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什么是自信

自信的人能够改变世界。从南非移民到美国的埃隆·马斯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年纪轻轻就参与了在线支付服务平台贝宝的创立,贝宝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2002年,贝宝被易贝收购,马斯克用卖贝宝的钱投资了特斯拉,这家电动汽车公司颠覆了整个汽车行业。从市值角度来看,特斯拉的市值已经接近通用汽车公司了。与此同时,马斯克还创办了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开创性地改变了火箭发射的商业模式。他宣布,SpaceX计划于2024年开展将人类送往火星的业务,进而实现向其他行星移民的壮举。马斯克从来都不缺乏雄心壮志。

马斯克对太空探索的痴迷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代对科幻小说的热爱。他的弟弟金巴尔回忆说,童年时代的马斯克一天要读10个小时的书。在把学校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完之后,他开始读《大百科全书》。马斯克专注力极佳,且极其刻苦。多年之后,这些特质在他和金巴尔共同创办网站Zip2时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常常会在办公桌旁的懒人沙发上将就一宿。“几乎每天早上7点半或者8点我到公司的时候,他就睡在懒人沙发里。”Zip2早期员工杰夫·海尔曼回忆说。然后,马斯克会醒来,马上投入工作。“也许他只有周末才洗澡。”海尔曼猜测道。

童年时代,马斯克的书呆子气让他不受其他孩子的欢迎,当母亲要求他的兄弟姐妹们带他一起玩时,孩子们抗议道:“但是,妈妈,他太没劲啦!”长大成人之后,马斯克仍然不擅长交际。他Zip2时期的同事多里丝·唐斯回忆说:“有个人抱怨,我们正在尝试进行的一项技术性变革是不可能实现的。马斯克转向他,说道,‘我根本就不在乎你怎么想’,然后就起身离开了会议室。对马斯克而言,‘不可能’这个词根本就不存在,他也希望身边的人都抱有这种态度。”

SpaceX发射火箭的价格相当于之前行价的零头,这彻底改变了商业航天领域的商业模式。马斯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不遗余力地进行创新。他发现,美国政府和为其制造了几十年火箭的承包商签署的协议中存在诸多浪费。在生产进度和成本控制方面,他驱使公司和员工勇于追求远大的目标,所以他更好地掌控了工期和成本。他努力工作以实现这些目标,并对那些为他工作的人寄予厚望。SpaceX的第23号员工凯文·布罗根回忆道:“他从来都不会说‘你必须这么做’,而是会说:‘我希望在周五下午两点之前,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能够完成。你能做到吗?’”而马斯克的员工通常都能够做到。Ashlee Vance, Elon Musk: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15).

马斯克的故事表明,自信与成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而已。自信的创业者往往会更成功,比如马斯克;Mathew L. A. Hayward, William R. Forster, Saras D. Sarasvathy, and Barbara L. Fredrickson, “Beyond Hubris: How Highly Confident Entrepreneurs Rebound to Venture Agai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5, no. 6 (2010): 569–78.自信的求职者更有可能被雇用;Jack L. Howard and Gerald R. Ferris, “The Employment Interview Context: Social and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Interviewer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6, no. 2 (1996): 112–36.自信的政界候选人更有可能当选。Harold M. Zullow and Martin E. P. Seligman, “Pessimistic Rumination Predicts Defeat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1900 to 1984,” Psychological Inquiry 1, no. 1 (1990): 52–61.我们身边自信与成功形影相随的例子随处可见,这让我们不禁认为增强自信就能够提高成功的概率。然而,仅仅关注最终获得成功的人的做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做法忽视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这样做会混淆因果关系。自信真的是成功的原因吗?它有没有可能是结果呢?是否存在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真才实学、资金优势,或是战略站位等。比如具备亮眼的履历和傲人业绩的实力强劲的候选人本就有理由自信。马斯克本人智力超群、能力卓越,还曾经取得各种傲人的成就,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会成功。在很多情况下,自信和成功的内在原因可能是一样的。Tomas Chamorro-Premuzic, Confidence: Overcoming Low Self-Esteem, Insecurity, and Self-Doubt (London: Penguin, 2013).

在体育运动领域,自信与成功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许多自信又成功的运动员,比如天才选手勒布朗·詹姆斯。16岁的他就敢把“CHOSEN·1”(天选之子)一排大字文在自己的后背上。Khadrice Rollins, “What Is the Origin of LeBron James’s Chosen One Tattoo?,” Sports Illustrated, May 30, 2018, https://www.si.com/nba/2018/05/30/origin-lebron-james-chosen-1-tattoo.这么年轻就做出这么大胆的宣言,确实够自信。然而,真是这份自信造就了他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参考同样自命不凡的16岁少年的情况。在篮球运动领域,自吹自擂之风盛行,但很多夸夸其谈的人并没有能够在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取得成功。

仅关注自信的成功人士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忽视了那些因为盲目自信而失败的例子。很多自信的人惨遭滑铁卢,同样自信的马斯克也不是总能成功,他也曾经历惨败。1996年,他被从Zip2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上赶下来。4年之后,他又被贝宝免职。SpaceX的第一次火箭发射也以惨败收场。第一枚“猎鹰1号”运载火箭在升空25秒之后就坠毁了。一年之后的第二次发射,火箭在飞行4分钟后解体。特斯拉同样命运多舛。2016年5月,马斯克宣布了在2017年底前生产20万辆Model 3轿车的计划。事实上,公司当时的产能只是这个数字的1/10。特斯拉的员工们为提高产量加班加点,但还是不够快。2018年4月,马斯克在自己的推特上写道:“我又开始睡在工厂了,汽车行业就是地狱。”Kate Samuelson, “Tesla Has Tons of Problems and Elon Musk Says He’s Sleeping at the Factory to Fix Them,” Fortune, April 3, 2018, https://fortune.com/2018/04/03/elon-musk-sleeping-tesla-factory/.

