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中原八国诸侯伐楚
但以这个理由打蔡国,实在太没有道理了。为了一个女人而出兵,师出无名吧。
现在机会来了,你楚国打郑国是吧?那寡人便打你的蔡国,也趁机公报私仇掉了。
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组织了八国联军讨伐蔡国。
哪八国?
齐国、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等八国。
说起这八国联军,其实也是挺有意思的。这八国中的郑国,其实本国都在进行反侵略战争,哪有兵力再参战?
又如卫国,整个国家都刚被北狄灭了,靠齐国才勉强建了新都,全国人口不足五千,打个毛线仗。
再看许国,国家就鸟卵一点大,国君许穆公年老体弱且多病。勉强可以说能真正组织起军队的,也就鲁宋陈这几个有点实力的国家了。
组织起八国联军,只需要一个名义就够了,管什么参加的小弟是胖是瘦,只要大家都认这是奉天子命征讨蛮夷即可。
现在至少有八国都认可了,那说明楚国就是中原不想接纳的南蛮!这便符合尊王攘夷的方针了!
齐国甚至将部分齐军借给许、卫、郑等国。其实本来还有一些小国要参加,但被齐桓公婉拒了。
如邢国、燕国、莒国等一些很瘦小的国家,都纷纷表示:齐侯,我们都愿意跟着齐国打楚国佬!
齐国之所以拒绝他们参加,是因为他们有的实在太远了,有的实在家里太忙太乱。
当时凭齐国的威望,要组织个十八国联军也是可以的,但这一次是表面上攻伐蔡国,暗中却要先将各国军队集结于蔡国。
待部队集结完毕后,一次性攻击楚国。如果一些路途遥远的芝麻小国也参加,极有可能会影响整个战术部署,同时也极容易泄密,使偷袭成为对峙。
如果成为相持战,齐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唯有偷袭方有机会一击成功,这需要保密。只是令齐国人失望的是,这次还是泄密了。
按原定计策,八国联军都在蔡国集结完毕后,以教训蔡国为理由,先打下蔡国,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赴楚国,楚国在仓促应战下,势必被扁残了。
然后,正在进攻郑国的楚军主力必定南下救援,八国联军再将此南下楚军围困于蔡国附近,一举歼灭。从此楚国便丧失了战斗力,不敢再进犯中原了。
齐桓公信心满满,这次八国联军,主力是齐军,齐国精锐尽出。不把你楚国扁痛了,你南蛮子便不知道什么是中原的力量!
还未等八国联军全部赶到蔡国,得知消息的蔡侯掂量了一下,自己这只小鸡哪碰得起八国联军这样的牛刀?于是举手投降。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军却不接受投降!
原来,联军尚未完成集结!一旦蔡国投降了,其他几个国家的部队还在往蔡国赶,消息传出,那楚国便会有所警觉。
蔡国真不是东西,你难道不会装装样子抵抗个十天半个月么?齐桓公有点恨铁不成钢的郁闷。
蔡侯害怕了,居然不让自己投降?那岂不是要自己死的节奏?快跑吧。
于是蔡侯连夜率军民逃到了楚国,向楚成王哭诉了自己蔡国的遭遇。
楚成王一听便乐了:你小小的蔡国怎么这么笨啊,既然他们要来讨伐你,你投降不就得了,投降了他们才不会拿你怎么样啊。
蔡侯说,是啊,我是第一时间举手投降了,但他们不接受啊,寡人实在是想不通,天下还有这种居然不让人投降的道理嘛。
楚成王一开始还想继续笑话这位簇新的大舅子,猛然一惊:齐国号称中原第一强国,为何打个蔡国居然还要纠集八国联军?蔡国要投降还不接受?
此中必有阴谋!
楚成王本就不是昏庸之辈,他敏锐地感觉到,联军有鬼!联军的目标哪是什么蔡国,而是楚国!
