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来自过去的命令

很多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审判者,这有时会让他们承受很大的压力,甚至贬低自己。这种控制性以及管教性的主体,不一定只源于与父母的相处经历。所有在成长过程中对他们有影响的人,都可能以苛刻的或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的形式伴随他们一生。这些人可能是爷爷奶奶、老师、邻居、同学……也可能是我们感受到的一些超出自身实际能力的社会要求带来的压力,比如要求我们都应该是美丽、热心、聪明、一直快乐的,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永远不要制造任何麻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要求完美的压力不断变大,每个人都深谙那种对自己不满意的感觉!

内在审判者经常会以很具体的话语展现自己,比如“别这么做”“我是不是现在又要生气了”“换位思考,想一下别人”。这样的句子似乎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大方”地将这些话语分享给子女。这个过程可能对子女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为其传递的信息总是一样的:“你不重要,你的需求也不重要。”

当然,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自私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需求是不合理的。恰恰相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有权得到什么,是拥有自信和满足感的先决条件。而即使是被父母疼爱的人,也可能遇到会伤害他的老师、亲人或同学。几乎没有一个人在成年后心中没有苛求和惩罚的声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这声音会一次又一次地大声出现。

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向人们传达的观点是,这人一文不值,或者他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一个极端的惩罚性审判者会导致完全的自我贬低,甚至自我仇恨。并且在某种形式下,它也会造成极大的不安,让人的自信心被削弱。相对地,苛刻的内在审判者“只会”使痛苦者陷入完美主义。如果你是一个让自己承受极度压力的人,那这可能是因为你心中有着苛刻的审判者,这使一个人的价值直接取决于其成绩。他的满足感始终是短暂的,因为他永远要实现更大的目标。更糟糕的是,如果哪一次没有实现目标,这个人就会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价值,是不值得被爱的。

而且,这样的心态也会引发内疚感。产生这种感觉与成绩、金钱或工作无关,只是因为他将自己的情感需求置于他人之后。痛苦者觉得自己必须取悦所有人,从来不被允许抱怨。他们必须始终友好、善解人意并且不给人添麻烦。这种行为经常表现在从事以下社会性职业的人士身上:护士、社会工作者、医生、教师、治疗师。

安雅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聪明女性。她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因为颇受病人的欢迎,她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她善于体谅他人以及他人的难处,能很好地支持他人、鼓励他人,给他人打气。然而,她觉得她很难和周围划清界限、保持必要的距离。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她总是在其实该说“不”的时候,说“好的”。如果她拒绝请求,就会感到内疚,觉得自己不被喜欢了。她关心一切,关心所有人,唯独不关心自己。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一个心理学家的研讨会上,当人们发现70%的参会同事都和安雅一样,有一个抑郁的母亲时,人们终于明白了原因。显然,有问题的家庭与社会职业的选择之间是有联系的。安雅记得,母亲在处于抑郁症状态时对孩子很冷淡,但安雅还是试图让她开心起来,至少要露出一个小小的微笑。直到今天,她还是觉得自己有让别人感觉良好的责任。只有成功做到这一点时,安雅才会产生一种可以被爱的感觉。

精神病患者甚至是慢性病患者的子女,通常会觉得自己对父母的幸福负有责任。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就是所谓的“亲职化”,这意味着照顾关系的逆转: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孩子都过早地扮演了成年人的角色。同时,孩子需要他人照顾的自我需求却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