置信区间

为了帮助你获得适度的自信,我要邀请你跟我一起做个小游戏。下页表列出了10个你不确定的数量问题。请你回答这些问题,并将答案的置信区间设置为90%。置信区间由两个数字构成,一个低于你的答案是下限,一个高于你的答案是上限。这个区间要足够大,确保正确答案在这个区间内的概率高于90%。显然,你对答案越有把握,你所给出的置信区间就会越小。如果问题是关于你自己的出生日期的,你其实可以把这个置信区间设置得非常小。你的把握越小,你所设置的置信区间就会越大。你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调节你所设置的区间,保证正确答案在你所设置的区间内的概率大于等于90%。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解释这个要求,即把下限设置得足够低,使得正确答案低于它的概率只有5%(正确答案高于它的概率达到95%);把上限设置得足够高,使得正确答案高于它的概率只有5%(正确答案低于它的概率达到95%)。二者叠加,正确答案落在区间外的概率只有10%,你的答案将满足置信区间为90%的要求。

请不要查阅任何参考资料,也不要咨询他人,为下表中的10个数字分别设置90%的置信区间。

你确实花时间来回答这些问题了吗?请你一定要回答。通过这个练习,你可以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点概念。这个练习可以提高你运用本书的观点和方法来评估自身和做决策的能力。

你所设置的上限和下限之间包含了正确答案的有几个?如果你的自信水平适度,那么你的正确率应该有90%。也就是说,在这10个问题中,应该有9个问题的答案落在置信区间内。

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你的正确率会远低于90%。事实上,每个答案落在90%置信区间的比例在50%左右。置信区间设置得过小,说明你对答案正确性的信心超出了你的实际水平:你对自己太自信了。在人们以其他方式具体化自己的自信水平时,这种情况也会出现。人们不仅在思考不起眼的小问题和参与90%置信区间测试时表现得太自信。事实上,心理学家在自己设置的很多测试中,均发现人们对判断的准确性过于自信。Don A. Moore, Elizabeth R. Tenney, and Uriel Haran, “Over precision in Judgment,” in Handbook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ed. George Wu and Gideon Keren (New York: Wi ley, 2015), 182–212.人们通常表现得很自信,实际上他们的判断根本不准确。

关于“闪光灯记忆”的研究印证了认知错觉的存在。Christopher F. Chabris and Daniel J. Simons, The Invisible Goril la (New York: Crown, 2010).有些记忆感觉上就像照片一样准确和真实。比如很多人都能对自己得知2001年9月11日那场恐怖袭击的那一刻进行生动而清晰的描述。如果每个人的闪光灯记忆真的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准确,那所有人对同一事件的记忆应该是一样的才对。但每个人的记忆都是不一样的,研究人员对大家的回忆进行交叉比对时发现,出现在彼此的闪光灯记忆中的人对于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的回忆是不一致的,但每个人都非常确信自己的记忆是准确的。Jennifer M. Talarico and David C. Rubin, “Confidence, Not Con sistency, Characterizes Flashbulb Memories,” Psychological Sci ence 14, no. 5 (2003): 455–61.下面让我来为你揭晓正确答案。你答对了几个?

11 U.S. and World Population Clock, U.S. Census Bureau, https://www.census.gov/popclock/.

12“The Wright Brothers: The First Successful Airplane,” Smithso 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https:// airandspace.si.edu/exhibitions/wright-brothers/online/fly/1903/.

13 Malcolm Gladwell, “Creation Myth,” New Yorker, July 6, 2017,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1/05/16/creation-myth.

14 Becky Oskin, “Mariana Trench: The Deepest Depths,” Live Science, December 6, 2017, https://www.livescience.com/23387mariana-trench.html.

15 Tesla, Inc, Tesla Fourth Quarter & Full Year 2018 Update,https://ir.tesla.com/static-files/0b913415-467d-4c0d-be4c-9225 c2cb0ae0.

16 Noble Media AB 2019, “Daniel Kahneman—Facts,” NobelPrize.org,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economic-sciences/2002/kahneman/facts/.

17 Andrew Ross Sorkin and Jeremy W. Peters, “Google to Acquire YouTube for $1.65 Billion,” New York Times, October 9, 2006,https://www.nytimes.com/2006/10/09/business/09cnd-deal.html.

18 NBA Media Ventures, LLC, “LeBron James,” NBA Stats, https://stats.nba.com/player/2544/.

19 Robert D. Richardson, William James: In the Maelstrom of Amer ican Modernis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2007).

20 World Heritage Encyclopedia, “List of Honors Received by Maya Angelou,” http://self.gutenberg.org/articles/list_of_honors_re ceived_by_maya_angelou.

