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堂小说大师课: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自愿的囚禁者”

流派之外的普鲁斯特

说到欧洲各国的文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一个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比如意大利有但丁,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是歌德,西班牙是塞万提斯。而唯独俄罗斯和法国,似乎没有某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俄罗斯自“文学之父”普希金诞生以后,出现了一大批响当当的著名作家,如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而法国的一流作家就更多了:16世纪有写过《巨人传》的拉伯雷;17世纪则有写过并演过很多喜剧的莫里哀;18世纪最杰出的作家当数伏尔泰,他写过哲理小说,是启蒙运动的主要人物;19世纪的雨果更是什么都写,代表作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而到了20世纪,整个西方文学有着比较强调现代主义的倾向。英语文学中的詹姆斯·乔伊斯、德语文学中的卡夫卡是这些语言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而法语文学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位马塞尔·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可谓文学上的一座高峰。然而普鲁斯特在法国好像又是无法被归类的。那么,所谓的“归类”是什么意思呢?

从19世纪到20世纪,法国的文学史经历了很多文学运动(也可称作流派),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很多。从浪漫主义算起,有雨果、拉马丁;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又有巴尔扎克、福楼拜;现实主义后又有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有马拉美、兰波;然后又是自然主义,有我们所熟悉的左拉、莫泊桑等人;从自然主义过渡到超现实主义,也就是20世纪初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等。再后来,文学中没有所谓“主义”的概念了,但是在小说、戏剧等领域还是存在种种所谓流派,比如小说领域中的“新小说”,代表人物如罗伯-格里耶、西蒙等人,戏剧领域则有“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有贝克特、尤奈斯库等。

年轻的马塞尔,1887年3月

但是,普鲁斯特不属于这些流派里的任何一个。他是唯一的、独特的。普鲁斯特是一位伟大的法国作家,之所以说他伟大,是因为他写过一些很著名的文学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只要提出其中的一部就够了,这一部就是他在中年以后集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写成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也有人把它翻译成《追寻逝去的时光》。

而我们只介绍这一部就够了。

“自愿的囚禁者”

讲到普鲁斯特的写作,就不得不讲他的生活。他成为一个作家,与其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谈论普鲁斯特的生活已经是在谈论他的作品,虽然,从生活到作品,种种的人与事都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化。因而,当我们讲述他生活中的逸事,很难说这些逸事不是他作品的内容,不与他本人的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普鲁斯特诞生于1871年,正好是法国社会动荡的时候,“第二帝国”在前一年垮台,因为“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军被普鲁士军队打败,接着“第三共和国”成立。而在这一年又有“巴黎公社”的起义动荡……

普鲁斯特于1922年去世,活了五十一岁,在这段并不太长的生命中留下了不朽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一个医生的家庭,但是他从小就体弱多病,最要命的是,很小的时候就患有哮喘,而且一直治不好,从青年开始到中年不断发作,发作的时候痛苦至极。〔FACT 普鲁斯特的父亲著作等身,从实用的医用小册子,到高深的学术著作都有。在当时如果去书店寻找“普鲁斯特”,大概率找到的会是其父的著作。〕不过好在他年轻时没有因为这个病而断绝了与社会的交往,他还是频繁出入巴黎的上流社会,比如各种沙龙,各种文艺展览,还有作家圈里的活动。

普鲁斯特曾经服过兵役,也上过大学,有一份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当时的普鲁斯特很喜欢社交,常常光顾巴黎名流的家族沙龙,还有文化界著名的沙龙,可以说他是上流社会当中一位很时髦的青年。而这些活动和经历为他日后写的很多小说,尤其是《追忆似水年华》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普鲁斯特从学生时代就已经开始文学创作了。他最初创作的作品是一部随笔散文小集《欢乐与时日》。

《欢乐与时日》

他还有一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体量上应该算是中篇或者比短篇长一点,名为《让·桑德伊》。另外要提到的,就是他的一部文学论著《驳圣伯夫》。圣伯夫是19世纪雨果时代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普鲁斯特对圣伯夫关于小说美学、文学艺术、文学批评的观点有很多看法,他不同意圣伯夫的观点,圣伯夫不喜欢的作家他喜欢,而圣伯夫喜欢的作家他往往不喜欢。

