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王与《周易》
到了商末,也就是中古时代,出现了一个圣人,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王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之长,因此也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50年,为翦灭商纣王的大业作好了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其次子姬发继位,为周武王。周武王谥西伯为文王,即周文王(前1152~前1056)。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有“文王拘而演《易》”的说法。商代末期,纣王(帝辛,名受,后世称殷纣王,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荒淫残暴,上下怨恨,而地处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这引起了殷纣王的疑虑。恰在此时,“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熹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
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姬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前人所流传下来的有关《易》的资料,自然包括《连山易》、《归藏易》等。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他将伏羲八卦两两重复排列,制造出文王(后天)八卦,演绎为64卦、384爻,给每一卦起了卦名,写了卦辞,提出了”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著成《周易》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这便是“文王拘而演易经”的故事。为纪念西伯姬昌,后人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了文王庙。文王庙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羑里城,为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易经》发祥地。“划地为牢”、“文王拘而演易经”的典故均源于此。
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生卒年月不详,享年大约60多岁;姓姬,名旦,氏号周,爵位公)给六十四卦的每一爻写出了爻辞。有了卦象、卦名、卦辞、爻辞,《易》就定型了,所以现代人们所说的《易经》自然是后来的事情,而所谓的《易经》,其实就是《周易》。有了《易经》,可能是政治的原因,也可能是使用的原因,《连山易》、《归藏易》等逐渐消失了,只剩下周文王及周公旦的《周易》,也就是《易经》了。
在周文王之前,有关用《易》预测(占卜)的记载不多,而从此以后,有关用《易》预测等的记载就很多了,《易》甚至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