如果问题由“全球人口总数是多少”变成了“要防止我设计的桥梁坍塌,需要使用多少钢筋加固”,判断的准确性就攸关生死了。对桥梁的设计方案太自信的建筑师可能会减少结构性支撑材料的使用。你也不想聘请一个不自信的建筑师,因为他可能会在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地震的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为你的办公大楼做昂贵的避震加固,令建筑成本翻番。你希望你所聘请的建筑师、你的员工、你的人生伴侣和你自己都能判断准确:有发现真相的智慧,并且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太自信

太自信是人们做出诸多不合理决策的原因中最核心的一个。心理学教授斯科特·普劳斯曾写道:“在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没有哪个问题比太自信更常见、更有可能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了。”Scott Plous, The Psychology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McGraw-Hill Se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 Graw-Hill, 1993).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认知偏差,他曾在作品中说,太自信是“所有认知偏差当中最严重的一种”。Daniel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New York: Farrar,Straus and Giroux, 2011).相关问题的研究者已经就上述观点达成共识,这也说明了太自信这个问题在人类判断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太自信是所有心理偏差之母。Max H. Bazerman and Don A. Moore, Judgment in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 8th ed. (New York: Wiley, 2013).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太自信是对人类判断影响最大且最常见的一种因素。行为金融学家沃纳·德邦特和理查德·塞勒写道:“也许,在关于判断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最了不起的发现就是人们常常太自信。”Werner F. M. De Bondt and Richard H. Thaler, “Financial Deci sion-Making in Markets and Firms: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in Finance, 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 ment Science, ed. Robert A. Jarrow, Voijslav Maksimovic, and William T. Ziemba, vol. 9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Elsevi er, 1995), 385–410.太自信被认为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切尔诺贝利事故、“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2008年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衰退、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石油泄漏事故等灾难的罪魁祸首。太自信可能会导致股票市场的高杠杆交易、高创业失败率、法律纠纷、政治派系斗争,甚至战争。Dominic D. P. Johnson, Overconfidence and War: The Havoc and Glory of Positive Illusion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太自信之所以赢得“所有心理偏差之母”的称号,还因为它会强化其他决策偏差的影响力。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基础偏差。其他决策偏差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物质、学术、社交和信息世界的时候,我们会采取许多简单化的启发式决策手段。许多探讨决策问题的心理学书籍对这些偏差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中包括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以及我和马克斯·巴泽曼合著的《哈佛商学院判断与决策心理学课》。

如果你对自己的判断足够谦逊,就更有可能避开那些其他人容易犯的错误。凭借直觉进行判断很容易形成偏见和谬误。直觉的问题在于它是无意识加工的过程,你没有办法对它进行监控。它进入意识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成型了,而且它“自我感觉良好”。有些凭借直觉进行的判断感觉还挺像回事,会显得更有吸引力,而理性看待风险只会让你感觉不妙。对直觉有信心意味着你会频繁借助直觉进行判断,而忘了依靠直觉进行判断是不完美的。

我请我的学生用百分制来给自己和班上的同学打分。全班最差的学生应该得到0分;全班最好的学生应该得到100分;而排在正中间的学生应该得到50分,也就是说班上的同学有一半比他强,另外一半则不如他。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并根据同样的衡量标准打分,则全班同学的平均得分一定是50分。明明不比别人强却给自己打了高分,这就是对自己定位过高的表现,是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好的浮夸信念。当我要求学生们就自己的诚实度打分的时候,最后得到的平均分是75分左右。

我不会因为学生们给自己的诚实度打出了这样虚高的分数而指责他们不诚实,但我会说他们很容易出现判断偏差。为了了解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看法,我还在问卷中写下这段话。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针对那些得到社会认可的特征和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在自己其实低于平均水平的时候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这个倾向常常被称为判断中的“自利归因偏差”。你觉得相对于班上的同学而言,你避免这种偏差的能力如何?给自己的客观性打个分,衡量的标准还是你相对于同学们而言的表现。100分说明你比同学们都更不容易产生自利归因偏差,0分说明你比同学们都更容易产生自利归因偏差。

同学们对这一点进行自我评分,平均分通常也会超过50分。

作为个体,当决策因偏见而出现偏差,你可能会为这个决策付出很大的代价。当我们集体出现判断偏差的时候,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很多人注意到,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群体性自信难辞其咎。Michael Lewis, The Big Short (New York: Simon & Schus ter, 2015).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衰退是由一系列极其独特的情况造成的,其中许多都与太自信密不可分。首先是那些大量买入抵押支持债券的投资人、银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之所以愿意购买这类债券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了解这些债券的价值。回过头来看,他们确实自信过头了。要不是对自己判断的准确性太自信,这些投资人就不会对购买次贷产品那么感兴趣了。

当时的情况是,投资市场对抵押支持债券的需求非常旺盛,有偿付能力的贷款人签署的正常按揭产品根本就不够卖。热情的掮客们下决心要给投资者提供他们想要的,被隐晦地称为抵押贷款市场“创新”产品的业务应运而生——“无收入、无资产贷款”,专为那些没有收入、没有工作也没有资产的人准备。紧接着就出现了“谎言贷款”,掮客们建议借贷者谎称自己有工作、有收入,或者有资产、具备偿还能力以骗取贷款。Alex Blumberg and Adam Davidson, “The Giant Pool of Money,”This American Life, May 9, 2008, https://www.thisamericanlife.org/355/the-giant-pool-of-money.抵押贷款中介在广告中称他们的贷款审批流程非常简便,免去了烦琐的贷款人收入核实的过程。你是个工作不稳定、年收入不稳定的小演员吗?没问题,我们有为你量身定制的抵押贷款产品。

