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王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大悲愿力因无尽

历史上将朱棣与朱允炆叔侄之间这场权力争夺战,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称自己的部队为靖难之师。日后,他登上皇位大行赏封时,称受封的将士们为“靖难功臣”。我想,“靖难”二字,是朱棣强加给建文帝朱允炆的。这个词难以表达那场战争的真实性,但相沿成俗,更改似乎已无必要了。不过,“靖难”一词的发明,倒真是帮了朱棣的大忙。这一功劳,可能还得记在姚广孝名下。

三年多的战争,姚广孝因年事已高,不能随朱棣驰驱征战,他留在北京,辅佐世子朱高炽镇守后方,筹集粮草。但是,朱棣每有疑难,还是驰书相问。靖难之役中,几乎每一场重大的战役,都有姚广孝的谋划,他实际担任了靖难之师的总参谋长。其重要性,可比拟于刘邦身边的张良以及朱元璋身边的刘伯温。

战争初始,朱棣开局不利,大约两年多时间,南北二师互有胜负,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姚广孝的心情,一直随着战争的态势而起伏变化。在靖难之役的第二年重阳节,留守北京的姚广孝对局势担忧,写过一首《九日感怀》的诗:


八月中秋不玩月,九月九日不登山。

可怜时节梦中过,谁对黄花有笑颜。


中秋不玩月,重阳不登山,表露出姚广孝对战事的关切。他一生的政治抱负,都寄托在朱棣身上,若朱棣失败,他也必将身败名裂。此一时期,姚广孝已完全摒弃了释家心态。他写过《常山王庙二首》,明说常山王,实际是说他自己:


倏然一衲久忘情,际遇元君喜有成。

不恤苍生涂炭苦,肯来尘世立功名。


征南筹幄岂寻常,功烈应封异姓王。

黄鹤不归人世变,庙前松柏饱风霜。


如果说第二首还沾一点常山王的边,第一首则完全是自况了。他认为他之所以重入尘世,乃是为拔除苍生涂炭之苦。常言说,出家人修山中法,芸芸众生修世间法,二者不可兼容。由释子而居庙堂的姚广孝,却认为两者是一回事,他在《题释迦佛出山相图》中指出:


六载功成便出山,顶旋螺髻耳金环。

大悲愿力因无尽,离世间还入世间。


在这里,姚广孝又拿释迦牟尼佛说事。认为佛家真正的大悲愿力,既在离世也在入世,因事流转,因人度化,应无定法。从中可以看出,姚广孝的嗜杀,在别的出家人看来,是孽障,可是姚广孝却认为,嗜杀是济世的方式,亦是普度众生的方式,这就是大悲愿力。

关于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的功绩,《明史》是这样评价的:


帝在潜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施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