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开封之变
归德之变是金末的一次可悲的内讧事件,石盏女鲁欢等优秀将领被杀,军力大损,弄得人心惶惶,给本来就已经四面楚歌的金国形势雪上加霜。
此变后,金哀宗被蒲察官奴的忠孝军隔离在照碧堂,名曰保护,实为软禁。大臣们都不敢上朝奏事,生怕被官奴找个理由给杀了。弄得完颜守绪整日偷偷哭泣,后悔自己用错了人。
后来蒙古军再次围攻归德城,金兵压力增大,完颜守绪打算迁到蔡州(今天河南省汝南县),就召集大臣们商量。其实完颜守绪一方面想避开蒙古人的锋芒,一方面也想摆脱蒲察官奴的挟持。没有想到在朝议的时候,蒲察官奴再次发飙,扬言谁要再敢言迁都蔡州,就杀他的头!
这等于给了完颜守绪一个大窝脖,群臣再也不敢言语了。
任何人都有尊严,更何况皇上?
蒲察官奴这种专擅和霸道最终葬送了自己。
朝议后,完颜守绪和内侍宋圭等人商议,如此这般安排了一下。次日,蒲察官奴接到旨意,到照碧堂议事。当官奴走到照碧堂时,发现堂上只有他一个人,及完颜守绪那冰冷的眼神。当他感觉不妙回身欲出来时,被早已埋伏在门口的皇上内侍连砍带刺杀死。
当天晚上,完颜守绪宣布了蒲察官奴的谋反通敌等罪状,表示该人已经伏法,其余人等一概不予追究,忠孝军将士每人晋升一级,以示抚慰。
平心而论,蒲察官奴是金国的有功之臣,说他谋反通敌,实在过于牵强。
他的覆亡完全是因为他的性格:
他心胸狭窄、残忍嗜杀,为了排斥异己而不顾大局,在大敌当前的时候,悍然杀害了石盏女鲁欢等上千名抗蒙军民。而且一个时辰前,在喝合头酒时还答应的好好的,估计胃里酒菜还没有消化完,他就翻脸了。这让摆合头酒的皇上也很没面子,表现出极大的失望和愤恨。
他反复无常,时降时叛,让人真假难辨。
他胆大妄为,不择手段,打仗时毫无顾忌,连君父和母亲都能当赌注一样押上去,没有起码的道德底线。
他专横跋扈,指鹿为马,归德之变后软禁皇上,在朝堂上颐指气使,当众驳斥圣意。实在玩得太过火了,从而招致了从上到下的一致痛恨。
现在,蒲察官奴这个祸害被除掉了,完颜守绪终于可以独立不受牵制的做事情了。
1233年6月的一天早晨,完颜守绪站在照碧堂的走廊里,他那略显微胖臃肿的身体有些伛偻,步态迟缓,不满35岁的年纪,他却已经白发苍苍,脸上积满了皱纹,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这个年龄换在今天,也是风华正茂,正是吃着羊肉串喝啤酒的时候,可是作为末代皇帝,他非但没有如常人想象的那样,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相反历尽了风雨沧桑,尝尽了人间悲苦。
他如一尊雕塑那样,久久站在堂前,凭栏西望,汴京方向的天空如血一样的红,预示着那里将有大事发生。数日前,他派出了两批使者到开封,想把两宫也接到归德来,汇合后再一起迁到蔡州去。使者派出以后,迟迟没有回音,种种迹象表明:汴京的军心、民心隐约有些不稳,不知道到底会怎么样。
正在他踌躇之时,从汴京方向跑来几匹马,是他派出去的人回来了。这些人越来越近,能看到他们脸上表现的焦急、疲惫而惊恐。这些人来到堂前,急忙跳下马,踉踉跄跄的跪倒在完颜守绪前面,把一封信呈上来,完颜守绪打开一看,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顿时昏死了过去。
出事了,开封城出大事了!
他的两宫皇后、太后连同嫔妃悉数落入蒙古人之手了!