试问一个经常接不到活的演员该如何偿付100万美元的抵押贷款呢?许多这样的贷款是以期末整付的形式偿付的:还款金额一开始很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大幅增加。如果同时满足下列条件,偿付贷款并不是问题:(1)你的收入将来会有显著的增长;(2)房价持续增长,你可以在一年或两年之后申请另外一份“谎言贷款”来偿付这次的贷款。但到了2007年,我们发现,贷款人至少错估了其中一个条件。这一年,连新申请成功的抵押贷款的第一笔还款都付不起的贷款者数量持续增加。这时投资者才开始怀疑,在存在大量“无收入、无资产贷款”的情况下,他们用来估计违约率的风险评估模型也许并不能准确地预测出违约风险。

全世界的投资人在购买抵押支持债券时都以为自己了解贷款人违约的风险。违约是任何贷款或债券业务最大的风险。因此,发放给信用有问题的人的信用卡利息要比美国国债的利息高得多。要想让信用卡业务赚钱,银行就必须向那些能还款且能付得起利息的人收取足够的利息,以填补违约者造成的亏空。

如果不是因为有太自信的抵押支持债券投资人的存在,也许就不会有“无收入、无资产贷款”、“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贷款”,以及“谎言贷款”的出现,就不会出现期末整付还款计划。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放弃酒吧服务员、建筑工人、舞蹈演员的工作而投身抵押贷款中介行业。持续高涨的房价把一些本来很理性的人吸引到了炒房大军当中。所谓炒房,就是买下一所房子,给它漆上一层油漆、铺上一层草皮,托管期限结束后,就很快转手卖掉它。传单发放者、电视节目和其他那些希望靠出售房产、炒房或者发起抵押贷款的方式赚快钱的人也找不到宣传和提供服务的机会。要不是存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抵押支持债券市场,就可能不会出现全球房地产泡沫。

到底是什么催生了抵押支持债券的需求呢?归根结底是过于相信不准确的风险评估模型。从银行的表现来看,它们似乎相信自己的业务体系中有违约风险的抵押贷款比例不超过5%。这个比例与根据过去几十年来的抵押贷款和借贷者违约情况而勾勒出来的情况基本一致。说句公道话,我认为根据可靠的数据做出此类预测是极其重要的。投资者将高额的赌注(合计数万亿美元)投给银行,就是在赌银行的风险评估模型是准确的。但银行高估了这些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因为它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它们如此依赖的历史数据中并没有包含“无收入、无工作、无资产贷款”和与其类似的次级抵押贷款业务。那些所谓的低风险抵押组合贷款产品的违约率超过了50%,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债券的投资回报远低于预期了。

贷款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但直到局面无法挽回也没有人更新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为什么不能早些敲响警钟呢?肯定有一线工作人员知道自己销售出去的“谎言贷款”有许多人是无力偿还的。但只要投资机构还在购买抵押支持债券,中介就有佣金可以拿。大部分中介人员心里很清楚“音乐迟早要停下来”,也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抢到椅子,抢不到椅子的人必将坠入旋涡。“但只要音乐还在演奏,你只能站起来继续跳舞。”Cyrus Sanati, “Prince Finally Explains His Dancing Com ment,” New York Times, Deal Book, https://dealbook.nytimes.com/2010/04/08/prince-finally-explains-his-dancing-comment/.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查克·普林斯在2007年7月如是说。很多人之所以继续投资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比那个最终当“接盘侠”的笨蛋要聪明。“我会及时离场,你也会及时离场的。”Barry Ritholtz, “Putting an End to Wall Street’s ‘I’ll Be Gone,You’ll Be Gone’ Bonuses,” Washington Post, March 12, 2011,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business/putting-an-end-to wall-streets-ill-be-gone-youll-be-gone-bonuses/2011/03/08/ABD-jpJS-story.html.他们总是这样对彼此说。也许真的有人及时离场了,但对于剩下的人而言,太自信使他们高估了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他们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自信

考虑到太自信所带来的风险,你也许会认为调低自信水平会是明智的做法。然而,调低多少才合适呢?不自信会导致你陷入自我怀疑、不作为,会让你错过非凡的人生(励志书会这样告诉你)。你拒绝主动与人搭讪,不敢去攀岩,或者放弃创业。很多时候你因为不自信而裹足不前,特别是在冒一些风险就能够获得丰厚回报的时候未能采取行动。不作为其实就相当于犯错。

不自信的情况也很普遍,很多时候,它就是太自信的镜像反射。在我的学生中,宣称自己比同学诚实、不容易出现自利归因偏差的学生在一些问题上通常会给自己打一个低于平均水平的分数。总的来说,学生们一般认为自己玩高空抛接杂技的能力低于其他同学。在评价自己的拉丁语水平、骑独轮车的能力、未来创办公司的数量,以及自己未来能够挽救的生命的数量时,他们对自己的定位都过低了。

