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2015年,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该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到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以内;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并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巴黎协定》邀请各缔约方在2020年通报或更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并不晚于2020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通报面向21世纪中叶的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各缔约方都在制定或已提交各自的中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全球已有121个国家提出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114个国家提出将更新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基本方略和宏伟蓝图,同时也把气候变化列为全球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并指出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这一宏伟蓝图之下,需要尽快研究和制定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契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战略。一方面,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署国,中国政府需要制定并提交满足《巴黎协定》下2℃温升控制目标的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更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另一方面,实现《巴黎协定》所倡导的气候适宜型低碳发展路径也是我国顺应和引领世界能源变革和经济转型的潮流,打造经济、贸易、科技领域竞争优势,提升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国内24家研究机构,从2019年年初起,针对以上研究目标开展了“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项目研究。该项目聚焦于在实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全球温升控制2℃目标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到2050年我国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以及资金、技术和政策需求;在满足全球温升控制1.5℃目标下,研究论证我国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性,并评价相应技术路径、成本、障碍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各章的研究得到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和能源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