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的一生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生,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的管理咨询与培训生涯中,被问及最多的、与解决问题有关的问题,归根结底就两个。
第一个问题是:对于个人问题和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什么不能设计一个程序,这边把问题输进去,那边就自动输出解决方案呢?
我的答案往往会让提问的人失望,因为据我所知,根本不存在这样一套方法。世界上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人生之所以丰富和有趣,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可能性。虽然寻找答案的过程很艰辛,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成长。
第二个问题是:解决问题是否只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就可以了?
虽然对解决问题来讲,工具和方法的确很重要,但是这些工具和方法只有建立在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所以我认为,大家在学习使用各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时,更应该强调背后的思考方式。
而且我想提醒各位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你通过任何其他途径接触到的工具和方法(包括本书提供的),甚至外部的导师、解决问题的专家,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并有解决一切问题的决心。
说到解决问题,我先考大家一个问题:如何把大象装进冰箱?
你会怎么回答?
我想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可能就会回答两个字:呵呵。这段子也太老了吧?但你可能不知道,像这样的问题,是很多世界500强企业、顶级咨询公司、互联网龙头企业面试应聘者时出的题目。
这类题目考的是什么?它考的并不是应聘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是当应聘者面对这样一个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时,到底应该如何思考。因为越是这样无从下手的问题,越容易暴露你在思维方式上的一些弱点。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可能呈现出哪些不正确的状态呢?
一种状态是,你会着急忙慌地去找答案。
以刚才的问题为例。如何把大象装进冰箱?你在笑过之后,可能就真的去想了:我要怎么把它放进去呢?我要用什么人?用什么工具?你可能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了。这就是我提问的目的吗?事实上,“把大象装进冰箱”只是我给你布置的一个任务。在任务开始之前,你可能需要问我:为什么要把大象装进冰箱?也许,当你搞清楚我的真正目的后,你就知道根本不需要把大象装进冰箱。
另一种状态是,由于你着急忙慌地去找答案,所以很多时候你都是把一种“现象”当成了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我发烧了。对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来说,他肯定会详细了解我发烧的原因。到底是受凉了、上火了,还是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然而有的医生可能什么都不问,上来就直接给我做降温处理。在短时间内,我的体温可能降下来了,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这样的医生是不负责任的。
那么,着急忙慌地找答案或拿着现象当问题,这两种状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误区。
接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看看你是不是也存在这种常见的思维误区。假设你身边有这样三个人,他们都想和你成为朋友,你会选择谁呢?
A:自由散漫,有婚外情,嗜烟酒如命。
B:获奖无数,品行端正,烟酒不沾,对婚姻忠贞。
C:不思进取,使用毒品,品行不佳,成绩较差。
在这三个人中,你希望和谁做朋友?
如果只看上面的描述,很多人可能觉得B这个人不错。你看B品行端正,而且挺靠谱的。那么B到底怎么样?他是谁?相信已经有人知道答案了,这个人是希特勒。
既然B不行,那你可能就要在A和C之间纠结了,这两个人看上去都有点问题。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里的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C是温斯顿·丘吉尔,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英国首相。这个小测试,不仅告诉了我们人无完人,而且提醒我们不要太相信我们自以为的真相。
这个小测试反映的思维误区被称为“晕轮效应”。通俗点讲,晕轮效应指的是每个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当你看到一部分信息的时候,你大脑里的思维定式就自行启动了。这种默认的、自行启动的思维定式会受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情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让你迅速就会联想到一些人,从而做出判断。一方面,这样的思维定式会帮助你快速地做出判断和决策,帮助你趋利避害;另一方面,这种思维定式有时候也会限制你的思维,它会让你陷入以往固定的思维框架,会让你的思考或看事情的视角不够客观、全面。
思维误区实际上展现的是人的非理性的一面。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在分析问题甚至做决策的时候,应该处于一种非常理性的状态,甚至在过去几百年中,人们对经济学的研究都是以“理性人”作为前提来进行的。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丹尼尔·卡尼曼。
丹尼尔·卡尼曼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他的一个重要研究就是“峰终定律”。“峰终定律”是指,人们对一件事情或对一个情况的整体判断,并不源于其对这件事情或这个情况的全部感受,而是源于其在高峰时刻的体验和结束时的感受。比如,当你读一本小说或看一部电影时,你最后觉得这本小说或这部电影好或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结尾精不精彩。
既然人有不理性的一面,那么你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刻意地运用自己理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默认的、自行启动的感性思维,即思维误区。一旦能够避免以上这些思维误区,那么你很可能就具备了善于解决问题的基本潜质。而当你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之后,就可以大展抱负了。
结构思考力®系列版权课程包含“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思考表达”和“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问题解决”两门版权课程。在过去的10年中,我带领团队将结构思考力的理念以培训课程的方式传递给了华为、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等3 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其中中国500强企业300多家。2014年,我出版了《结构思考力》一书,阐述了结构思考力在思考和表达中的应用,重点解决“让人们想清楚、说明白”这一问题。本书对应的是结构思考力在问题解决方面的应用,重点解决“没有方案时,怎么找到解决方案”这一问题。
本书的出版离不开“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问题解决”项目组几位同事的付出,具体包括:姚苏阳、赵智勇老师积极参与了课程研发环节,靳鑫、赵仁鑫、张玮、张学敏、丹宁、齐海林等几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对课程不断地进行了修正、更新。经过近千天企业内训课程的打磨,才让本书的案例更加鲜活饱满,方法更具实用性。希望本书能为你找到问题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