心理学家贾斯廷·克鲁格研究发现,面对很少有人能够成功完成的困难任务,在衡量自己的表现时,人们通常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在康奈尔大学期间的论文描述了人们多么容易低估自己。Justin Kruger, “Lake Wobegon Be Gone! The ‘Below-Average Effect’ and the Egocentric Nature of Comparative Ability Judg 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no. 2(1999): 221–32.只要给出一个困难的任务,一个大多数人都完成不好,或者很难达标的任务,人们便会告诉你,自己完成这项任务的质量会低于一般水平。我的大部分学生都无法很好地完成高空抛接杂技。他们会认为,“我知道自己做不好高空抛接,不过也许这里的其他人能做好呢。这样的话,我肯定不如他们。”

在人们最容易低估自己的情况下,这种推理方式经常出现:人们知道自己不行,但并不清楚其他人的能力如何。克鲁格和他的同事肯·萨维茨基注意到,人们不光是在评估自己完成困难任务的表现时会表现出这种不自信,在衡量自己不常做的事时也是如此。人们会认为自己使用鞋拔子和华夫饼模具的次数比别人少。Justin Kruger and Kenneth Savitsky, “On the Genesis of In flated (and Deflated) Judgments of Responsibility: Egocentrism Revisite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 cesses 108, no. 1 (2009): 972–89, https://doi.org/10.1016/j.obh dp.2008.06.002.如果一个人很少使用鞋拔子,那他就会这样推理:我很可能比一般人用得少。其实谁也不会常用鞋拔子,但人们会错误地得出自己用鞋拔子的次数比别人少的结论。

能力足够的人会因为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担心自己不够优秀,担心自己名不副实。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建国元老之一、美国宪法的起草者、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国务卿、美国驻法国大使、第三任美国总统,他通晓多国语言、博学多才,但他坚持说:“人们对我的信任完全超出了我的能力。”J. Meacham, Thomas Jefferson: The Art of Power(New York:Random House, 2012).约翰·斯坦贝克是获得了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的双料作家,他却坚持说:“我算不上是个作家。我只不过是在欺骗自己和大家而已。”Josh Jones, “John Steinbeck Has a Crisis in Confidence While Writing The Grapes of Wrath,” Open Culture, 2017, http://www.openculture.com/2017/07/john-steinbeck-has-a-crisis-in-confi dence-while-writing-the-grapes-of-wrath.html.玛雅·安吉罗获得过美国国家荣誉艺术奖章、总统自由勋章、格莱美奖和托尼奖,还获得了22所知名高校的荣誉学位,她却坦言:“我写过11本书,但是每次我都会想,‘噢,这回他们会发现了,我不过是在糊弄大家,这回他们要揭穿我的把戏了。’”Sanyin Siang, “Got The Imposter Syndrome? Here Are 3 Strate gies For Dealing With It,” Forbes, April 17, 2017, https://www.forbes.com/sites/sanyinsiang/2017/04/17/impostersyndrome/#49880cc3e5fe.女演员朱迪·福斯特对自己获得奥斯卡奖和自己能被大学录取都深感不安:“我觉得这一定是个大乌龙,跟我走在耶鲁大学校园里的感觉一样。我觉得大家很快就会发现搞错了,然后把奥斯卡给收回去。”Abel Riojas, “Jodie Foster, Reluctant Star,” 60 Minutes, July 12,1999, https://www.cbsnews.com/news/jodie-foster-reluctant star-07-12-1999/.

自我能力否定倾向这个说法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一篇论文当中,该论文研究了自我能力否定倾向对高成就女性的影响。Pauline Rose Clance and Suzanne Ament Imes,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 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 tice 15, no. 3 (1978): 241.凯蒂·肯和克莱尔·施普曼在她们合著的《信心密码》一书中重提这个话题,哀叹女性不自信的情况,鼓励女性要更加自信。这本书中包含了对许多杰出女性的专访,其中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主席克里斯蒂娜·拉加德、美国参议员柯尔丝滕·吉利布兰德和美国篮球明星莫妮克·柯里。当被问及是否经历过自我怀疑的时候,这些能力超强的成功女性都坦承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作为她们的竞争对手的男性是否也曾经历过自我怀疑呢?“至于说男性,”柯里答道,“我感觉,即使他一直坐在冷板凳上没有上过场,他也跟队里的超级巨星一样自信。”Katty Kay and Claire Shipman, The Confidence Code: The Sci ence and Art of Self-Assurance — What Women Should Know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14).

我们看不到其他人内心的自我怀疑,所以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其他人不会受到自我怀疑的困扰。在肯和施普曼的作品中,并未就是否怀疑过自己这个问题采访过男性,那个最差劲的板凳球员也许只是装出一副自信的样子,以借此掩饰他对自己的怀疑。根据我多年的研究经验,在自信、非言语自信的表达和他人信心解读这些方面,尚未发现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我倒是找到了不少证据,这些证据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担心自己不够可靠,都会自我怀疑,有时候也会非常确信自己不如别人,哪怕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还发现,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最严重的往往并不是那些能力最差的人。冒牌货、装腔作势的人和骗子等没有真正能力的人,却自视甚高、目空一切。而在很多机构当中,最勤奋和最有良知的人反而最担心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辜负他人的期待。Francis J. Flynn and Rebecca L. Schaumberg, “When Feeling Bad Leads to Feeling Good: Guilt-Proneness and Affective Or 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7,no. 1 (2012): 124.