前文说过,完颜守绪逃离开封前任命了完颜奴申和完颜斜捻阿卜两位留守,还任命了崔立为京城西面元帅,而且把两宫后妃也留在这里了。他在外辗转寻都的这半年内,开封城的局势正在发生着某些变化,而这种变化完全没有按照完颜守绪的思路进行。
一个统治者想控制一个地方,前提是他本人必须在这个地方。如果他本人不在这里,只是想从另外一个地方遥控这里,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想在有效行使主权,必须得在这里派人。就在完颜守绪离开汴京的日子里,开封城几乎摆脱了完颜守绪的控制,开始变得难以驾驭起来。
开封再度紧张而混乱。
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还是缺粮。
由于蒙古军的围困,开封城内外交通受阻,粮草难以为继,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开封城内小米每升价格要二两银子,相当于和平时期的五十倍,很多贵族都得出城乞讨要饭,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眼看着皇上回銮无望,现状每况愈下,民间百姓和士绅们开始议论纷纷,很多人表示皇上自己都难以保全,开封城干脆另立一位皇上,带领汴京军民走出困境。
这些不满的老百姓和社会名流还推选了一个请愿团,向留守的两位将军转达民意。
这个请愿团的代表需要说一下,他的名字叫元好问。
以前我只听说过这个元好问是个词人,那首“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就是他写的。
元好问,生于1190年,山西忻州人。他本是北魏鲜卑皇族拓跋氏后代,可是后来北魏孝文帝搞汉化政策,将“拓跋”姓改为“元”姓,所以元好问本应该叫“拓跋好问”。他出身名门豪族,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开始有些飘飘然了,大有天下才子舍我其谁的自信。然而他的人生旅途注定要坎坷一点:第一次科举考试,未中;第二次考试,又未中。
两次科场失意让他变得成熟起来,受了打击后,他变得沉默寡言,对人更加谦卑,并四处寻找名师的指点,学问大进。
可是就在他学问刚有起色的同时,金宣宗迫于蒙古的压力开始了南迁汴梁,华北地区屡屡受到蒙古人的侵扰。大批文人士子随着南迁,元好问也跟着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带着全家从山西迁到了河南境内。
金哀宗继位以后,金国度过了一段相对平定的时期,并延揽天下人才。元好问第三次考试终于得中,并先开始出仕,先后担任了南阳令等职。在哀宗突围离开汴京的时候,他担任的职务是尚书省左司都事。这个左司都事在金朝相当于什么样的官职,需要给读者简单介绍一下:
这个尚书省相当于中央的政令机构,也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它下辖六部,每个部又有4个司,比如吏部有吏部司、主爵司、司勋司、考功司。工部有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和水部司等等,六部加起来共24个司。而每个司又分左司、右司,其中左司设左丞一个人,右司设右丞一人。每个左司、右司又包括都事各六人,主事各六人。
所以这个元好问担任的这个左司都事,算不上一个很大的官。
元好问虽然官衔不大,但名气很大,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大文学家,他的诗词中也经常反映百姓疾苦,深得百姓认同。所以民间这些士绅们就推选他作为代表,向二位京城留守转达民意。
元好问一行见到了完颜奴申和完颜斜捻阿卜,说皇上离开京城半年多了,国内形势不见好转,现在民间议论纷纷,说皇上打算放弃京城丢下百姓不管了。您二位怎么看呢?
完颜斜捻阿卜:我二人只有以死殉国了。
元好问:死并不难,可是能安定社稷,救百姓于水火吗?
完颜奴申:(不语)。
完颜斜捻阿卜:(不语)。
元好问:现在坊间纷纷呼吁,强烈要求立荆王为监国,控制现在的局势,以保全两宫和皇族,拯救开封的军民,我就是转达老百姓的民意来了。
荆王是谁?
