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让人动容的君臣惜别
就在朱元璋称赞宋濂后不久,即洪武十年(1377)的正月,朱元璋同意宋濂退休回乡的请求。这一年,宋濂六十八岁。早在几年前,宋濂就以年事已高为理由,多次请求退休。朱元璋一直不肯答应。后来看到宋濂确实老迈,才终于答应。
应该说,在洪武九年的腊月,朱元璋就作出了让宋濂退休的决定,但拖延不宣布,是想留宋濂在京城过一个春节。过完年,在正月初六这一天,朱元璋将宋濂召进宫中,宣布了准予退休的决定。尔后问:“爱卿今年多大年纪?”宋濂回答说:“六十八岁了。”朱元璋吩咐内侍搬上早已准备好了的一套《御制文集》和几匹绮帛,对宋濂说:“你把这些绮帛保存三十二年,到时候可做百岁衣。”宋濂听了非常感动,伏地哽咽感谢。朱元璋也很动情,走下御座上前扶起宋濂,嘱咐道:“你回家要多多保重身体,每年最少得进京入朝一次,咱君臣也好叙叙旧、拉拉家常。”
这一个君臣依依惜别场面,在场的大臣看了无不动容。宋濂本人更是感慨万分。六天以后,在离开南京返回浦江的船上,宋濂写了一篇《致政谢恩表》:
翰林学士承旨,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臣宋濂,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
臣闻生世而逢真主,仕宦而归故乡,此人臣至荣而愿者也。臣本一介书生,粗读经史,在前朝时虽屡入科场,却不能沾分寸之禄,甘终老于山林。今幸遭逢圣主,定鼎建业,特敕省臣遣使者致币,起臣于金华山中,俾典儒台,继升右史,侍经东宫,供奉翰苑。去岁钦蒙特除承旨,为文章之首臣。而次子燧擢中书舍人,长孙慎殿廷序班,一门三世,俱被恩荣。近者又荷追封祖父,亲御翰墨,宠以雄文,灿然奎璧之光,照耀霄汉。且怜臣年老,令致政还乡,又有冠服、文绮、宝楮之赐。鸿泽滂沛,不一而足,其高如天,其厚如地,其照临如日月,非笔墨能尽述。
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钦惟皇帝陛下以布衣混一四海如汉高祖,以仁义化被万方过唐太宗。宵衣旰食,孜孜图治。欲使天下苍生,无一夫不被其泽。虽以臣之愚陋,无尺寸之功,亦蒙宠遇如此之至,铭心镂骨,誓不敢忘。自度无以效犬马之诚,惟朝夕焚香,上祝千万岁寿,并以忠勤教育子孙,俾世世勿忘陛下深仁厚德而已。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
臣濂诚欢诚忭,稽首顿首谨言。洪武十年二月十二日,翰林学士承旨、嘉议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臣宋濂谨上表。
之所以全录这篇文章,是想让读者了解此时此刻宋濂的心情。文章中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宋濂的良苦用心:第一,宋濂的大部分文章,都用词古奥,但这篇文章却明白如话,皆因朱元璋是大老粗,不喜欢别人给他的奏章中咬文嚼字。茹太素就是因为在上疏中敷设辞藻、用典太盛,而遭到朱元璋的严惩。作为帝王师的宋濂,焉能不知道学生米桶的深浅?故放下身段,写了一篇“准白话文”;第二,文章中三次重复“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通过语无伦次来表达自己的感激涕零。天下文臣之首,真正懂得什么叫“大智若愚”;第三,反复强调朱元璋对他的知遇之恩,并发誓子子孙孙世世图报。但是,宋濂万万想不到,这篇文章竟一语成谶,宋濂晚年的悲剧,就出在子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