在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和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你最容易感到自己是滥竽充数的。举个例子,你对自己的身体最清楚。因此,你很容易就会认为自己的身体上有比别人更多的斑点、妊娠纹或长的不是地方的毛发。而赤裸裸的真相则是,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不完美的,只是你对自己的身体更熟悉而已。雪上加霜的是,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照片的主角都拥有年轻、美丽且健康的身体,他们把所有不完美的地方都用修图软件处理掉了。

有趣的是,导致我们低估自己的心理机制同样也可能导致我们高估自己。我的学生之所以认为自己比同学们更诚实是因为他们更了解自己。他们知道自己是诚实的,但无法确认其他人是否诚实。因为评价一个人诚实与否要考察他说的是不是真话。对于其他人的真实想法,我们只能进行猜测。一个学生可以这样进行推理:“如果我知道自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诚实的,那其他人没有我诚实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以我可能会比平均水平更诚实。”他们就这样夸大了自己比别人诚实的程度,高估了自己的相对诚实水平。知道自己坚持每天刷牙也可能会导致一个人错误地认为自己比别人刷牙更频繁。

当然,比起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口腔卫生习惯,有时候,看不准自己的相对优劣势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比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问题。在美国,家庭收入后1/4的高中毕业生中,只有1/3最优秀的孩子能够进入美国的顶级高校,而在家庭收入前1/4的高中毕业生中,有78%能够进入顶级高校。Caroline Hoxby and Christopher Avery, “The Missing ‘One Offs’: The Hidden Supply of High-Achieving, Low-Income Student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13, no. 1(Spring 2013), https://doi.org/10.1353/eca.2013.0000.出现这种差异的最重要原因是很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提出申请。一方面,他们不了解自己能够把握哪些机会、得到什么样的财务援助。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被录取的机会不大。

之所以这么悲观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那些能够进入美国顶级高校的人到底是什么水平,他们只是推测自己不太可能被录取。而事实上,顶级高校很需要那些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孩子。David Leonhardt, “Better Colleges Failing to Lure Talented Poor,” New York Times, March 16, 2013, https://www.nytimes.com/2013/03/17/education/scholarly-poor-often-overlook-bet ter-colleges.html.大部分高校都很希望能够招收不同种族、性别、文化背景、地域和社会背景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群体的多元性。大部分对生源非常挑剔的私立大学都会设法帮助低收入家庭承担高昂的学费。也就是说,他们会向那些负担不起学费的家庭提供慷慨的财务援助套餐。显然,增强自信对那些明明很优秀却不敢申请顶级高校的学生非常有好处。

大多数人都不自信的另外一个领域就是写作。写作是地狱级难度,即便很成功的作家也经常感觉自己能力不足。休·豪伊就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吐槽:“我真的不擅长写作。”Hugh Howey, “I Suck at Writing,” hughhowey.com, Febru ary 4, 2014, http://www.hughhowey.com/i-suck-at-writing/.作为出版了11部作品的畅销书作家,豪伊这样写道:“我可以向你保证,我的写作水平其实是低于平均水平的。看着一份拙劣的草稿在我的笔下诞生会让我感到恶心。这是件毫无秩序的、像喝醉酒一样混乱的事情。”作家们非常清楚地知晓自己遇到的困难,却很少有机会了解其他人在写作时遇到的挑战。你看到的总是完成后的作品,装帧精美且整齐地摆放在书店里。它看起来那么美好、那么秩序井然,好像在宣示着作者的卓越能力。

优秀的作家戴维·雷科夫更了解个中滋味。隔壁日托班的孩子们被送来的时候,他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作。尽管之前的工作进展不尽如人意,但新一天的来临又让他充满希望。

也许今天就好了,不会像昨天那样毫无效率,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打电话、发邮件、吃零食上了。是的,关键就是今天。不过,先来做一下拼字游戏。等等,保罗·克鲁格曼今天发表了些什么言论?噢!盖尔·柯林斯!我太喜欢她啦!再看看电子邮件,过去40分钟里还没有查收过新邮件呢。现在,吃点儿零食吧。我的好朋友帕蒂打电话来了……什么,已经中午了?隔壁日托班里的宝宝们现在又吵闹起来了,因为爸爸妈妈来接他们回家了。现在,看在老天的分上,坐下来写一句话吧!就写一句话,这不会要了你的命的。真是太要命啦!David Rakoff, Half Empty (New York: Doubleday, 2010), 59.

即便写作没有几乎要了你的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写作都很难。你也许应该对自己的写作水平多一些自信,对自己的诚实程度少一些自信。要保持适度的自信,它必须同基本事实、证据和能力相匹配。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就要在判断中摒弃假设、想象和错觉。但正如威廉·詹姆斯提醒我们的那样,错觉实在是太诱人了。

相信自己

威廉·詹姆斯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他是一位睿智的知识分子和有远见的学者。詹姆斯的经典作品《心理学原理》得到了同时代的大部分杰出的心理学家的高度赞誉,其中包括卡尔·荣格“William James,” Harva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https://psychology.fas.harvard.edu/people/william-james.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Ernest Jones, The Life and Work of Sigmund Freud (New York:Basic Books, 1961).。这本书探讨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心理学是什么、心理学的发展前景等,涵盖了至今仍旧为心理学界广泛、深入探讨的那些最重要的话题。他的思想和理论历久弥新,生命力远超同时代更加著名的心理学家(包括荣格和弗洛伊德)的思想和理论。

