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知心妈妈(理念篇)(卢勤教育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渴求平等——小孩为什么不爱逛商店

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有一次,我和一位年轻的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聊天儿。他对我讲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

他的女儿3岁,跟他是好朋友。可他发现,女儿最不爱逛商店,每次领她去商店,她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

这位年轻的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一天,他领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他蹲下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他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大人们的一双双大腿和一双双大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皮包,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

“别说孩子了,我都不想再待下去了。”这位主持人激动起来,“当我把孩子抱起,扛到肩头上,准备离开商店时,孩子突然笑起来,指指点点,不想走了。哇,原来她看见了漂亮的玩具!”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示:我们做儿童工作的,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讲话,一定要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这个体会极为深刻。

与孩子平视。这是所有从事儿童教育的人都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当家长的,要被孩子接受,也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思想,知道他们要做什么。不该总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

对于后一种家长的“教导”,孩子们就像吃了“机器猫”给的神药丸,一听爸爸妈妈“开说”,心里就烦,大脑立刻呈现一种呆滞状态。

有个男孩子曾悄悄对我讲了他“对付”妈妈训斥的诀窍:“每次我妈让我站着,开始训话时,我就提前把棉花堵在耳朵眼里,面对墙壁,开始了我那神奇的幻想,有时想着想着都会笑出声来。我妈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或者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你说可笑不可笑!”

这种“教育”等于零。

在我认识的家长中,有一位年轻的爸爸,和女儿之间那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关系,令我十分感动。

女儿叫华卉,是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北京市的小学生。当选之前,我想了解一下这个孩子,就请她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我一起主持“家教咨询热线”节目。主题是“孩子眼中的妈妈”。

在交谈中我发现,她最感兴趣的话题是谈论她的爸爸。她对爸爸现在的事、小时候淘气的事都了如指掌。

“我跟爸爸无话不谈,”华卉自豪地对我说,“重感情,讲信用是我们相处的原则。‘够朋友’成了我们俩的口头禅。一句‘够朋友’,能使我们俩的误会消除,隔阂全没了。”

“你和你爸爸是怎么交朋友的呢?”我好奇地问。

“每天我们俩都谈一个小时的话。”华卉得意地说。

“天天都谈?”我有点不信。

“是啊,都习惯了。”华卉认为这件事很平常,我却觉得很不一般。

后来,我找机会采访了她的爸爸。

华卉的爸爸叫华桦,是个军人。他当过知青,当过工程兵,吃过很多苦,身上留下许多伤。结婚后,他拥有了一个贤惠的妻子和一个可爱的女儿。没想到,女儿患了先天性胰腺炎,不能吃任何带油的食物,所以身体很弱。华桦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女儿,知道女儿患的病难以治愈。他没有悲观失望,没有娇惯纵容、百依百顺,他懂得怎样去爱孩子。他明白,一个有病的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沟通,更需要以诚相待!

他向我谈了自己的想法:“要和孩子沟通感情,就要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似的父女关系。不应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而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

接着,他介绍了他的做法:“女儿很小的时候,我把她放在柜子上,我站着和她交谈一小时;女儿长大一点儿后,我就把她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我坐在沙发上和她谈;现在女儿长高了,我们俩就坐在沙发上,每天中午吃完饭交谈一小时。已经形成习惯了。”

华卉在旁边也插话说:“有时我们俩都站着说话,我就必须仰起头来看爸爸。我觉得很累,就向爸爸提意见:我要像瞻仰伟人一样看您,这样不公平。爸爸很虚心,马上就改。”

我真羡慕这父女俩。

“站在同一高度,和孩子平视。”这是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父女两人,每天平起平坐,谈话(注意:不是训话!)一小时,坚持了11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一年365天,天天一小时,11年就是4015个小时。这一小时,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从每天的一个小时中,华卉理解了爸爸,看懂了爸爸。

这一个小时,对繁忙的家长来说,可能是十分宝贵的,但它所创造的价值,却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从这一个小时中,爸爸理解了自己的孩子,也看懂了孩子这本书,从内心里欣赏、珍爱自己的孩子。

两代人形成了平等交谈、相互沟通的习惯,障碍自会排除,隔膜自能打破。

假如你的孩子还小,请你蹲下来和他交谈。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