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但凡读过书的人,包括混子哥,都有过被“子曰”支配的恐惧。
而这些“子曰”的句子,都出自下面这本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学启蒙读物:
《论语》,俗称“孔子的朋友圈”,主要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们日常说的话、做的事。
因此,想要了解《论语》,就不能不提下面这位关键人物:
孔子,读书人心中的圣人,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人物,妥妥的
讲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产生疑问:
孔子为什么这么厉害?他做了什么?他有哪些思想?他跟《论语》到底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跟紧混子哥,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孔子。
一、孔子是谁?
孔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
我们来重点说一下春秋时期。它是这样的一个时间段。
春秋时期就一个特点:
乱!
当时的朝廷——周朝每况愈下,不过有一拨儿人却暗自开心,他们是谁呢?
这些人就是周王眼皮子底下的诸侯。
诸侯是周朝王室的亲戚。周王统治天下后,给了他们每人一块地,并让他们各管各的,这就是分封制。
周王威武霸气的时候,诸侯是一群乖宝宝;可当周王渐渐镇不住场子了,诸侯就跳起来造反,纷纷称王称霸。
称王称霸需要地盘,整个春秋时期因此沦为一段诸侯打打杀杀的历史。
而孔子,就出生在这样混乱的社会环境中。
抛开各种神奇的传说,孔子真实的出生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子姓,孔氏。
因为他出生在尼丘山,所以叫孔丘;又因为他在家里排行第二,而在古代的家庭中,兄弟长幼排序依次为伯、仲、叔、季,所以他字仲尼。
根据《史记》的记载,由于大儿子残疾,孔子的父亲老来得子生了他。可孔子才三岁,父亲就去世了。
而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面对人生的苦难,孔子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社会底层从事过多种职业。
但他更看重的是追求学问的光明大道,因此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学一切他觉得有用的学问和知识。
原文及译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问的程度罢了。”
温馨提示:
本书对《论语》原文的翻译,综合了很多名家而成,请放心阅读。
因为从小吃着苦长大,又看到当时的社会整天打打杀杀,民不聊生,礼坏乐崩,于是孔子有了一个宏大的人生理想:
孔子身材高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东大汉。明明可以靠武力征服一切,可孔子偏要靠别的方式。
二、孔子都做了些什么?
孔子决定靠思想来实现理想,为此用尽了自己的一生:
原文及译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得了礼),说话做事都很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再有太多疑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逆耳之言;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混子哥总结了一下,除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孔子一生主要忙活了三件事:
下面就跟着混子哥,来看看孔子精彩的一生:
1. 开办学校,教书育人
古代没有互联网。如果想要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怎么办?
光靠自己的一张嘴是不行的,还需要通过口碑传播!
而孔子作为教师,有很多学生,因此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但在教书育人这件事上,孔子与众不同。
首先,教授的对象就很不同。
春秋时期,只有贵族能读书,一般人是没有机会上学的。但孔子不一样,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的是亲民路线。
据说,交干肉就能成为孔子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束脩(xiū)之礼。
混子哥看到一个说法:有钱的多交学费,贫穷的可以少交学费,但不管是谁,多少都得交点儿学费。孔子之所以这么做,可能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有真正的求学之心。
所以不管你是杀猪的、养鱼的,还是卖拖鞋的,只要有心求学,都可以来上课。
原文及译文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身份等方面的)区别。”
让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这才是孔子心中的有教无类。
其次,怎么教书,孔子也是有讲究的。
孔老师教书,从来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批评教育,好比医生看病,讲究的是对症下药。
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因材施教。
混子哥推测,具体可能类似下面这样:
《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后面混子哥会慢慢讲给大家听。
孔老师大半辈子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几乎全年无休。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对待学习,一点儿都不感到满足;
教育学生,一点儿都不觉得疲倦。
因此,孔子堪称春秋时期教育界的劳模。
原文及译文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2. 四处求职,推广思想
孔老师这么拼,自然也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他凭一己之力,总共收过三千多名学生。
教的学生多了后,孔子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并受鲁国邀请做官。就这样,孔子在五十一岁那年步入仕途。
孔子在岗位上干得很漂亮,官位也一路飙升:
工作上,孔子大力惩治贪污腐败,还劝诫百姓爱岗敬业;生活上,孔子鼓励大家互助友爱,孝顺父母,敬爱兄弟。
更重要的是,孔子很怀念西周时期的生活,主张恢复周礼,采用礼治。
简单来说,周礼大致可以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礼是一套把人分成不同层级的等级制度。
乐指音乐,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为礼的运行提供保障。
阶级不同,生活水平的差距可太大了。比如葬礼的规格,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诸侯的葬礼,都是些大投入、大制作。
平民的葬礼,都是些小投入、小场面。
除了葬礼,还有婚礼、祭祀礼以及对长辈行的各种礼,这些都是所谓的“礼”。
大家都要老实遵守,不能过界。
相信大家已经发现了,“礼”其实就是一本——
大家都按规矩办事,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显得井井有条,但总有人想打破这份和谐。
谁呢?