完颜守纯。他原本是英王,完颜守绪继位以后本来打算剥夺他的爵位,但太后苦苦求情,最终完颜守绪将他的封号由英王改为荆王。
完颜斜捻阿卜听完,说我知道了,明天召集各方代表来尚书省,咱们开个听证会吧,大家伙都来商量商量。
于是,第二天大家都来了,人们济济一堂,各抒己见,你一言我一语说的好不热闹。
可是完颜斜捻阿卜忘了一点:凡事都得有个民主集中。定个框架,拟定好议事日程才能议出个结果来,光让人们敞开了说,意见过于分散,而且很多离题万里,早就跑到十万八千里外去了。就跟我在大学期间晚上宿舍的卧谈会似的,刚开始还谈论着班里的某个漂亮女生,一会又说到伊拉克战争了,一会又谈到外星人了,内容如同风筝一般随意飘荡,海阔天空。
大学男生宿舍的卧谈会,那是纯粹胡侃,可你这个听证会,事关开封臣民的生死存亡,没个章程怎么行?
一连七天,这些人只是在吵,义愤填膺的吵,声泪俱下的吵。看着这些人七嘴八舌,慷慨激扬,完颜奴申和完颜斜捻阿卜一筹莫展,不知道如何下手,只知道长叹哭泣。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两位留守真是老实人,但作为整个开封城的主心骨,几十万号人的性命寄予一身,光靠老实本分远远不够。他们缺乏敢于任事的决心和魄力,也拿不出个像样的办法来,我相信如果两位留守足够任事的话,下来的事情很可能不会发生。
就在民间请愿团和两位留守开会没有结果的时候,另外一个人敢于任事的人出手了。
崔立。
在整个蒙元时期,有三个人最令人厌恶和鄙视,分别是:海儿汗、崔立、陈宜中,而其中尤以崔立为最甚!
这三个人,海儿汗前文已说过,陈宜中以后会提到,这次着重说崔立。
崔立,生年不详,山东德州人,职业:地痞无赖,后来投奔了一个地主武装团伙。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善于钻营投机,而且敢于行贿,几经辗转后,这个走狗屎运的家伙居然连连升迁,担任了太原知府,三峰山之战后来到开封担任了安平都尉。在开封,他向丞相白撒行贿,结果得到了信任,所以在离开汴京时他被任命为西面元帅。
史称这个崔立“性甚淫狡”,当他听说开封军民到两位留守那里请愿,完颜守绪打算把两宫接走的消息后,他和手下开始密谋,想动手发动政变。
事不宜迟,次日崔立带着手下来到尚书省,见到完颜奴申和完颜斜捻阿卜,他首先斥责了两位一顿“现在京城危困已极,你们二人身为留守,却束手无策,做什么留守”。还没等二位反应过来,崔立部下上前把他们给杀了。
接着崔立又杀了左谏议大夫乌古孙奴申等数人,而后宣谕全城,把自己给夸了一通。简单说就是留守二相不尽责,我已经把他们杀了,我决定为民请命,为开封军民的福祉做贡献,带领你们走出困境,希望你们多多支持我。
告示一出,全城震动,人们又纷纷把崔立当成了救星:看来只有他才能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就跟着他走吧。接着崔立带着人闯进宫里,面见皇太后,说时局艰危,开封城群龙无首,不如立卫绍王之子完颜从恪为监国。
为啥偏要选完颜从恪呢?因为他有个姐姐在蒙古人那里,就是岐国公主。当年金宣宗为了求和,把岐国公主嫁给了成吉思汗,而现在立公主的弟弟、成吉思汗的小舅子为帝,不正好议和方便嘛?
崔立带着军队闯入宫中,胁迫皇太后承认另立新君的主张,将完颜从恪立为梁王,监国。崔立一伙的人也纷纷加官进爵:崔立本人自称太师、军民都元帅、尚书令、郑王。他的两个弟弟和部下也都封了官。
城里的乱局给城外的蒙古人带来了机会,很快速不台带着大军兵临城下。诸将和老百姓惊慌之下,来找这个他们以为的救星。
看着眼前心急如焚的人,崔立微微一笑,说我自有办法。
当天他穿着御衣,带着仪仗到蒙古大营,以儿子见父亲之礼面见速不台,答应将开封城献给速不台!