1903年,在普鲁斯特三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过了两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三十多岁的普鲁斯特还是很富有的,有专门的人照顾他,但是他的哮喘病也加重了,身体状态每况愈下。他的感觉器官变得十分敏感,甚至是要命的敏感,比如说他特别怕光亮,对太阳的自然光非常敏感。而一个怕光的人,白天是不能走出家门的,所以他只适合在晚上外出活动,而晚上外出时,他要先雇好马车,穿戴严实后,一出门就进马车,放下马车窗的小帘子。忍不住的时候,再偷偷掀开这个帘子往大街上瞧一眼,下了马车就迅速进入室内……

另外,他对于味道也特别敏感,他小说里的人物往往是通过特别灵敏的嗅觉而产生种种刺激回忆;他对于声响也非常敏感,有人敲打发出声响,楼上楼下丁零咚隆的声音,都会影响到他的情绪,甚至会刺激他犯病。

普鲁斯特的一处故居位于巴黎奥斯曼大街102号。在1907年,普鲁斯特搬到位于巴黎市中心的这条大街上。他的卧室非常小,十一二平方米,四周墙壁上都镶上了软木,就是红酒塞子似的那种软木,特别能吸音,因此室内一点脚步声都听不见。而同时,他屋里的窗帘也拉得死死的,白天黑夜都是如此。他经年累月把自己关闭在阴暗无光的室内,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普鲁斯特根据年轻时代所积累的社会生活的素材,慢慢地写出了他的那部巨著。

提及普鲁斯特的写作状态,曾经有一位法国作家是这样描述的:

作家把自己关在一个墙上镶贴着软木板的房间里,往学生练习簿上狂热地写下一行行文字,有时候他会在深夜里出门,请他的朋友们吃排场阔绰的夜宵,而他自己则几乎难得尝上一口。这个自愿的囚禁者,他靠什么活着呢?他靠什么补养自己?靠文字、靠词儿,我们说词语,靠写出来的文字的盛宴,那文字的盛宴是永远也不会枯竭的,他的生命充满了滋味,这样一种生活的美满就可以让他自我满足了。

也就是说,普鲁斯特到了中年以后,他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写出那本书。而生活的一切,美食也好,其他方面也好,对他来说已经并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享受过了,而这些美食和舒适的上流社会生活,只能化为他灵魂中的词语,来体现他所理解的生活,逝去的岁月里的种种碎片成为他的素材,被写进那部书里。

普鲁斯特从1908到1909年开始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直到1922年去世之前才基本完成书稿,前后经历了约十五年时间。其间,普鲁斯特对作品不断进行修订校改,还为出版这本书而不遗余力地跟出版商和友人打交道,请人写评语推荐,找了很多著名的作家,比如纪德、科克托等,这些人都在这部著作的出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说到普鲁斯特的生活,尤其是他中年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别的内容可讲,只有创作本身,也就是说,普鲁斯特的生活就是写出这部《追忆似水年华》。

“逃亡”的《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前后写了十五年,一共有七大卷,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早在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便已出版;第二卷《在如花少女的身边》,或可译为《在少女的花影底下》,于1919年出版,那时大战已过;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于1920至1921年间出版;第四卷《索多姆和戈摩尔》于1921到1922年出版,普鲁斯特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阶段。

七大卷的《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生前出版的只有上述四卷,第五卷、第六卷分别名为《女囚》和《逃亡者或失踪的阿尔贝蒂娜》,最后一卷为《过去时光的重现》,或译为《找回的时光》,于1927年出版。

而在普鲁斯特生前出版的四卷,过程也是非常坎坷的。1912年,普鲁斯特把已经写成的一千多页的手稿,交给当时一个叫法斯凯尔的出版商,因为他听说法斯凯尔是他认识的某个人的朋友,他也许会很欣赏。普鲁斯特给他看的手稿,包括《在斯万家那边》,也就是整部作品的第一卷,另外,还有最后一卷的部分章节。但是,法斯凯尔一开始很不热心。(顺便提一下,普鲁斯特创作的顺序,实际上并不是先写第一卷,再写第二卷,再写三、四、五、六,而是先写第七卷的一些章节,然后再回过头来写第一卷。)

