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帝王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改变不当官的初衷

宋濂是金华潜溪人,后迁往浦江居住。他比刘基大一岁,在元朝没有出仕为官。元至正中期,就是刘伯温出任浙江学政之时,也有人举荐宋濂出任元朝翰林院编修。他以双亲大人年迈需要娱养为由,辞不赴任,并住进家乡的龙门山十余年。期间著书立说,收徒授课,声名播于遐迩。宋濂博闻强记,从少年时起就刻苦钻研上古典籍,先后求学于当时浙东闻名的大儒梦吉、吴策、柳贯、黄潜等门下。老师们都夸赞他是学问天才。

1360年的旧历三月初一,在南京(当时叫建康)的明王府,朱元璋接见了“浙东四杰”。其时朱元璋在对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几股军事势力的征战中,均处上风。虽然天下未定,朱元璋早已蓄下了问鼎帝座的雄心。所以,尽管战事频仍,他仍不忘网罗人才。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受到他的礼聘来到建康,这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此次会见的浙东四杰,刘伯温、章溢与叶琛是第一次被朱元璋召见,而宋濂是第二次了。他第一次被朱元璋召见是1358年的腊月二十二,这是朱元璋攻克婺州的第三天。这一天,朱元璋召集当地的儒士代表十三人,商量开设郡学,并请叶仪与宋濂两人担任讲授《五经》的先生。但学校的校长与教务长这两个官职却另外委派。可见,当时朱元璋对宋濂还不怎么了解,并没有想到要重用他。

稽诸历史,朱元璋大量招募文士进入他的幕府充任咨议顾问之职,是在他夺取婺州后开始的。其时,刘伯温、章溢与叶琛三人所在的处州尚在元军的控制中,刘伯温在青田老家写《郁离子》,章、叶二人尚在元朝守将舒穆噜伊逊的幕府之中。深受信任的明王府中书省郎中陶安不止一次向朱元璋推荐这四个人。所以,当处州被攻克后,朱元璋便请这四个人来到建康会面。

这四个人都非等闲之辈。有一次,朱元璋问陶安:“这四个人和你相比怎么样?”陶安回答说:“若论出谋划策,臣不如刘基;论文才学问,臣不如宋濂;至于治理百姓的才能,臣又比不上章溢和叶琛。”听了这番话,朱元璋对浙东四杰便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宋濂与刘基,都是大器晚成。他来到建康见朱元璋时,已经五十一岁。在人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元末之际,这已是标准的暮年了。五十岁前,宋濂无意出仕为官。辞掉元顺帝要他担任翰林侍讲的诏命,便是一个明证。但他这一次为何改变初衷呢?我想大概是以下三件事情对他的触动:

第一件事,朱元璋打下婺州后,就下令禁酒,更不准酿酒。不久,他的爱将胡大海的儿子私自酿酒被人举报,朱元璋立即下令将胡公子逮捕并下令处死。这时,有人劝说朱元璋不要这样做,因为胡大海正在前线对元兵作战,若将他唯一的儿子杀掉,恐怕会让胡大海临阵倒戈。朱元璋说:“我宁肯胡大海背叛我,也决不允许有人破坏我的指令。”他毫不通融,将胡大海的独生子斩首示众。

第二件事,婺州城中,有一个叫曾氏的女人,自称精通天文地理,对一些自然灾害和一些偶发的异常事乱加解释,蛊惑人心。婺州城中的人都很信她,认为曾氏是麻姑下凡。朱元璋听说后,派兵士将曾氏抓起来当众处死。

第三件事,婺州城打下来的第三天,朱元璋就下令恢复郡学。因为兵荒马乱,郡学已经解散了好几年,朱元璋以极快的速度恢复教育,使久违的读书声又在婺州城中响起。

第一件事证明了朱元璋的“言必信,行必果”;第二件事证明了他的“治难需用重典”的狠劲儿;第三件事证明了他的“重在教化”的贤君风范。目睹和经历了这三件事,宋濂这才下定决心投奔朱元璋。他同刘基一样,认准了朱元璋是个再造乾坤的真命天子。与其抗命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倒不如跟着他做一点进贤修德的工作。

说到浙东四杰,最著名的还是刘基与宋濂两人。但是,这两人的性格、学问差异很大。《明史·宋濂传》中将两人作比较时,有如下评述:


(两人)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受知文学。恒侍左右,备顾问。


这里的文学,不是今天的文学艺术,而是涵盖了文史哲诸方面的经邦济世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