夺权立完颜从恪是崔立的第一步棋,第二步棋就是投降蒙古人。
崔立啊崔立,他真的不怕遗臭万年。
他身为臣子,不但放弃抵抗,反而发动叛乱,杀了留守将军,还挟权乱政,擅自废立,完全是一副乱臣贼子的派头。
速不台当时驻扎在开封郊区的青城。他非常高兴的接待了崔立,双方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带引号)。谈话结束后,速不台说,你回去吧,我接受你的投降请求,接下来可要看你的表现哟。
崔立乐呵呵的回去了,速不台轻蔑的望着他的背影,心说:这个狗奴才!
崔立回到开封城,立刻着手表现自己的投降忠心。他下令把开封城的城门楼一把火给烧了,接着动手拆城墙,辛辛苦苦加固起来的城墙被毁平了,投石机无法砸开的城墙自动毁了,蒙古人的战马终于可以无障碍的跑进城了。
这真叫自毁长城!
看到崔立如此死心塌地的投降,速不台就没有进城,而是在城外驻扎。崔立真以为自己拯救了开封城,他一方面让人为自己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一方面搜刮民女供自己淫乐。
为了表现自己的死心塌地,接下来他又做了一件非常令人不齿而且留下千古骂名的事:他把金朝两宫的皇太后、图坦皇后及留守诸妃,连同监国完颜从恪、荆王完颜守纯,一共500余人,一并送到蒙古大营速不台处。可怜这些皇族亲王后妃们,完颜从恪和完颜守纯很快被杀,而女眷悉数被送到了哈剌和林,很多人在路上惨遭蒙古兵的侮辱。
历史何其相似:时间往前移106年,在1127年,同样的地点,金军攻陷了开封,将徽钦二宗及各宗室亲王、皇后妃嫔,公主女眷,甚至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上万人分成七个批次,掳掠而去。那些习惯了琴棋书画、亭台楼阁而且弱不禁风的宋朝女子们一路被金兵强暴,很多人忍受不了虐待和侮辱而死去,据说从开封到燕京,就有2000多名女子悲惨的倒毙路旁,这就是萦绕大宋王朝心头永远的伤痛——靖康之耻。
而100多年后,曾经作为胜利者的完颜氏,却被另外一个游牧民族,以同样的方式征服,他们的男子以同样的方式被关押和杀害,他们的宗室女子以同样的方式被强暴和羞辱。这就像电影一样重演了,不知是上天在给我们开玩笑,还是昭示后人什么道理。
但是,笔者并不会因为崔立出卖了金朝,给宋人出了口气而夸他!
将自己君王的家眷送给敌人,以换得自己的苟安和富贵,这样的人,用卖主求荣来形容已经不足以表达对他的鄙视和愤怒。
崔立卖了主,却并未求到荣。他的嘴脸注定是要让他死的更难看一些。
很快,速不台挥师进入汴京,因为蒙古人在开封城下,困顿了一年,眼睛都熬红了,所以速不台向窝阔台建议屠城以泄愤。要知道,屠城是蒙古人常用的手段,当时在玉龙杰赤,在赫拉特和花剌子模很多城市,蒙古人都曾经屠城。当时窝阔台准备答应速不台的请求,但被耶律楚材及时谏阻了。窝阔台告诉速不台,除了完颜氏族外,其他人等一概不再追究。
但抢掠还是免不了的,蒙古人进入开封城后,先把崔立家劫掠一空,连同财帛妻妾全都运走。等崔立回家后,发现家里比狗舔的还干净,连铁锅都被拿走了,不禁目瞪口呆,懊悔不已。他甚至打算在蒙古人的袒护下做个儿皇帝,象张邦昌或者石敬瑭一样,没想到自己先被抢了。于是他又前去找速不台讨要,速不台还真够义气,发还给了他一些财物,并委任他暂时维持开封城的秩序,大概是蒙古人习惯了草原生活,没有进城。
崔立一看,挺好,蒙古人还是相信我的,就暂时代理起了开封城的政务。
注意,只是“暂时”,崔立的最终结果如何,下来很快就会说到。
开封之变是蒙古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金国内部的一系列斗争行动的延续。开封陷落后,金朝的末日已经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