《追忆似水年华》手稿

普鲁斯特的作品没有获得法斯凯尔的认可,但却得到了法斯凯尔的两位朋友的赏识——埃德蒙·罗斯丹和科克托。罗斯丹是著名的戏剧家,他有一部戏剧作品《西哈诺》十分有名,在法国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后来还被改编为名气更大的电影《大鼻子情圣》;而科克托则是20世纪初期法国文坛的一位多面手,戏剧、电影剧本、小说、散文、诗歌、摄影、表演样样精通。这两位在当时的文学艺术领域,尤其是戏剧、电影方面比较活跃,就这样,经过这两位文人朋友的劝说,法斯凯尔同意出版,不过他要求作者自行删节。普鲁斯特当然不同意了,他认为自己的那种写法是很好的。而法斯凯尔(也包括其他出版人)则认为,以前从来没有人像普鲁斯特这么写,所以坚持让作者做删节。

总之,出版商不愿意出,作者又不愿意修改,势成骑虎,在僵持的局面下,普鲁斯特转而将手稿带给了另外一个更有名的出版商——伽利玛。伽利玛的公司后来发展成为法国最大的出版商,现在已经延续了五六代人。伽利玛把稿子拿来一看,他也吃不准,于是又转交给了旗下的一个当时非常有名的杂志——《新法兰西评论》(又译《新法兰西杂志》)。后来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参与了编辑这个杂志或担任过主编,比如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就是当时的主编,他所领导的编委会读到普鲁斯特的稿子时觉得不怎么好,便表示拒绝。但实际上,不久以后纪德就后悔了,他听到别人谈起普鲁斯特的情况,又对这部作品有了另外一种评判。不过当时,普鲁斯特觉得,既然像纪德这样的《新法兰西评论》的新派人物,对于文学那么敏感,对于文学价值的判断又那么有能力的专家都不认可自己的作品,那还不如干脆自费出版。

长河与逝水

《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第一版是自费出版的。〔FACT 格拉塞出版社的创始人贝尔纳·格拉塞最早启用了由作者负担一部分出版费用的自费出版制度。《在斯万家那边》正是以作者自负盈亏的方式出版,格拉塞直到签完合同,甚至都没有读过这部厚厚的书稿。〕

当时,法国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后来被一些评论家归纳为“长河小说”。他们认为,“长河小说”在当时是写得最好的一类小说,也最有文学价值,是一种很时髦的体裁。而普鲁斯特发表的小说,也便被称为“长河小说”。

其实,“长河小说”是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一种小说形式,指多卷的、篇幅超长的,像一条河流一样慢慢流动的小说,涉及的内容可能会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比较熟悉的所谓“长河小说”作家,还有罗曼·罗兰,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1904—1912),前后写了八年,也有好多卷;另外还有一位罗歇·马丁·杜·加尔,他的“长河小说”《蒂博一家》也很有名,从1922年到1940年,写了近二十年。此人跟罗曼·罗兰一样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一位作家儒勒·罗曼,他著有《善良的人们》(1932—1946);再有,乔治·杜阿梅尔的《帕斯齐埃家族史》(1933—1945)也写了十多年,是“长河小说”中的佼佼者。

“长河小说”在当时的文学界很时尚,也得到了正统文学专家的认可,如上文所说,罗曼·罗兰和罗歇·马丁·杜·加尔,都因为写“长河小说”而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当然这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看重比较左倾的,擅长描写劳苦大众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家有关。而罗曼·罗兰后来在文学史上被新的文学评论家所不看好,则又涉及文学价值的判断问题了。

回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它总的特点是篇幅长,反映的社会面很广,但是它并不像我们刚才所说的“长河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因为普鲁斯特的作品反映的社会是比较单一的,即没落贵族阶层,或者说是上流阶层包括文人艺术家的社会。他的笔下没有工厂、农村,没有工人、农民,没有一般的受苦人(但是有在家里做仆人的这一个阶层)。

Bookcover Wall

Timeline

1870

1871.7.10 马塞尔·普鲁斯特出生于法国奥特伊市拉封丹街96号。从小体弱多病,一生都经受着由哮喘引起的严重的呼吸问题。

1880

1890

1896.6.12 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欢乐与时日》。

1900

1905.12 在父母于1903年和1905年相继去世后,普鲁斯特神经深受刺激,不得不在塞纳河上的布洛尼住院六周。

1910

1913 写毕《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三部, 即 《在斯万家那边》《盖尔芒特家那边》《过去时光的重现》,但无出版商愿意接受。贝尔纳·格拉塞后来同意出版, 但应由作者出资;且不顾普鲁斯特的愿望,仅同意先出第一部。11月18日,《追忆似水年华》第一部印毕出版。全书七卷在1913年至1927年之间完成出版。

1920

1922.11.18 由于肺炎及支气管炎的发作,普鲁斯特凄凉地死去,随后被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