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小孩玩时别打扰
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小区的草地静悄悄的,偶尔蹿过一只猫,飞过一只鸟,还能听到“扑簌扑簌”的声音。17个月大的墨墨在草地的石板路上摆弄起一辆小不点儿大的玩具车。
墨墨沿着长椅上的缝隙来来回回地“开车”,不知道是不是把它当成了火车轨道。过了一会儿,他又把小车放在大人健身用的“扭扭器”上,用小手推动放脚的旋转盘,看到它带动着小车一起转圈,嘴里兴奋地嚷嚷“嘀嘀——吧吧——呜——”。偶尔启动了回力功能,小车忽然飞驰出去,他总是会吃惊一下。
妈妈一直站在他的身后,没有出声。就连儿子最喜爱的小野猫经过他身边,妈妈也没舍得让他看一眼,生怕打断他玩耍的这份专注。晒在懒洋洋的太阳光里,吹着初春的风,这种静静等待的时光,让妈妈觉得很享受。
就在这时候,邻家一位阿婆带着小姐姐来玩了。
阿婆看见墨墨,“弟弟,弟弟”地叫着,马上走过去要拍拍摸摸。妈妈赶紧拉住阿婆:“嘘——别打扰我们的小墨墨呀,他正在研究东西呢。”
阿婆觉得妈妈的用词很特别,有些吃惊,不过马上善意地笑了。她放轻脚步凑上前去,悄悄看一看:“弟弟研究什么呀?”
“他在研究一辆小车。”
那时候,墨墨正把额头抵在小车上,俯在长椅子跟前一副发呆的样子呢。
过了一会儿,墨墨开始东奔西跑“嘀——吧——呜——”了。
阿婆笑着对小姐姐说:“看,人家小弟弟这么小就开始研究东西,你小时候可没研究过什么东西。”
墨墨这次“研究”持续了20分钟。
那位小姐姐也一定研究过许多东西,只是大人没留意。
墨墨的妈妈叫张琳,是我的“忘年交”,与我儿子同岁。
张琳是个超棒的女孩,从小学到中学都很出色。我认识她时,她12岁。
1990年,我带京、津、沪、汉四大城市的小记者赴湖北大别山罗田县采访,来自上海的张琳是重要成员。采访后,她通过上海红领巾理事会在全市发起“一本书寄友情”活动,短短3个月,上海100万少先队员就为全国贫困地区小伙伴捐出了218万册书。她写的采访报道《百万本书寄友情》在《中国少年报》上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她的善良与宽容大度、坦然真诚、清静淡泊,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1991年,张琳荣获了“中国好少年创造奖”;当年10月,张琳当选为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
1999年,张琳高三的时候,她放弃了北大、清华、复旦大学的保送名额,报考了上海中医学院,后来又去美国读书。
张琳是个自主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很强的女孩,在有名和有用中,她选择了有用;在依赖和独立中,她选择了独立;在荣耀和淡泊中,她选择了淡泊。
2008年,张琳在上海结婚,我特意从北京飞到上海,参加她温馨独特的婚礼。后来,她远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2010年,我意外地接到张琳的电话,她告诉我,她生宝宝了!她决心在孩子小的时候,做全职妈妈,和孩子一起长大!
对于她的选择,我十分赞成。0~3岁是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有妈妈陪伴的孩子是幸福的。这让我想起张琳12岁时自勉的格言:“不要为远方的玫瑰园而错过窗前开放的玫瑰。”
而今,她眼前开放的玫瑰就是她的儿子——墨墨,她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着孩子成长的秘密,摸索着孩子成长的规律。
张琳发现,孩子才是真正的游戏高手。他们不用刻意地创造游戏,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游戏里。每一次观察,每一个动作,孩子们都在体验着它本身的乐趣,而非大人那样必须要达到什么既定的目的。大人会觉得孩子总是无所事事,其实这正是孩子做游戏的天赋所在。这种“无所事事”的天赋,却经常因为大人太多的打扰而渐渐消磨掉。
无所事事,是种天真,这种力量往往很大。孩子们在他们的童年体会过这种力量,因而获得纯正的快乐。
假如一个成年人,他的发育正常,如果这时他还葆有天真,他定将不是一般的人,他定会创出一份美好的事业。
欲有为,先学无为。想成为跟小孩子玩游戏的高手,第一步并不是学会多少形式,而是要学会屏住呼吸,不去打扰孩子天然的游戏状态。
大人们似乎很少考虑到打扰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论是要宝宝吃饭、睡觉,换尿布还是回家,只要想到了,立刻高声呼唤,甚至直接行动起来,把孩子抱出去执行任务。
记得有一位从国外探亲回来的妈妈跟我说,她亲眼看到中外两个妈妈分别带两个很小的孩子在沙坑里玩沙土。孩子们用小手捧着沙子,运到离沙坑两米的空饮料瓶里。小孩手小,沙子一路洒,装到瓶子里的沙子自然很少。
一个小时过去了,瓶子里的沙子还没有多少,孩子的头上冒汗了。
这时中国妈妈不耐烦了:“来!妈妈帮你!”
只见她把大脚丫伸进沙坑,拿起空瓶放在沙坑边上,大喊一声:“这还不容易!”用双手捧起一捧沙,倒进空瓶。
顿时,空瓶里装满沙了。
中国小孩子看了看,无精打采地说:“不好玩,我不玩了,我要回家!”说着,他爬出了沙坑。
再看那位外国妈妈,一直目不转睛、一声不吭地看孩子玩沙。每次孩子往瓶里装沙子,她都会屏住呼吸,生怕沙子流失。
就这样,两个小时过去了,瓶子里终于装满沙子,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妈妈带着孩子,孩子抱着沙瓶,高高兴兴回家了。
中国妈妈不明白,沙子装满瓶不是目的吗?目的达到了,孩子怎么不高兴呢?
其实,孩子真正的乐趣,不在于瓶子是否装满,而在于装沙子的过程,是用手能摸沙子的感觉。就和小孩喜欢把小手摊在水龙头下呆呆地接水一样,他是在接受一种锻炼触觉和听觉的体验。在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游戏时,孩子会体验到快乐,一种忘我的快乐。这种体验越多,孩子长大以后越能感受到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幸福感,也越能淡泊外物。
张琳对儿子墨墨始终奉行“不打扰”原则。每一次呼唤孩子名字之前,先停下来看一看孩子在干什么。只要墨墨很专心地做一件事情,她就在墨墨身后静悄悄地观察一段时间再做打算。最佳时期是等孩子从自己沉浸的状态里走出来,开始东看西看,东走西走找事情做时,再召唤他。
现在“注意力缺陷”变成一个很流行的概念,许多孩子上了幼儿园甚至小学之后,很难专注于任何一件事情。正是因为孩子习惯于被打断,而消磨了自己天然的专注能力。有研究显示,哪怕是妈妈经常阻止孩子吃手,也会削减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