詹姆斯早年非常坎坷。童年时期,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饱受疾病的折磨,从背部疼痛的问题到严重的抑郁症,他曾多次试图自杀。他希望能够成为一名艺术家,却为现实所迫学习了医学。他痛恨医学,在医学院学习期间他曾这样写道:“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我都处于一种难以言说的绝望、无着无落、孤单无助的状态,无论如何,我也不想再过一遍那样的生活了。”Kendra Cherry, “William James Biography (1842–1910),” Very Well Mind, 2018,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illiam-james biography-1842-1910-2795545.他于1869年拿到学位,却从未行医。为了抵抗抑郁症的折磨,他开始努力寻找人生的意义。“大概是命运的驱使吧,我无意中进入了心理学和哲学的世界。”他写道。他的研究体现出了他对精神与生理之间的关系的好奇与痴迷。因为研究成果斐然,他于1873年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开设了哈佛大学的第一门心理学课程——《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我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哲学教育,”詹姆斯坦言,“我听过的第一个心理学讲座就是我自己主讲的讲座。”Ralph Barton Perry, The Thought and Character of William James: As Revealed in Unpublished Correspondence and Notes, Together with His Published Writings (Oxford, England: Little,Brown, 1935).

1878年,詹姆斯写了一篇关于积极视觉化力量的文章。他想象自己正在登山,然后被困在一个地方,想要摆脱困境,就需要“大胆而又危险的一跳”。他写道:“我想要跳出这一跳,但因为从未经历过这种情况,我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完成这一跳的力量。”詹姆斯描述了两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种,相信自己心中的渴望。是自信让他拥有了成功完成这一跳的勇气。自信的詹姆斯选择了相信自己,他跳了,而且跳过去了。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想象自己陷入了自我怀疑。迟疑的詹姆斯举棋不定、踯躅不前,然后,“虚弱而又颤抖,因别无选择而不得不跳,最后失足跌入裂隙”。詹姆斯的结论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相信自己是愚蠢的,因为我必胜的信念恰好就是达成它所认可的那个结局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换言之,詹姆斯想象了一个依靠自信的力量得偿所愿的情景。也就是说,聪明人往往有自信,而自信也会带来成功。William Jame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Subjective Method,” in Essays on Philosophy: The Works of William James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最早读到詹姆斯的这篇文章时,我认为这是关于乐观主义的益处的可靠论点。确实存在这样一些情况:因为相信好的结果一定会出现,人们选择努力争取的概率会增加,这反过来也提高了得偿所愿的概率。相信自己能够跳过裂隙会提高你选择跳过裂隙的概率,自然也能够增加你成功跳过去的概率。反之,对失败的恐惧很容易吓退你,让你根本就不敢尝试。

所有的父母都曾亲眼见过孩子自己吓退自己的场景。孩子们通常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新的班级、新的运动项目、新的食物。“试一下,也许你会喜欢它。”你此时会鼓励孩子,孩子却坚称自己不行:“要是我搞砸了怎么办?要是我讨厌它怎么办?”对失败的想象让他们根本就不去尝试,而他们对失败的担忧则成为自证的预言。不过,父母有时候也会看到孩子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新鲜事物中。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热情给了他们坚持的动力,而这又反过来增强了他们成功的概率,现实则又一次证实了信念的力量。

由此,你可能会得出积极视觉化会给生活带来良好影响的结论。你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人,但其实你应该对此持怀疑态度。尽管有些例子能够证明积极视觉化的好处,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它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想象你的公司研发的火箭成功进入轨道的画面确实振奋人心,但这并不会直接提高发射成功的概率,就好像想象你自己是教皇并不能让你瞬间移动到罗马一样。

在一项关于视觉化效果的研究当中,心理学家指导大学生在大脑中视觉化自己在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景象。Lien B. Pham and Shelley E. Taylor, “From Thought to Action:Effects of Process-versus Outcome-Based Mental Simulations on Performanc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no. 2 (1999): 250–60.当视觉化的对象包括学习过程和复习考试的过程时,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长会增加,考试成绩也会更好。然而,在视觉化的对象只是积极的结果(较好的考试成绩)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并未发现视觉化具有延长学生学习时间、提高考试成绩的作用。想要积极视觉化发挥作用,就必须让它直接影响那些能够影响结果的实际行为,比如学习、练习或者锻炼。Shelley E. Taylor et al., “Harnessing the Imagination: Mental Simulation, Self-Regulation, and Coping,” American Psycholo gist 53, no. 4 (1998): 429–39.也许你会想知道我年少时听的那些作用于潜意识的磁带到底有没有用,我现在可以告诉你,对于我或者任何一个花了大价钱购买它们的人而言,那些东西可能都没有什么用处。Philip M. Merikle, “Subliminal Auditory Messages: An Evaluation,”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5, no. 4 (December 1, 1988): 355–72, https://doi.org/10.1002/mar.4220050406.