楚成王他迅速部署国防力量,将楚国可以动员的军事力量全部动员了起来,依汉江南岸布防。
同时迅速派人北上郑国,通知正在那里围困郑都荥阳的斗廉、斗章等率楚军主力迅速回援。
就这样,楚军与八国联军在汉形成对峙局面。
应该说,双方实力是相当的。既然是实力相当,那便不存在某方大兵一拥而上,直接宰了对方的情景。
但看来,这仗是要打起来了。对峙两军开战的一般套路是先走外交程序,外交途径走不通了再动刀枪。
于是,楚成王派了一位叫屈完的大夫前来联军交涉。
齐桓公本来便是无可奈何地率联军占领了蔡国,待八国部队全齐了,便向楚国进发,进兵到陉地。
听说楚国使者来了,齐桓公心里也咯登了一下:难道楚国已经得知了联军偷袭预谋?
答案是肯定的。楚成王派出的使者是楚国公族大夫屈完。
屈完在春秋列国诸侯谈判专家榜里,他是榜上有名的。
于是,春秋史上精彩的一场阵前舌战,就由楚国大夫屈完和齐国相国管仲,分別代表南北两大军事阵营,在汉水边展开了。
屈完不卑不亢责,问道:“你们齐国在北,我们楚国在南,相隔那么远,风牛马不相及,不知为何要率军犯我楚国?”
成语“风牛马不相及”源自于此。这个风,指的是兽类雌雄相诱。
屈完的意思是,就算牛与马都发情了,也不会互相找对象,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你们齐国与我们楚国隔那么远,井水不犯河水,为何要来打我们?
联军派出的代表是管仲,听屈完这样说,管仲朗声道:“想当年,天子封吾先君姜太公于齐,授予齐国代替天子行征伐之事。
四海之内,凡有对天子不恭敬者,齐国都可伐之,当然也包括楚国。自王室东迁洛邑以来,诸侯时有对天子不恭,寡君奉命讨伐,以扶王室。
楚国按规定应该每年都要向天子进贡包茅,但至今已多年没有进贡包茅了,导致王室不能正常酿酒。
此外,想当年天子昭王南征,崩于征途,这当然也是你们楚国干的好事!
故寡君奉天子令,率各诸侯讨伐你们,怎么说风牛马不相及?此乃师出有名,你们还有什么话好说?”
屈完捋了捋胡须,正色道:“天子无能,朝纲俱失,这天下还有几个诸侯在向王室进贡?
不过,相国所言,不无道理。进贡包茅的事是小事,楚国完全可以按岁进贡。
但是,相国说什么当年天子昭王南征未归之事,实在与楚国无关。据我所知,那是因为他乘坐的船是次品货,从而船沉于汉水。
这种陈年老帐,相国应该去问问汉水,或汉水周边一些诸侯和部落,怎么可以随便怪罪到我们楚国头上?”
屈完果然为楚国第一辩才,这一席话,连管仲也一时难以辨驳。
这里提到,楚国按规定需要向周王室进贡的包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包茅是楚国向周王室进贡的贡品,又叫菁茅,盛产于楚国。这种茅草品种独特,每枝都从根上长出三个分叉,应该算是茅草中的精品。
但这种茅草可不是用来做牛饲料的,也不是用来盖房子的,在春秋时期,那是一种祭祀用品。
至于到底怎么用,有两种说法。
一是为了祭祀用酒的制作。
据说,制作祭酒时,要先将包茅、酒曲和米饭搅拌在一起,使米饭发酵成酒。
然后用包茅过滤掉酒糟,把酒浆装进大瓦缸。最后将祭酒装进小土陶瓶子里,在瓶口系上一束包茅,以备用于祭奠山神、城隍等巫祝祭祀。
二是天子封禅大会的必备用品。
包茅是天子重要礼仪用品,用于诸侯参与天子封禅大会。据说,诸侯要想参与天子封禅大会,必须带一束这玩意儿用于祭祀上贡。
楚国是受封周天子的一个子爵诸侯,天子要求楚国进贡的物品中,其中便有包茅。
但后来楚国对这个子爵的地位很不爽,多次要求周天子提拔自己却没有如愿,本来便是有野心的,到后来干脆不再鸟你周天子了,自称为王。
楚国居然自娱自乐自搞一套,要与周天子并起并坐,天下诸侯当然是谁也不认可的。
但列国诸侯认不认可,那是列国诸侯的事,我大楚自己是认可的。
既然咱大楚与周天子都并称二王了,那我还进什么贡给你。于是,便断了这个贡。
