北洋大臣袁世凯的诱逼、欺骗下,极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地做出了让小皇帝溥仪退位的决定。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阴谋策划下,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在紫禁城养心殿举行了清王朝最后一次御前会议,正式宣告退位。参加御前会议的袁世凯,面对大清皇朝这最后也是最为凄惨的一幕,假装不忍,伏在地上,满目含泪地再请皇族会议议定。此时的蠢材隆裕太后像是在对溥仪,又像是对自己说道:“他们都已挟资走脱了,剩我母子二人,还有何说?不过祖宗创业维艰,却不能轻送在咱们孤儿寡母手里,致成为千古憾事。咱们不自修政,贻误大事,坐失江山,将来有何颜面去见祖宗先帝?但事到如今,说也无益,你们去拟旨逊位好了。”说到这里,不禁泪如雨下。

《京师公报》发布的清帝退位“号外”

遵照懿旨,退位诏书很快由本朝状元张謇拟就,内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将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隆裕太后看过,颤抖着双手将诏书钤宝,又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位一生并未得到过多少幸福的悲剧性女人,终于又以无限的悲怆之情为大清帝国的百年基业画上了句点。

在清廷公布的退位诏书中,中华民国《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等也一并公布于众。这个在后来的许多年中,曾引起过纠缠不清、恩怨不明又和清东陵被盗案以及溥仪的人生轨迹有着紧密关联的重要文件这样写道:

(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退之后,优待条件如左(编者注:传统行文从右至左,故):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4],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辞位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 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5]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辞位以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第一款 清王公世爵,概如其旧;

第二款 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私权及公权,与国民同等;

第三款 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

第四款 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第一款 与汉人平等;

第二款 保护其私有财产;

第三款 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第四款 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第五款 先筹八旗[6]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第六款 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第七款 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皇帝退位诏书和民国优待清室条件公布天下,宣告了大清皇朝统治中国的正式终结。自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迎清兵入关,多尔衮定都北京,以摄政王开基,入主中原,奠定大清基业,此时也以摄政王终结,共传十主,凡二百六十八年,若加上入主中原前,清王室在满洲[7]称帝时的二主(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总计十二朝。

按照清廷和民国政府事先达成的协议,紫禁城一分为二,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前朝部分即三大殿[8]和文华、武英等殿宇归民国政府所有,内廷部分即后三宫[9]和东、西六宫等处,仍为清廷占据。

注释:

[1]兼祧:祧,承继为后嗣。旧时称一子同嗣两房为“兼祧”,这是在乾隆、道光年间议定的宗法条例,以穆宗载淳早崩无子,按照清王朝的家法,本应从“溥”字辈里选出一人为嗣皇帝。但慈禧为了擅权干政,不愿被晋尊为太皇太后,故假称替文宗奕立嗣,以载湉入继大统,并声言日后载湉生有皇子,再给穆宗立嗣,借以搪塞舆论。结果德宗载湉亦早崩无子,慈禧遂立溥仪为嗣皇帝,兼祧同治、光绪二帝。

[2]侧福晋:即侧室福晋。“福晋”或作福金、夫金、富金,满语,清代贵妇爵名。原为女真人对汉语“夫人”之讹译。清制,亲王、世子(亲王之嗣子)、郡王、长子(郡王之嗣子)的嫡、继正室封为福晋,侧室封为侧福晋、庶福晋。另外,在清太祖时典制草创,后宫中没有其他的位号,均沿用满洲习俗,称嫡妻为大福晋,妾为侧福晋、庶福晋(即侧妃、庶妃)。例如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皇太极之生母)被称为大福晋,皇太极的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被称为中宫大福晋。直至康熙年间,后妃定制,始不再混用此一名称。

[3]西苑:位于紫禁城西侧,是有八百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初辟于金元时期,元代建大都后又加以扩展,明清两代续有增建,称为西苑或西海子,面积约是紫禁城的六倍。中心地带为南海、中海、北海,合称三海,水面相连通,四周有很多宫殿、景点、官廨、庙宇,至今尚存者已十无一二。现北海已开放为公园。

[4]颐和园:清代著名皇家园林,前身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造的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北洋海军军费,再次兴建,作为起居、理事、游憩之处,并易其名曰“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二百九十万平方米,由万寿山(原称瓮山,乾隆十六年为皇太后六旬大寿而改名)、昆明湖(原称瓮山泊、西湖,乾隆皇帝建园后改名)、宫殿区三部分组成,共有建筑三千余间。其中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主要集中于万寿山之阳。现已列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对外开放参观。

[5]奉安:亦称永安,即恭奉皇帝的灵榇从殡宫(入葬前灵骨暂安之处)移往陵寝,入地宫安葬。

[6]八旗:清代常备军之一。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十人结伴入山,由有名望者统率,每人各出箭一支,这种组织称为“牛录”(或作牛鹿,满语,汉译为大箭),首领称为牛录额真(或作厄真,满语,汉译为主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将所辖人民编为黄、白、红、蓝四旗,旗皆纯色。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增编镶(俗亦写作“厢”)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创建了八旗制度。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其制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或作扎兰、札拦、加喇、加蓝、家喇、夹喇,满语,汉译为竹节、段,有“行伍”之意),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满语,汉译为八旗之“旗”),设固山额真一人,掌该旗之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下置左右两位梅勒(或作美凌,满语,汉译为肩,有“副”之意)额真。八旗制度乃军民合一,以旗统人,凡满族成员皆入旗为兵,这便是“满洲八旗”的前身。后金天聪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年),将梅勒额真以下的额真改为“章京”,翌年分设蒙古八旗,清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分设汉军八旗,旗色皆与满洲八旗同。从此,八旗的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共计二十四旗,但以满洲八旗为主。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将皇帝自将的镶黄、正黄、正白等三旗,称为“上三旗”,由王公所统的其余五旗,称为“下五旗”。八旗兵是清王朝开国的武装力量,入关后又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八旗负责皇宫和京师的安全,形同禁军,驻防八旗则派驻全国各大城市和军事要衢。顺治十七年(1660年),定八旗各级官员之汉名,牛录章京为佐领,甲喇章京为参领,梅勒章京为副都统,固山额真为都统。

[7]满洲:地名,因满人起源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故将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为“满洲”。在明代和朝鲜的官私著述中都不见这一名称,他们经常用的是建州、女真、女直,而满族的官方档案自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就有“满洲国”一词,一般则自称女直、诸申、肃慎。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正式下令,满族一律称满洲,禁用其余旧名。从此,有清一代,满洲一直作为民族的名称,与汉、蒙、回、藏等并用,至于满洲二字之含义如何,说法很多,现在尚无定论。

[8]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之总称,是位于紫禁城内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也是明清时期外朝的中心,三大殿南北依次坐落在土字形的台基之上,以门庑相连,四角有崇楼,为一封闭式院落。占地八万余平方米,约占紫禁城总面积的九分之一,是宫中最大的院落,至今建筑保存完好。

[9]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总称。位于前三殿后的中轴线上,是明清时期内廷的中心。后三宫南北依次坐落在两米高的台基之上,以门庑相连,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二百二十米,东西宽约一百二十米,占地约二万六千平方米,房屋四百二十余间,至今建筑大致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