在对威廉·詹姆斯的阿尔卑斯山历险故事进行反思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自己最初没能想到的问题。如果自我怀疑的詹姆斯真的觉得自己会掉入裂隙,那他依然选择跳过去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会去寻找其他不会令自己丧命的摆脱困境的方法。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如果他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的观点是相信自己总是能够跳过裂隙是好的,那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有时候你能够跳过裂隙,而当裂隙太宽时,你根本就跳不过去。

也许陷入自我怀疑的詹姆斯只能够跳过1.5米宽的裂隙。让我们假设自信的力量能够让他多跳0.3米,那么,当裂隙窄于1.8米的时候,詹姆斯可以展示那些具备赋能效果的自我肯定仪式,然后放手一搏。但如果裂隙有6米宽,任何积极的自我鼓励都无法帮助他跳过去。如果因为相信自己而选择跳出去,无论这一跳所展示出来的自信有多么令人钦佩,这个决定也是错的。对自信水平进行准确的调整是能够避免这种错误的。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自信能够帮助你表现得更好,但自信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相信自己并不能让你在走过炭火的时候不被烫伤双脚。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就像是纵身跃过6米宽的裂隙:雄心勃勃,却注定以悲剧收场。

太自信的危险

《圣经》中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Proverbs 16:18 (King James Version).心理学家杰弗里·范库佛的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对自己太自信反而会妨碍你取得预期的成功。Jeffrey B. Vancouver, Kristen M. More, and Ryan J. Yoder,“Self-Efficac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Support for a Nonmono tonic, Discontinuous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no. 1 (2008): 35–47, https://doi.org/10.1037/0021-9010.93.1.35.他发现并总结了许多个自我效能感越强后续表现反而越差的情况。在进行这类实验的时候,对自我效能感的操控必不可少。因为如果只是简单地分别衡量自我效能和表现,也许可以找出诸多表现二者存在相关性的证据,却不足以证实自信与表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比如过去就有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经验的人应该是具备完成该任务的能力的,他理应对完成任务有信心且能够成功完成任务。

我们需要一些实验证据来回答一个人是否应该自信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自信对结果的影响。范库佛及其同事研究的正是这个问题。在一项研究中,志愿者们一起玩珠玑妙算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志愿者需要猜测棋子的颜色和顺序。范库佛的电脑程序是可以作弊的,他能够通过重新安排棋子的顺序来调整志愿者赢得游戏的难度。那些很轻易就赢得比赛的人自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更强的信心,自我效能感也更强。那么,在没有电脑程序帮助的几轮游戏中他们表现如何呢?比起那些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他们的表现更差。Jeffrey B. Vancouver et al., “Two Studies Examining the Nega tive Effect of Self-Efficacy o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7, no. 3 (2002): 506–16.在这个例子中,表现好坏取决于是否努力,人们会因为对自己太有把握而降低努力的程度,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也就降低了。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那些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最有把握的学生通常会放松学习,所以他们肯定不会是成绩最好的那几个。同样,那些最自信的跳伞者、登山者和蹦极玩家,也不是活得最长的极限运动玩家。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一直致力于找出各种想象成功却最终失败的案例。她研究想要减肥的人、想要考出好成绩的学生、想要找到爱人的单身人士。她发现,对未来的积极幻想越多就越无法得偿所愿,反倒最有可能得到更糟的结果。Gabriele Oettingen, “Positive Fantasy and Motivation,” in The Psychology of Action: Linking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to Be havior, ed. Peter M. Gollwitzer and John A. Bargh (New York:Guilford, 1996), 236–59.

迈克尔·雷纳在其作品《战略的悖论:企业求成得败的原因及应对之道》中论述了太自信对企业的威胁。他指出,过去的成功会催生自负,而自负则会让一家企业应对新的市场挑战的能力变弱。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任何组织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躲不开这样的阶段。公司成功的基础是成功的员工、产品和制度。已然功成名就的员工、产品和制度天然地抗拒变化,因为它们担心改变会减少未来获得成功、声望和影响力的机会。与此同时,过去的成功也让他们更自信、更固执己见。在组织的高层中,这种情况尤为严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背负了成功包袱的公司经常适应无能。Michael Raynor, The Strategy Paradox: Why Committing to Success Leads to Failur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New York:Crown Business, 2007).

有一段时间,父母们被鼓励,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他们什么都能做到。但现在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担心,一味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在《跨越自尊陷阱》一书中,作者波莉·扬—艾森德拉思指出,用积极和正面的信息来肯定孩子可能会使他们对结果更失望,还会导致孩子们不够努力。这种说法与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观点不谋而合。德韦克认为,总是告诉孩子们他们聪明、有天赋、能力强,会让他们害怕失败,主动回避那些有失败风险的机遇。孩子们其实很清楚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他们担心一旦失败,父母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就会被证明是错误的。Polly Young-Eisendrath, The Self-Esteem Trap: Raising Confi dent and Compassionate Kids in an Age of Self-Importance (New York: Little, Brown, 2008).

那么,作为商人的埃隆·马斯克该对作为学者的威廉·詹姆斯说点什么呢?马斯克勇于冒险的精神在特斯拉和SpaceX的成功中发挥了多大作用呢?马斯克能够取得那么多大胆而又危险的成就只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能行吗?当被问及该问题的时候,马斯克坚称那些符合实际的、容易实现的目标成功的概率最大。他说:“我当然没有试图设定不可能达成的目标。我认为不可能达成的目标是会令人丧失斗志的。”Vance, Elon Musk.他曾经见过因为目标太过乐观而导致混乱的情况,所以下定决心自己要做得更好。“我努力重新调整,让自己的想法更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