断了这个贡,周天子虽然很恼火,但也无可奈何,因为王室衰落,天子实力弱爆。
周昭王其实是一位算是勤勉的周天子,他是周武王的曾孙,也即大周王朝第四代君王。
大凡一个朝代,前几代基本都是明君,周昭王当然也是。
楚国是在周成王时代建国的,建国之初,楚国地处江汉平原,可谓四战之地。周围都是部落武装和汉阳诸姬,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危机。
所以楚国自建国起,就踏上了不断与周边部、落诸侯打架的路。楚国,也就在一次次的扁和被扁中崛起。
先秦可以说也叫青铜时代,铜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制作武器的主要原料,当然必须是由周天子掌控的。
江汉平原,也即荆楚一带,就是青铜盛产区。可以说,那时的江汉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中东地区,只不过一个产铜,一个产油。
于是,江汉平原就成了热土。为了青铜,谁都盯上了这块土地,包括楚国在内的当地部落和诸侯,当然也包括周天子。
周天子在汉阳分封了众多同姓诸侯国,如曾国、郧国、息国等诸侯,除了监视异姓诸侯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占有和保护铜矿产区并确保铜路顺畅,使铜料能够源源不断运到大周王朝的手工业基地。
许多部落与诸侯掌握了炼铜技术后,不断抢占铜矿资源。如虎方、荆楚和扬越等部。
但大家都被告知这是国家所有的,地方不得沾染。当时的铜,相当于现时的金,这些势力壮大起来的虎方、荆楚和扬越等部落怎么肯罢休?
于是这些部落和诸侯国与大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争夺铜料成了必然。
在抢占铜矿中,包括楚国在内的许多诸侯国便大打出手,一片混乱。周昭王大怒,亲率王师南征。
前两次南征,不少部落被扁惨了。但巨额利益放在那里,为争夺铜矿资源的部落前赴后继地继续战争。
周昭王又怒了一次,第三次亲征南方部族。
王师所到之处,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和部落纷纷败亡,周昭王缴获了大量青铜。
确实,当时的大周王朝太强大了。
荆楚一带的部落和诸侯国愤愤不平:好吧,明的咱斗不过,那就来阴的。
于是在周昭王第三次南征获胜后,当地有心怀恨意的部族就开始出阴招了,如在为王师打造舰船时做了手脚。
就这样,一批有重大安全隐患的船被王师征用了。据说,有的船,船体居然靠胶水粘合。这当然是值得怀疑的,那个年代的化工产业应该没那么先进。
但船存在问题可能是真实的,再加上船上载了大量的青铜器,在汉江走船时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
船沉了,周昭王的王师就沉到了汉江,周昭王也理所当然地崩了。
这就是“昭王南征而不返”的渊源。
这个事到现在居然被齐国用来讨伐楚国的理由,当然是很牵强的。齐国奉天子命主伐诸侯,重点便是要师出有名。
现在屈完轻轻一说,意思就是这事与咱大楚毫不相干。
是啊,多少年过去了,这个案子咱大楚是不认的,要怪就怪当时的各部落武装,怪汉水不保佑好了。
也就是说,你齐国因此为理由讨伐大楚,实在是师出无名。
齐国师出既然无名,那这个仗就还能打吗?
而且,楚军看样子并不象齐桓公所见识过的其他诸侯国那样,可以轻轻一捏就死的样子。
楚国根本无惧什么中原诸侯,对以齐国为首的中原八国诸侯联军前来讨伐,显然是作足了准备。
齐桓公和管仲听了也颇觉屈完有理,而且此次讨伐楚国,大军在汉水与楚军对峙,已从春天对峙到了夏天。
劳师远征,钱粮损耗巨大,齐桓公早有退意了。
现在既然楚国表示,愿意从今以后按规定向周王室进贡包茅,那正好是一个大台阶,齐桓公赶紧顺着这个台阶下来。