当时鲁国的大臣季氏。
很多孔子的弟子在他手下干活
尽管自己的不少学生为季氏做事,孔子却非常看不起他,甚至对他作出过这样的评价:
原文及译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yì)》
孔子说:“一个人做了人,却不行仁,会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一个人做了人,却不行仁,会怎么对待音乐呢?”
孔子的意思是,从季氏对待礼和乐的随便态度可知,他没有好好学习过周礼,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仁。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季氏干了一件事,叫八佾舞于庭。
古代乐舞表演的规模,是以“佾”为单位的。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像下面这样:
按照周礼的规矩,地位越高的人,乐舞表演的规模就越大,佾也就越多。所以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的:
但季氏很强势,把控了鲁国的朝政,不仅经常欺负国君,还无视周礼的规定,在家中享用八佾乐舞。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说出了下面这句名言:
意思是季氏连这种事都能狠心做出来,还有什么是他不敢做的?
孔子当时在鲁国的官职并不低。对这样的现象,他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提出了一个“消消乐”计划——堕(huī)三都,意思是把三位大臣家的城墙拆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早年鲁国国君给了三家各一块地。他们建造城墙,各自为政,很难管理。
孔子认为把城墙拆了,就能削弱他们。
结果三家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孔子打算害自己,于是不断排挤孔子,最终把孔子赶出了鲁国。
孔子只能带着学生们出去找工作,这段经历就是著名的周游列国。
这趟旅程,孔子一行人经历了很多磨难,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他被美女盯上过;
被人堵在荒郊野岭,饿过肚子;
还曾经被人嘲笑说如丧家之犬。
这一路上发生了许多事情,但唯独不变的,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和他对礼的坚守。
3. 整理书籍,传承文化
直到快七十岁的时候,孔子才结束了旅程。
回到鲁国后,他一边在家里继续教学,一边修订书籍,直到去世。他口述、整理的书,被后人合称为六经。
如此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去世后,学生们都无比怀念他。他们觉得怀念老师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如果做不到——
于是大家一合计,决定把孔子说过的话,以及孔子跟学生的对话都记录下来,编成一本重量级的书。
这就是《论语》的由来,它记载了孔子对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观点,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要读《论语》了吗?
有了《论语》,我们就能穿越时空,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然后更好地传承它、发扬它。
好了,看到这里是不是很激动?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论语》读一读?
可当你信心满满地打开《论语》时,却会发现它其实长这副模样:
【学而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有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一共四百多句,句句都是文言文,没有前因,没有后果……
看啊,你倒是继续看啊!
三、我们怎么学《论语》?
既然《论语》里主要是孔子的话,以及他和弟子的对话,我们不妨从孔子和他的学生入手。一来故事有趣,二来能抓住《论语》的核心内容。
孔子有三千多名学生,水平有高有低。从学历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相当于达到了本科生的水平。
他们是优秀学生中的优秀学生,水平最高,相当于博士生。后人将他们集体打包,称作孔门十哲。
这些优秀的学生,很喜欢围在老师身边,《论语》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就出自他们跟孔子的聊天记录。
在后面的内容里,混子哥将通过孔子师生间的有趣互动,串讲《论语》中的重要章句。
但怎么讲,总得有顺序。
根据弟子们的特点,孔子将他们分列入四大类:
子张和曾参虽然不在孔门十哲里,但也是很优秀、很有名的弟子。
这些弟子有着鲜明的个性,能力有高有低,悟性有深有浅,志向有远有近。所以当翻开《论语》,读到他们的故事时,你会有种“咦,这事儿我好像也做过”的感觉。
那他们做得对吗?孔子又是如何评论和教育他们的?
有趣的故事+《论语》里的重点章句
纵然你没有看完全本,也能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理解。
这里有低调的学霸,有勤奋的铁憨憨,有傲娇的“土豪”,还有街头小混混……
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认识这些学生,看看孔子是怎么教育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